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二)教材内容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内容包含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形成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其中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第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洋流对气候、对海洋生物以及对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综合体现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辩关系。
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识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是根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实根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三维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展示和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四、教具准备
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题上尽可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理,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从而形成结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