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含答案)

2023-02-1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预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文运动”作为术语,最早见于胡适笔下。1921年,他撰写了《国语文学史》,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即从六朝隋唐骈文向宋元白话文转变时的一种“过渡”或“革命”,此观点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看来不很符合事实。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时间足够长,而其文章体式不过古、骈二体。历史上有过不少“骈、古文优劣论”,但到清中期,这样的争议已趋向消弭。而自胡适以来,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

1932年,胡云翼和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相继出版,两书都继承“古文运动”这一术语,并肯定其是一种进步。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如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提倡一种有内容的实用文章”;郑振铎说,“古文运动是对于魏、晋、六朝以来骈文的一种反动。乃是一种复归自然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浮靡”是前世古文家指责骈体的常用语,但以古文为“实用”或“自然”,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想当然。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郑振铎还把六朝文章称为“美文”,这也是20世纪比较流行的看法,反映出“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按此说法,“古文运动”的意义仅仅是改变文体而已,那么,除非古文比骈文更“实用”更“自然”,否则这样的改变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在“古文运动”的论题上,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相比,30年代的文学史不再说韩柳语言“白话化”了,这应当是对历史事实的让步,但转向文体优劣的角度寻求“进步”性,也给后来者带来许多误解。

30年代郭绍虞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更关注观念的演变和历史人物本身的言论主张,就更容易对“唐宋古文运动”形成总体

把握。微博橙子辅导认为郭绍虞的出色之处在于他归纳出中国历史上有“复古之思想”和“复古之文学”一脉,而把“古文运动”纳入后者。在他眼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认真处理“复古”问题为核心的。当然,他为“复古”之思想和文学求证价值的办法,仍是从中辨析出其有利于“文学观念之演进”的因素。

40年代出现了关于“古文运动”的专著,即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微博橙子辅导认为这两部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明,当初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而提出的“古文运动”一词,已经转化为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比较稳定的指称,而对“古文运动”的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也正在被确立,那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力求客观的研究和表述态度。时过境迁,策略性消除而客观性增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也符合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

这一“实事求是”的考察结果,现在看是个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胡适提出“古文运动”术语以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一直被扭曲的。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就此而言,此文的意义可谓重大,虽然他强调

的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实际上也跟文体密切相关,因为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那么,结束从前扭曲史实的论法,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

(摘编自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

B.继承“古文运动”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

C.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折射出20世纪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的对立。

D.王运熙50年代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错在将“对仗”与“浮靡”混为一谈。

B.胡云翼、郑振铎对韩柳古文的评价比胡适尊重历史,但仍未跳出“进步性”的框架。

C.韩柳古文既不“实用”,也不“自然”,但其尚奇聱牙的文风体现了某种文学性特征。

D.指出了胡适歪曲“古文运动”的基本事实,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选文在原书中的章节题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 B.“古文运动”的扭曲研究——从胡适到建国前后 C.“古文运动”研究的起源 D.实事求是地研究“古文运动”

4.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4分)

5.研究“古文运动”,龚书炽、钱冬父的研究和王运熙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失楼台 王鼎钧

每当我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层层堆起,屋脊高出一切,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是外祖父的祖父建造了他的家园。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枝,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

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

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土匪的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没一个土匪能进院子。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宏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内传到楼外。土匪听到生命的呐喊,头目对手下说:“这家人添了壮丁,有后了。我们已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 ”土匪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许多鸽子在楼上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建筑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每天傍晚,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

一天,里长来了,指着砖上的蜂窝对她说:“这座楼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倒塌,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 ”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日本鬼子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 ”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说话。这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看,我们都没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危险呀!要是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

“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它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也没有弄脏院子——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点起香,喃喃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舅舅听了,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

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等舅舅消失以后,她回屋里哭了一天,我陪着她哭,院子里的鸽子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有删改) 文本二: 脚印 王鼎钧

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

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外祖母家高楼兴败为线索,从威严坚固,到衰朽落寞,再到一夜倒塌,其境遇是与外祖母家族命运紧紧关联的。

