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若干创新德育方法初探

2020-08-1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若干创新德育方法初探

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德育)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尽管一直秉承德育为首的宗旨,狠抓德育工作,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或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或学生具有多重人格,即学生在学校一套,出了校门又是一套……那么,如何走出学校德育工作高耗低效的怪圈呢?笔者认为,关键之一是要进行德育方法的创新。

1.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

进行德育方法的创新,首先必须认识某些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性。所谓传统的德育方法,是指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谈话法、讲授法、演讲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这些德育方法虽然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也必须承认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1.1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德育方法如谈话说服法等,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只重社会要求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而忽视个性指导。于是,在德育过程中倾向于单向灌输和刻板说教,强调简单的行为模仿,从而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造成他们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

1.2过分强调德育的外塑性。某些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偏重道德的外在规范及社会约束力,把品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或强调学生通过对照、模仿来遵守外塑行为;或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来强化规范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被动服从,以致德育影响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未能良好结合,从而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现代德育工作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而且还要求这些道德规范能真正内化成学生自身道德需求,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利用传统的德育方法显然很难达到这种要求,为此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否则,学校的德育工作永远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2.对传统德育方法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创新,具体依据是:其一,某些传统的德育方法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社会化、民主化、个性化的要求;其二,现代德育理念强调学

生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其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遍运用,让德育方法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德育方法的创新,能够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种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场景中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达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

3.若干创新德育方法的实践

目前,许多学校在德育方法的创新上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运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笔者就本校开展德育工作中所尝试的新方法,例如道德实践法、角色扮演法、家庭参与教育法作简要介绍:

3.1道德实践法。所谓道德实践法,即让学生根据道德规范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认识。

长期以来,学校进行德育时经常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主要是告诉学生应该遵守和如何遵守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这种德育方法使学生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层面上,较难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因此,我们要重视“道德实践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我校充分利用与厦门市“和通社区”共建试点的有利条件,探索“道德实践法”在社区活动中的运用:

我校根据制定的各阶段德育工作重点和社区建设需要,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组织若干社区服务小队,形成社区服务活动网络:1、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学雷锋”月,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线贯穿整个教育活动过程,让学生上街搞宣传、学雷锋做好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注重道德行为训练。2、利用周末进行“假日社区服务”活动。为了使该活动富有成效,我校制定了社区服务制度和反馈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例如结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与社区共同设计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系列活动:一是学生“带法回家”,带动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内容;二是学生利用双休日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营造学习氛围;三是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演讲活动,畅谈学习体会;四是学生参与“公民道德知多少”的问卷调查,了解学习情况;五是学生开展“我为社区添光彩”的活动,把学习公民道德纲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通过参加上述一系列的“假日社区服务”活动,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3、利用寒暑假开展社区“小小志愿者”系列服务活动:“护绿小队”认养社区树苗并负责养护;“啄木鸟小队”规范社区广告用字;“爱心小队”参与社区居委会慰问下岗特困户;“护洁小队”维护社区环境保洁等等,让学生在参与社区各种服务活动中,认识到作为社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从小培养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奉献社区的主人翁责任感。学生的行为带动了家长的行为,营造了一个欢乐、安详、文明的“和通社区”。自从我校探索“道德实践法”在社区活动中的运用以来,与我校共建的“和通社区”连续几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并被评为湖里区街道“社区共建先进单位”。

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是非、体验高尚、体验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从而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真正统一,达到道德情感得到陶冶、道德意志得到磨砺、道德行为得到巩固的目的。

3.2角色扮演法。所谓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们逐步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的道德约束,并通过一系列社会角色的模拟扮演,获得经验和体验,进而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品德,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社会生活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角色不同,道德需要也不同,社会对其的道德期望和要求也不同。在日常家访中,我校教师常常听到家长抱怨:“这孩子在学校什么都好,爱学习、爱劳动、爱帮助人,可在家却是个‘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变了样”。根据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设计了在不同生活场景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学校的角色是学生,在家庭的角色是孩子,在社会的角色是小公民,这三种不同角色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也不同: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孩子应该遵守家庭礼仪,公民应该遵守市民文明公约。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体会这三种不同角色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呢?我校教师就请学生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当学生去扮演某一角色时,就必须进入这个角色的内心,想角色之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角色扮演法”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参与性极强、富有乐趣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校运用“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在班队课上进行。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角色扮演法”是刺激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的最有影响力的方法之一。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自我教育形成正确观念,帮助认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门教授学生公民权利和责任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们广泛运用“角色扮演法”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模范的公民。

3.3家庭参与教育法。所谓家庭参与教育法,即指为完善学校教育工作,学校与家庭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培养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因此,“家庭参与教育法”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校运用“家庭参与教育法”时,根据各个阶段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重点,每个月进行星级评选。星级评选不仅评校内表现,还包括评校外表现。按照每颗星的评选标准,我校还制定了“学校——家庭教育方案”,即学校根据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设计“学生一日行为记录卡”,再由教师和家长进行评选。例如“文明礼貌星”的评选,教师根据评选的标准,通过逐条对照对学生作出评选,评选分为“良好”、“合格”、“需要改进” 三个等级,获得“良好”评价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星,同时家长也可以根据评选标准进行逐条

对照评选。一个月后将评选出来的“文明礼貌星”在学校的宣传栏展出。

我校运用“家庭参与教育法”,不仅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督促孩子按学校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也使家长了解学校每个月教育的重点,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将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落到实处。

德育实践表明,“道德实践法”注重通过道德实践达到知行统一;“角色扮演法”注重通过道德体验达到自我教育;“家庭参与教育法”注重通过家校协作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今后的德育实践中,我校还将不断创新、完善德育方法,以便更快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京文:“现代学校德育方法创新初探”,《班主任》2002年第二期

[2]谭虎:“德育工作的文化背景与改革路向”,《教育评论》2001年第三期

[3](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教学》

[4]陆宝初:“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班主任》2001年第一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