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基础部分
1.下列汉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谪(dí) 晖(huī) B.霏(fēi) 谗(chán)
C.汀(tīnɡ) 楫(jí) D.芷(zhǐ) 汤(shānɡ)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薄暮冥冥: (4)把酒临风: (5)去国怀乡: (6)宠辱偕忘: (7)长烟一空: (8)春和景明:
3.指出停顿有误的一项( ) A.
滕
子
京
/
谪
守
/
巴
陵
郡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予
观
夫
/
巴
陵
/
胜
状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填空题。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
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二、阅读下文,完成5--12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属: 作文:
胜: 晖:
观: 极: 6.下列句子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阴,气象万千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前人之述备矣。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9.“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和岳阳楼有何关系? 1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1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是什么? 三、提高部分
百
废
具
兴 B.朝晖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6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首联和颔联:(1)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情况? (2)情景交融创设了哪些背景色调? 14.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
15.这是一首________诗。反映了作者的________风格。 16.赏析颔联。
17.同写岳阳楼,和杜甫诗风相比,李白的诗风是怎样的?请结合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不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四、文段阅读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从②段中找出与①段下列词语相对应的词语: 霪雨霏霏________ 阴风怒号________ 浊浪排空________ 日星隐耀________ 2.①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_______
②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_______
3.两个截然相反的画面,反映了登楼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4.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这种心情。 ①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 ②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这两个画面的不同景色和由此而引起的两种不同感情,其目的是
[ ]
A.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之大。
B.强调了景色不同,登楼者的思想感受也截然不同。 C.突出了“古仁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D.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
(2)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连月不开(放晴) 春和景(日光)明 B.长烟一(全,都)空 把(持,执)酒临风 C.增其旧制(规模) 去(离开)国怀乡 D.薄(少)暮冥冥 吾谁与归(返回)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D.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B.《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借题发挥。C.范仲淹,子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八大家”之一。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岳阳楼的名联。
(3)
默写
1.滕子京政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之述备矣”与________________形成照应。
4.时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鸟草鱼落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虚写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反两方面写古仁人的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________ 民—________进—________ 忧—________ 2.文段中“进”照应________,“退”照应________。
3.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
4.文段中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观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________面说,后从________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突出
一个“________”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势推向高潮,从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________”,喜的句子是“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组对偶句写出你的志趣抱负,要求哲理深蕴,志向高洁,并阐述以此句作为抱负追求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范仲淹二岁而孤(丧父),母贫无依,再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洗)面。往往 (zh1n稠)粥不充,日昃(z8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
①既 ②之 ③或 ④辄 ⑤遂 2.翻译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范仲淹________和________。(每空只填两字)
4.范仲淹苦学达到了________(填一成语),其精神令人感奋。
5.文段中“六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闽侯淘江中学的正义在哪里?