B.本文没有具体的年代地点,但读者可由土匪抢劫、日军飞机和游击队等联想其背景,这反而使文章拥有了历史场景感。

C.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她无奈的克制。

D.文章结尾写到“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这句话结构上呼应了首段内容,也深化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土匪听到婴孩的哭声后商量离去,并不是因为不愿结下“子孙的仇恨”,而是由于堡楼坚固,一时难以将其攻克。 B.文本一中堡楼轰然倒塌极富戏剧性,实则作者已早作铺垫,如多年废弃、砖石梁木间的裂坏、外祖母的忧心、里长的警告等。 C.文本二中旅人互讲故乡高楼,闲谈之间有比较之意味,两人对故乡高楼的讲述都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D.文本二中乡间父老的故事是“我”当年所闻,这个故事既引发了

我的好奇,也让我从其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 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呼噜呼噜”和“咕噜咕噜”两种声音,请分析其作用。(6分)

9.请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高楼”的象征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萧懿字元达,少有令誉。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永明季,授持节、都督四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加冠军将军。是岁,魏人入汉中,遂围南郑。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懿又遣氐帅杨元秀攻魏历城、皋兰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惧,边境遂宁。进号征虏将军,增封三百户,入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永元二年,裴叔业据豫州反,授征虏将军,督豫州诸军事,领历阳、南谯二郡太守,讨叔业。叔业惧,降于魏。既而平西将军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宝玄围台城。齐室大乱,诏征懿。懿时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慧景遣其子觉来拒,懿奔击,大破之,觉单骑走。乘胜而进,慧景众溃,追斩之。迁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增邑二千五百户。时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乃说东昏曰:“懿将行隆昌【注】故事,陛下命在晷刻。”东昏信之,将加酷害。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懿曰:“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耶?”遂遇祸。中兴

元年,追赠侍中、司徒。宣德太后临朝,改赠太傅。天监元年,追崇丞相,封长沙郡王,谥曰宣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子业幼而明敏,识度过人。仕齐为著作郎、太子舍人。宣武之难,与二弟藻、象俱逃匿。高祖既至,乃赴于军,以为宁朔将军。业性敦笃,所在留惠,高祖每嘉叹之。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注]隆昌,齐郁林王萧昭业年号,萧昭业失德被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B.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C.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D.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节,持天子的符节,古代臣子奉命出使或行军,携带符节以为凭证。

B.台城,在今洛阳,晋、宋时称中央国家机构为台,故南朝禁省称台城。

C.晷刻,晷指日晷,刻是刻漏,为古代计时仪器,文中指很短暂的

时间。

D.鼓吹,指葬礼上的仪仗乐队,是古代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荣耀性奖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明末年,魏人入侵汉中,被担任冠军将军的萧懿率军击败;萧懿让杨元秀攻击魏国边境,震慑了敌方,边境得以安宁。

B.裴叔业占据豫州作乱,萧懿奉命平叛,将他赶到魏国;崔慧景劫掠京师,萧懿及时率众将其击退并趁势斩杀其子崔觉。

C.茹法珍当政,残害朝廷老臣,诬陷萧懿图谋不轨,怂恿东昏帝杀害萧懿;萧懿从容就死,死后恢复名誉,极尽哀荣。

D.萧懿三子都在祸乱中存活,其子萧业聪慧,见识过人而性格稳重,朝廷易代后在梁国担任官职并深得梁高祖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奸臣迫害,萧懿有什么选择?他做出自己抉择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王巩承事北归

苏辙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被贬最远的王巩十分同情,得知他能先返回故乡,感到欣慰。

