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教师为本进行学校管理

2021-02-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以教师为本进行学校管理

摘要:依靠教师管理学校是古今中外一条最基本的学校管理原则。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信任、关怀、激励教师,以教师为本,使学校成为教师的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学校工作要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落实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办学办校理念,要注意营造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环境和氛围:然后,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和落实以教师为本。

一、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在其中体现并突出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并逐渐形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行动结果,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如蔡元培先生办北大时,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为了这一理想和目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师资选拔标准、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师生关系、讲课方式等,总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精神。以后,北大经历了许多历史性变迁,但始终以一贯之,还是北大。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北大。可见,学校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推动力。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因此,怎样营造自己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其实质在于把工作要求与员工需要联系起来,使之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工作要求被员工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员工的需要,推动员工为此而努力。可见,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的目的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同需要满足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需要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教师的需要可分为五个方面: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的需要、个人才能、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业务进修和深造的需要、改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于具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教师来说,其需要的特点又突出体现在: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和荣誉需要的迫切性等。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切实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状况,通过不断满足教师的各种层次需要,激励他们创造性地努力工作,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管理的一个本质特征。

三、实行民主管理,培养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学校民主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为教师既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能否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管理这两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是一所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因此,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在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满足教师合理需要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全面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科学、动态评价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今,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评价改革的同时,对教师评价的改革也正成为教育界新的关注点。我们己经认识到,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教以人为木理念的学校教师管理研究师划分等级,也不仅是为了找出教师的优点和不足,而是为了学校工作的改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教师的评价改革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评价的负面效应,使教师评价的功能直指教师本身的成长。有关权威提出,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为我们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动态教师评价就是一种最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师评价模式。

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为我们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动态教师评价就是一种最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师评价模式。

动态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通过多方面力量的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和进行自身修养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①动态教师评价有以下特点:它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更关注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它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它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主客体间的互动反馈,重视评价后的改进,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它主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整合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师评价体系;等等。实施动态评价,可以成功化解经验型教师与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之间若有若无、可厚可薄的冰层,使教师感受并辨别缓慢、渐进的变化,通过日常动态的修炼,加快实现其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办好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毋须说明的道理。可见,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能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成熟,教师业务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提高;从教师职责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完成自己的职责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无疑,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更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依据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原则,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校要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的需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狠抓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他们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使用,以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更要看到长远的需要,从长远

考虑,支持和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为学校及其教师个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考虑到广大学校教师实际工作的特点,在其培养和提高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的关系,以在职为主;二是业余培训与正规培训的关系,以业余为主;三是专业知识培训与综合知识培训的关系,以专业知识为主;四是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工作能力培训的关系,以二者结合、不断提高统一水准为宗旨。

六、维护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

目前,学校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普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未被予以关注,超时劳动得不到合法的报酬,法定的工资被人为地改变等。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普遍过于繁重,工作压力过大,体力严重透支,同时健身活动又少,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而至今为止,许多教师即使参加工作几十年,快到退休的年龄了,还一直没有享受过体检的待遇。根据《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更何况从学生的健康出发,要求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教师必须是身体健康的,不允许与学生经常近距离接触的教师患有各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而不自知以至最后害人害己。因此,不论是从教师个人的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要认真关注教师的健康状况,定期组织他们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理。笔者认为,每两年至少要给教师作一次全面体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教师作为学校中同时兼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的人,决定了它在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殊的作用。而以教师为本就是学校管理

者要在发挥教师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作用的同时,也要关心、尊重教师,使学校充满人文精神,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教师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教育也是社会的问题,需要广大的人文关怀,它的发展,仰仗公众的热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的思考。同样道理,要从根本上落实以教师为本,仅有学校管理者到位的认识和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尤其是他们对学校及其教师工作、质量的认识和评价显得至为重要。

参考文献:

①文晓璋.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 教育与职业, 2006/26

②倪胜利.回归教育之道[J].中国教育学刊,2006/09

③陈明.以人为本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内江科技,2006/07

④杨超.教育以人为本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6/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