上星期六下午,我去学校接孩子回家,听人说:淘江中学七年五班的语文老师S老师被女生的家长们逼走了。据我调查所知:S老师在上作文课时要求每一位学生抱一下他,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结果班上男生全抱了S老师,女生却没有表示。S老师便生气的说:我教了你们二个月,你们一点都不爱我吗?你们的日记暂时不必交给我批改了!S老师便将他辛辛苦苦自己掏钱为学生打印好的学习资料收缴。S老师计划在晚自习时耐心做女生的思想工作。不料,那些七年五班的女生纷纷打电话给家长哭诉:S老师想非礼女学生!那些不明事理的家长信以为真,他们居然合伙向学校发难,有的家长还使出惯用的手段:要打老师!学生家长是上帝,学校领导不敢得罪。学校领导屈服于那些女生家长的淫威,为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他们晚上便辞退了德才兼备的S老师!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我经常听说有横行无忌的家长刁难老师!身为中国人,我为这些不懂得尊师重教的愚昧、野蛮的家长感到惭愧!人生天地之间,应该广结善缘,行事积德。我孩子告诉我:S老师同时教七年五班与六班的语文,他教学方法灵活新颖,对学生极具亲和力与号召力。S老师连续半个月利用厕所开灯的反光备课!他精心设计的课件与习题,无不充满了他对学生的仁爱!S老师平时对学生千般好,他稍有瑕疵就被一些低素质的家长抓住不放!S老师离校后,他心中舍不下他的学生,他还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发短信,向家长做出深刻检讨!世间之大,居然没有几个人能理解S老师的良苦用心! 那些女生的家长逼走了S老师,他们倒是高兴了!却害了五班与六班绝大部分学生!我们的孩子需要S老师的教导!我们大声呼吁:身为闽侯人,我们不能抹着良心做事!我们要邀请S老师回淘江教书!否则,天理何在?良心何在?我开车带孩子从尚干河边过,孩子问我:爸,为什么河水恶臭难闻却无人治理?我回答:连百年不遇的好老师S老师都被闽侯的家长逼走了,这河水能不恶臭难闻吗?“爸,我很想让S老师回来教我!”孩子说完眼睛湿润了。我听了也半天说不出话来!孩子告诉我:S老师教导学生:全世间有四种人:有德有才是极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S老师与我真诚交流时,他深有感慨地谈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与袁崇焕,为他们的结局感到悲哀!不料一个月后,S老师自己却成了淘江中学的岳飞与袁崇焕! 我在此要忠告七年五班女生,S老师多么爱你们,可你们一点也不尊重他,居然唆使你们的家长逼走S老师,让老师连解释的机会也没有!请问你们是怎
样的学生?你们今后会有多大的出息?(七年五班女生:黄佩琳、陈春蕾、陈静瑄、陈楠、陈烁宇、陈怡、程佳灵、方慧雯、金昕灵、林嘉馨、林敏、林昕桐、刘榕、吕婷、潘莹、沈玲、叶嘉欣、张婧、张焱、章鈺、赵慧、 郑佳昕、郑婼汐、周子暄、陈鹤吟、林艳灵、陈寒芳、陈炜馨)
S老师一天不回淘江教书,我便代表喜欢S老师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为老师一定要讨回公道。我要告诉闽侯所有的学校与媒体,我身为闽侯人,却为某些闽侯人的丑恶嘴脸感到惭愧!
二、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
(1)
一、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
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2)
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字形及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 A.滁州 ch* 林壑 hu^ 琅琊 y2 辄醉 zh6 B.朝暮 ch2o提携 xi8 山肴 y2o 弈者 y@ C.宴酣 h1n 野蔌 s 觥筹 g#ng 伛偻 y( l[ D.颓然 tu0 阴翳 y0 卢陵 l* 酿泉 li2n
2.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B.野芳发而幽香C.泉香而酒冽D.而不知人之乐
3.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 4.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前者呼 B.作亭者谁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5.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行者休于树B.泻出于两峰之间C.临于泉上D.来饮于此 6.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释义。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 ]
A.号令 B.号召 C.取别号 D.呼号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A.居住 B.住所 C.寄托 D.寓意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 ]
A.负责 B.担负 C.倚靠 D.背负 ④杂然而前陈者 [ ]
A.陈述 B.陈旧C.陈列 D.陈腐
7.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正确的一项 [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9.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________B重读_____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10.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11.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12.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3)
探究能力测试
下面是黄山谷将《醉翁亭记》改成的一首词,记牌名《瑞鹤仙》,读后按要求答题。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13.给画线部分加上标点。
14.说说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4)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做客“联想吧”
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诗句。(含“亭”即可,加油啊!)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
环滁( )琅( )琊( ) 饮少辄( )醉 林霏( )
岩穴( ) 山肴( )野蔌( )弈( )者胜 阴翳( )
翼( )然 酒洌( )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
林hâ_____ wâi_____然 水声chán chán_____ tuí_____然 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 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 宴hān_____之乐
四、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蔚
然 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
秀 靠近
颓然 情趣
阴翳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五、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六、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我,你能行!)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七、明察秋毫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口技》综合练习
(1)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ã B.jiào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jiān B.jiàn 3.宾客意少舒( )A.shǎo B.shāo 4.曳屋许许声( )A.xǔ B.hǔ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A.jǐ B.jī 6.夫齁声起( )A.hān B.hōu 7.夫叱大儿声( )A.chì 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A.jìng B.jǐng 9.曳屋许许声( )A.yâ B.zhuài 10.盆器倾侧( )A.qǐng B.qīng
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虽(虽然)人有百手( ) 2.会(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 3.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4.两股(大腿)战战( ) 5.不能名(说出)其一处( ) 6.几欲先走(行走)( ) 7.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 ) 8.妇抚儿乳(吃奶)( )
9.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10.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
三、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注音。
中间( ) 曳( )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______。
5.用“‖”给这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
(2)
【语言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千齐作。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下列各句中“坐”的含义。
3但坐观罗敷《陌上桑》_________4这座大楼是坐北朝南的__________ ..(3)说出下列各句中“于是”的含义。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______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 ..3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______________ ..4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___________ ..