B.面对贬谪,王巩以为能一笑化解,回顾驿路迢远,又不免耿耿于怀。

C.作者希望王巩返乡途中能忘却路途烦恼,享受云烟美景与鱼蟹美食。

D.本诗叙事抒情自然流畅,展现出了苏辙珍惜友人、胸襟豁达的形象。

16.文学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评价此诗歌尾联蕴意丰富,请你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行人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塞外空旷、寂寥、肃杀的战地风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化学纤维早已是日常生活中________的重要材料,但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化学纤维以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为基础,且废弃物不可降解。为了寻找优质又利于生产的纤维材料,人们将研究的苗头对准了木本种质资源——外表平平无奇的云南特色牛角瓜。牛角瓜的冠毛纤维手感柔软顺滑,空度适中,吸湿性大,在保暖、吸水吸油等方面性能卓著,但其提取工艺一直是个难题。最近,微博橙子辅导参考了在纱线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的工艺过程,尝试用微波的热效应催熟瓜。“微波开果”不仅能降低能耗,又能使牛角瓜在成熟期内特定的时间打开,确保了果实纤维能够________地提取。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从传统剥棉花时候用的皮辊轧棉的机械方法,到现在更加高效环保的物理手段,( )。这种冠毛纤维纺织生产而成的面料不但有丝绸的滑爽质感,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舒适感,在________化学纤维方面前景广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或词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天然纤维植物中的冠毛纤维被学者们提取出来了 B.学者们从这种天然纤维植物中提取了冠毛纤维

C.从天然纤维植物中,学者们提取了这种冠毛纤维 D.学者们从天然纤维植物中提取了这种冠毛纤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将研究的方向对准了外表平平无奇的木本种质资源——云南特色牛角瓜。

B.人们将研究的方向对准了外表平平无奇的云南特色木本种质资源——牛角瓜。

C.人们将研究的苗头对准了云南特色木本种质资源——外表平平无奇的牛角瓜。

D.人们将研究的苗头对准了外表平平无奇的云南特色木本种质资源——牛角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____①____。据山城学术圈历史公众号考证,滑雪板最初是为了北欧人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____②____,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____③____,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

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挪威人在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总之,滑雪板的重要制造与创新,大都归功于挪威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鱼问鸭子,说:“为什么人们写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鸭子想了想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C。A项,原文意思是“胡适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是过渡或者革命,所以不能说“具备”白话化。B项,原文指出“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而传统的“骈、古文优劣论”并不是比较两者谁更“进步”。D项,原

文说“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可见“重写”还未实施。

2.D。“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无中生有。 3.A。B项,“扭曲研究”概括错误,应该说本文呈现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是逐渐走向实事求是的过程的。C项,“起源”要求文章将重心集中在胡适或“五四”阶段,但文本展现的是研究历史。D项,重点强调“实事求是”,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而本文重心并不在此。 4.①举例论证,如举出郑振铎“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的观点,论证“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②对比论证,从体式和历史实情的角度对比古文和骈文的各自特点与区别。(每点2分,共4分)

5.龚书炽与钱冬父二人以朝代、人物为中心,关注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2分);王运熙以语言为中心,强调了古文在语言上的特点(2分)。

6.C。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写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是比拟,不是比喻。

7.A。文本一中土匪听到婴孩的哭声后商量离去,既有不愿结下“子孙的仇恨”的原因,也因为堡楼坚固,一时难以将其攻克。直接否定原文是错误的。

8.①两种类似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②飞机声与祖母的水烟声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

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③“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同时,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每点2分,共6分)

9.文本一: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既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文本二:高楼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每点3分,共6分) 10.C。

11.B。在今南京,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考生结合本文选自《梁书》,而梁是南朝,就可知台城不在洛阳。 12.B。“萧懿及时率众击败慧景并趁势斩杀其子崔觉”不对,应该是先击败崔慧景的儿子崔觉,并趁势追击斩杀慧景父子。

13.(1)萧懿依照情势,抵抗攻击敌人,击伤、杀死很多敌人,于是敌人放弃围攻逃跑离开了。(“随机”“伤杀”“遁去”各1分,句意1分)

(2)萧懿已经立下大功,一个人处在朝廷尊贵的地位,非常被法珍等人忌惮。(“元勋”“朝右”、“为”表被动各1分,句意1分) 14.①萧懿的亲信为他在江边准备了船只,他可以西逃。②萧懿认为人都有一死,自己作为朝廷大臣不能叛逃帝国。(3分) 参考译文:

萧懿字元达,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美名。萧懿由平民担任齐国安南邵陵王的行参军,继承临湘县侯的爵位,又任太子舍人、洗马的官职。萧懿到地方担任晋陵太守,到任不满一个月,地方的诉讼处理得当,百姓和睦。人人都称赞他有善政。后来他到朝廷担任中书侍郎。永明末年,朝廷授予他皇帝符节,管理四州的军事,兼任梁、南秦二州的刺史,又加任冠军将军。这一年,北魏人入侵汉中,直接围攻南郑。萧懿依照情势,抵抗攻击敌人,击伤、杀死很多敌人,于是敌人放弃围攻逃跑离开了。萧懿又派遣氐的将领杨元秀攻击北魏历城、皋兰等六处驻军地,顺利攻克。北魏人受到震撼,十分恐惧,边境便安宁了。(随后)萧懿获“征虏将军”的名号,加封三百户封地,到朝廷担任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的官职。永元二年,裴叔业在豫州造反,朝廷让他担任征虏将军,统率豫州的军事,兼任历阳、南谯二郡的太守职务,让他讨伐裴叔业。裴叔业畏惧,到北魏投降了。之后,平西将军崔慧景劫掠京师,拥护江夏王萧宝玄围攻台城。齐国皇室大乱,下诏征召萧懿。这个时候萧懿正在吃饭,将筷子一扔就起身,率领精锐部队三千人援救台城。慧景派他的儿子崔觉来抵抗,萧懿直奔、攻击,大败敌军,崔觉一人骑马逃跑。萧懿乘胜追击,崔慧景的军队严重溃败,萧懿斩杀了崔慧景等人。萧懿胜任尚书令,统率征讨的水陆军事,加封地二千五百户。这个时候茹法珍等人当权,老臣旧将都被诛杀了。而萧懿已经立下大功,一个人处在朝廷尊贵的地位,非常被法珍等人忌惮。于是茹法珍等人向东昏侯说:“萧懿将要照着郁林王时代的事情做了,陛下的性命危在旦夕。”东昏侯相信了茹法珍的话,将要残

害萧懿。萧懿亲近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暗中在江岸边准备好船,劝萧懿向西逃跑。萧懿说:“从古至今,人人都会死,难道有叛逃的尚书令吗?”于是被害。中兴元年,朝廷追赠萧懿侍中、司徒的官职;宣德太后临朝后,又改赠他为太傅。梁武帝天监元年,追封他为丞相、长沙郡王,谥号是“宣武”,赐予前后两部羽葆和礼仪乐队,两部挽歌,带剑的勇士百人。萧懿的儿子萧业从小就很聪明,见识和气度过于常人。在齐国担任著作郎和太子舍人的职务。在宣武之难(指北朝宣武帝元恪在齐梁易代时收留了北逃的萧宝寅,借机南征的事)中,和萧藻、萧象两个弟弟都逃避了祸患。梁武帝到了之后,三人跑到军中,武帝让萧业担任宁朔将军。萧业性格踏实沉稳,所担任官职的地方都会为百姓留下恩惠,梁武帝常常称赞感叹。

15.C。“岭外云烟随梦远”的意思是被贬到南方所经历的波折都像梦一样远去了,“云烟”的意象是波折之意,并非美景。

16.①作者想象王巩回家后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不再与世交往;②祝福王巩能享受天伦之乐与读书之趣;③也希望王巩不再卷入官场是非。(每点2分,共6分)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不可或缺 完好无损 替代(不可填代替。替代,是永久性地取代;代替,暂时性地代表。)

19.B。A选项是被动句,这里不具有使用被动句的意义,故排除;C、D两个选项,“这种”代指的是上文提到的牛角瓜,应该放到“天然纤维植物”之前,故排除C、D;C选项将状语前置,强调了提取的来源,不恰当。

20.B。原句有两处不当,首先“研究的苗头”搭配不当,排除C、D两项;其次在多项定语的语序和破折号的使用上错误,正常语序应该是定语形容词性定语加名词性定语,即“外表平平无奇的(形容词性)云南特色(名词性)木本种质资源(中心语)”,然后破折号解释说明具体事物。

21.①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 ②两地制作方式不同

③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每处2分,共6分)

22.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