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2024-07-0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倡导学生“做数学”,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实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直处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1.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遇到矛盾、疑问时,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教学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倍数了,老师这里有几个数,你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吗?(用卡片依次出示12、15、20、25,由于数字较小,学生很轻松地做出了判断。)

师:这几个数难不倒你们,那如果数字再大些,你们还行吗?(生挺自信地说“行”)我很快板书了13976和279905这两个数。(学生一片哗然)

师:谁能?(没人举手)

师:我能很快判断。13976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279905不是2的倍数,但是5的倍数。

这时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嘀咕:老师骗人,出这么大的数,她都提前算好了。

师:不服气,是吧!那行,你们来出数考老师吧!

学生纷纷举手出“数”来考我,有的同学还在默默地检验我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到敬佩。我看火候已到,就对学生说:“老师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做出判断,只不过是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秘密,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秘密,也能像老师一样神奇,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秘密?”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孩子们的心里升腾了起来。这时学生定会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创设这样的悬念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2.创设富于情趣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简单的平均数”一课时,我利用学校刚刚组织过的教师掷飞镖的比赛活动,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师:前几天学校曾经组织了一次教师掷飞镖的比赛活动,下面是我和柳老师前几次掷飞镖的成绩统计表:

王老师:

柳老师:

(我发现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师:你从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从表中直观看到的信息。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认为两们老师谁掷飞镖的技术更好一些?

教室里马上沸腾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

生1说:我认为王老师的技术好,因为王老师有一次扎中了10环。

生2说:我觉得不对,王老师虽然有一次扎中了10环,但是王老师还有一次扎中了2环。

(学生们点头表示同意)

生3说:我觉得可以把两个老师各自掷飞镖的总环数算出来,看谁的总环数多。

生4说:不行,不行!因为两个老师掷的次数不一样,所以这样比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我故作茫然)大家小组商量商量好吗?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应该求出两位老师平均每次各掷得的环数,就可以比出谁的技术好了。

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轻松,他们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掌握得特别好。我想这缘于在这个情境中我抓住了“情趣”和“生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情境,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提供活动空间,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保障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乐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数学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

创造。

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一课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学习活动。

1.让学生亲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一上课,我用课件展示了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并伴随配音:今天羊村邀请了小猴、小兔、小鹿、小松鼠来做客,你们想去看吗?(生:想)

师:看之前,老师想给小朋友们提一个要求,要把每种小动物来了几只,数出来,行吗?

课件播放四种动物无序地依次走进了羊村的动画情境,学生刚开始数得很清楚,可数了几个后,数不下去了。

师:谁数出来了?(没人举手)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乱了,一会是小猴,一会是小松鼠,数了这个,忘了那个。

师:那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师:还记得这种方法吗?(学生在一年级初步感知过)会写“正”吗?一个“正”字有几笔?

师: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重新来数一数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表格,请大家拿出1号作业纸,边数边填写在这张表格里。

课件再次播放小动物进羊村的情境,生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后反馈整理结果,并揭示课题。

2.让学生经历由用一格代表1到一格代表2的过程

师: 刚才我们已经统计了四种小动物的只数,用这张统计表来表示了,想一想,我们统计出的数据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统计图)

师出示下面的统计图,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统计图,你们能自己完成这张统计图?

(生拿出作业纸2,开始独立完成)

不一会儿,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学生发现涂10只小兔子格子不够用了。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先自己想想,再四个小组交流交流。

组1:把小兔的这个竖行从中间分开,左边代表5只,右边代表5只。(课件展示涂好的图,学生评价)

组2:涂到小兔右边的这个竖行里。(课件展示涂好的图,学生评价)

组3:用一格代表2只小兔。(课件出示没标数据的统计图,引导学生标出数据,并将小兔涂上色。)

师:这三种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师:一格代表2只,你能将其它三种小动物的只数自己完成吗?小松鼠有7只,涂几格?

生拿出作业纸3,独立完成统计图后,再反馈。

3.课堂小结之后进行拓展

展示生活中的统计图,有用一格代表100的,1000的,2000等等的统计图,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简单数据的收集过程,并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一格还可以表示2个数量甚至更多,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手段

虽然每一个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但是个人的能力、思维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创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小组交流的时间。

1.先交流,再探究

探究前先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进一步确定探究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时,当“1/2+1/5”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1)独立思考解决方法。

(2)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独立尝试,探究计算方法。

(4)集体反馈,对比各种方法,找到可行的、简便的方法。

学生在经过了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这一环节中,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先探究,后交流

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总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所产生的想法和表现自然也会有不同。探究后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倾听同伴声音的过程中,接收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拓展,同时,还能给予不同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用自己手中的纸或毛线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安排学生折后同桌交流,在“用自己手中的纸或毛线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一个你喜欢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这一环节时安排了四人小组交流。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仅认识了更多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理解,而且也达到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的目的。

3.在合作中探究

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比较合适,我组织学生同桌一组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形状不同,无法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比出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一些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圆形,自己想办法去摆一摆,比一比,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我发现有的小组两张长方形上摆了不同的图形,如一张长方形上摆了圆形,一张长方形上摆了正方形;有的小组在两长方形上都摆上了圆形;有的小组在两张长方形上都摆上了正方形。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在倾听与思考中感悟到了用同样的正方形去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合适。虽然有些小组合作时没有用正方形,但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后,听到了其他同学的比较方法,他们对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理解是深刻的,是教师讲解无法替代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条件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乐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