(4)“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这里是“说出”的意思,你知道文言文中还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吗,并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5)翻译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信”和“达”也就是准确和通顺。说说你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满坐寂然《口技》____________ 2到则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
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
有 。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⑵会宾客大宴(会: )
⑶施八尺屏障(施: )⑷众宾团坐(团: )
⑸妇拍而呜之(呜: )⑹奋袖出臂(奋: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
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隆中对》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 )________ 2.好为《梁父吟》( )________ 3.枉驾顾之( )________ 4.遂用猖蹶( )________ 5.先主遂诣亮( )________ 6.民殷国富( )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1.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通________: 2.自董卓已来 ________通________: 四、文学常识填空。
1.《三国志》是部________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陈寿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学家。“隆中对”的“对”是________的意思。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_______其岩阻,西________诸戎,南________夷越,外________孙权,内_______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胄( ) ②戎( ) ③箪( )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
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 抚 和 争锋 修 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 和 抚 结好 修 D.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上句中,“身”的意思是________,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_______。
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安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二)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
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 ③张飞:________
3.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4.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处》练习(1)
一、给加[ ]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 2、或[说]处杀虎斩蛟( )( ) 3、年已[蹉跎]( )( )( ) 二、解释加[ ]字词的含义。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2、忧命名不[彰]邪( ) 3、[遂]改励( )
三、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可以的。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C、古人把“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死去”的精神看得很重,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四、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加引号的要摘引原文回答) 1、周处被义兴人看做是“三害”之一,是因为他“ ”
2、周处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做祸患而决心改过的?
3、是谁的教诲与开导,使周处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和道路,而最终成为忠臣孝子的?
4、这篇文章通过周处(此处填一四字成语)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五、《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 》。此书对后代小说及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
《周处》练习(2)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 并皆暴犯百姓 ( 侵犯 )
2.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在一起 ) 3.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 名声,名望 ) 4.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 有力,,强悍 )
5. 或说处杀虎斩蛟 ( 劝说,说服 )
6.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以蹉跎,终无所成 ( 研究,学习,提高修养 ) 7. 乃入吴寻二陆 ( 寻找 )
8.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剩下,多余的 ) 9.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说 ) 10.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终,竟,终于 )
11. 何忧令名不彰邪 ( 副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等 )
12.下面括号里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 D ) A.终(为)忠臣孝子 (为)人情所患 B.竟杀蛟(而)出 (而)年已蹉跎 C.为乡里所(患) 且人(患)志之不立 D.处与(之)俱 驱(之)别院
二、翻译句子
1. 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2.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3.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4.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再说人就怕不立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5.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6.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三 内容理解
1、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可以的。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C、古人把“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死去”的精神看得很重,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2、“朝闻夕死”一词与下列哪个句子的含义有相似之处?( B ) A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B 浪子回头金不换 C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周处被义兴人看做是“三害”之一,是因为他“ 凶强侠气 ”
4、周处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做祸患而决心改过的?
