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五年级两个班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自工作以来,从事品生、品社学科教学,对于我来说,还是新教学科,有挑战性。所以,我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课标,认真备课,了解学科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品德与生活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使品生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品生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下面就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一、用孩子的语言,动情引导,拨亮学生心灵。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面面俱到。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在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时往往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映。说明这一时期只要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可以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这个,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小学生感兴趣故事或情境,用儿童的语言,夸张的表演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景中潜移默化地接触规范,认识公德,创设适合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习得规则和礼让。同时尝试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小小的讨论,议一议,相互评价,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擦亮底色,拨亮心灵。
二、从“小”做起,及时奖励,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养成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小学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细心关照,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作为教师,我千方百计带给孩子们喜欢的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发挥奖励和正向评价、激励等起到重要作用。
三、生活实践,感恩中感受责任。
现在的小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我总是抓住机会不懈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回忆讲述,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再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今后打算怎么做?等等,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四、教学中感受“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
小孩子虽然是可塑之材,但受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良和负面影响也不少,独生子女的溺爱、金贵;忙于生意的家长的教育缺失等等,都给理想的教育泼着冷水,作为教师还是应该从容应对,切忌急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用自己的爱,呵护孩子们纯洁无暇的心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