杀蛟后从水里出来,听到乡里人以为自己在杀蛟中死去而互相庆贺的话,才意识到自己被乡里人当做祸患,而决心痛改前非的。
5、是谁的教诲与开导,使周处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和道路,而最终成为忠臣孝子的?
陆清河(陆云)
6、这篇文章通过周处 改邪归正(此处填一四字成语)的故事,说明了“人患志之不立”,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7、作者在叙述中略写了周处杀虎的经过 ,详写其斩蛟的过程,这样写的原因是
蛟难斩,时沉时浮,时间长,以致百姓以为他死了,更相庆,这才激起周处改过自新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D )
A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
B 本文的写法不是对人物的一生或某个时期作出详细记载和评价,而是截取其中某个片断作客观的叙述。
C 全文紧扣自改,着力叙述了周处“自改意”的来由和“自改”“的行动。 D 陆云的劝导对周处并没有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
四 常识填空
1、《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 世说新语 》,为 南北 (朝代) 刘义庆 (人名)编撰
2、古代往往以地名或官职名作人的别号。本文中“平原”指 陆机 这是因为他 曾任平原内史 ;“清河”指 陆云 ,这是因为他 曾任清河内史 。 3、“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 论语 》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化用而来。
《出师表》综合练习
(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礻韦、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2)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
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______ (2)悉以咨之:__________ .. (3)严闻亮卒:__________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综合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阶试题
1、刘禹锡是 朝诗人,“铭”是古代可在器物上 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调素琴( ) 无案牍之劳形( )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有仙则名 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4、《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屋子,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保持 的愿望和不求闻达、 的生活情趣。
5、《陋室铭》采用 的写法,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 ”,以“名”、“灵”衬托“ ”,展示出陋室不陋,表现陋室主主人的 品质。
6、唐代窦庠在其诗《醉中赠符载》中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
龙。”《陋室铭》中的 、 与之意思相近。 7、《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 8、《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10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二阶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文中所说“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本文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该 。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的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列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距离典型,叙议结合)。
5、文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 6、《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那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9、刘禹锡既然是写自己的陋室,却为何还要提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阶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3、《陋室铭》中用来渲染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 4、《陋室铭》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5、“孟子善喻,孟子善辩。”这是后世对孟子文章的评价,说的是孟子的文章经常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造势,来增加文章的论辩性。本文就能体现孟子文章的这种特色,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他怎样的人生观?
7、今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应该用现代的观念去分析生活,请你说说“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
《桃花源记 》复习 1
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中( )
2、志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复习 2
一、课外拓展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 。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遂与外人间隔( )( ) 不足为外人道(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 ) 今义(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 ) 今义( ) 闻:古义( ) 今义( )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翻译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课内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
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桃花源记 》复习3
一、基础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â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âi 捕鱼为业wãi ..C.男女衣着还家yào .zhuó 便要.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
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阅读
(一)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人”此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8.填出文段省去的句子。
9.“便要还家”中的通假字是“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10.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三、试一试
12.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请再写出三个你能说出典故的成语。
《桃花源记 》复习4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俨然 (2)黄发垂髫 (3)诣太守 ...(4)刘子骥 (5)武陵人捕鱼为业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落英缤纷 (2)才通人 (3)屋舍俨然 (4)阡陌交通 .......(5)皆叹惋 (6)便扶向路 (7)寻向所志 (8)欣然规往 ......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填空。
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语。
(1)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 ____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13.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共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分)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14.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15.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3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专题训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上文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
5、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1、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 : ②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 ⑤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 _______ (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 呼尔而与之( ) ② 乞人不屑也( ) ③ 妻妾之奉( ) ④ 乡为身死而不受(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
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谓失其本心。
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 .....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 .... 4、《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两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孟子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两个这样的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鼓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不辩礼仪而受之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同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乡为生死而不受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七)一词多义。
1、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________ 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 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 ..4、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 5、则凡可以得生者____________ 得之则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 8、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 9、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__
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名_______ 字_________ 邹人,思想家、________家,是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___________”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