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如水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方五洲站在讲台上,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向讲台下的学生们讲述着中国于1960年登上我国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事件。而可悲的是,他讲完之后,没有换来台下同学们的敬仰与自豪之情,与之相反,换来的是一个个怀疑的目光和语气,这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那是喜悦与痛苦交织的回忆。在牺牲了队长的生命之后,在其中一位队员脚趾冻成残疾之后,他们登上了珠峰。登上珠峰的那一刹那,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眼中却含着泪水,那一刻他们或许自豪地在心里默念“中国人是第一个登上中国自己的最高峰,我们实现了“中国人的最高峰上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脚印”这一诺言。那一刻,他们认为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为心中那坚定的梦想”
回来之后,政府承认了他们的功绩,在各大媒体报社为他们大肆宣传。就在方五洲认为他实现了梦想,有资格追求爱情时,他却受到来自他老师和外国的质疑,这份质疑不仅仅是对他们这一次登峰成功的否定,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由于他们的失误导致整个中国成为国际的笑柄,更有可能会让中国被国际界讽刺为“不说实话”的代名词。这份失误来自于方五洲的抉择,在面对是应该丢掉摄影机还是放弃队员生命时,方五洲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这导致他们虽登顶了却没有录像为证,所以1960年登顶珠峰的事实不被世界和中国人民所承认。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中国的经济背景不允许他们立即再组织一次登珠峰的行动。
三位从珠峰下来的年轻人,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在经历了短暂成功的喜悦之后,再一次经历着梦想实现却不被承认的失落和由于失误使祖国蒙羞的自责,而这份情感上的失落与自责一背就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方五洲每天都在为下一次的登峰做足体能训练,曲松林每天都在眺望着近在咫尺的珠峰顶,记录着珠峰的天气变化。十五年的坚守、十五年的孤独、十五年的愤慨、十五年的期待。在这十五年里,他们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爱情、付出了事业,为了什么?只为心中的梦想和信仰。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最高峰上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脚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的梦想在十五年后中央的一个决定中得以有实现的可能。在收到中央召集令的那一刻,他们没有一丝犹豫和担忧,相反,他们留下了感激的泪水,感激这份十五年后方才到来的召令。
十五年后的一个夜晚,三人再一次在珠峰脚下相聚时,他们留下了眼泪。曲松林给方五洲敬的两杯酒富含深意。他的原话是:“第一杯,敬你,感谢你救过我的命。”“第二杯,敬你,我恨你,你没有选择保住摄像机而选择救我的命。”简短的两句话体现了曲松林在这十五年里以怎样的心态活着。他认为作为当年的兼职摄影师,整个登顶的不被承认他负有主要责任。他愿意在当时死去也不愿获
得这样的结局。所以,他不仅自责了十五年,还责怪选择救他的方五洲十五年,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所怀有的胸襟与执念。虽然,影片最后以血淋林的教训告诫他,他的这种想法是极端而错误的。但不可否认,他的这种责任心和爱国情怀是可敬、可畏的。
虽然十五年后的登顶行动,加上了气象局的帮助,有更加先进的设备,但珠峰上瞬息万变的天气,以及一些经验不足的登山队友使得这次登顶行动依然艰巨而惊险。这一次登顶行动中,登山队员前后三次整装待发,攀登珠穆朗玛峰,但只有最后一次成功登顶。成功登顶固然是可喜的,但导演所安排的两次失败却更值得让人寻味。
第一次失败、方五洲带队,攀登到只离珠峰顶三百多米的地方时,队员杨光和他自己负伤,此次行动也因此而被迫返回。这一次登顶失败之后,杨光被迫退出此次登峰行动。他为不能立刻实现对爸爸的承诺而留下泪水,并发誓终有一天他会登上珠峰。电影最后杨光成为了一名登山教练,带着自己的学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实现了爸爸的愿望。
当时不能实现梦想的遗憾与最终实现梦想的喜悦形成强烈心理反差。让我感觉,优秀的人,每一次挫折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养分。平庸的人,每一次挫折都是放弃梦想并屈服于现实的借口。挫折会让人难受并怀疑自己吗?会!不论是谁!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人!刘彻第一次试图改变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惨败告终,他很痛苦、很绝望。一个帝王遇到挫折之后尚且如此悲痛,更何况我们处于世界一角的普通人?但区别就在于,挫折之后你会想些什么?你决定做些什么?优秀的人会选择继续坚持,刘彻选择蛰伏和等待,最终等来了窦太后的离世和董仲舒的到来。杨光选择了坚持和等待, 最终等来了身体痊愈和成功登顶。电影主角方五洲也在第一次登顶不被承认之后选择蛰伏和坚持,最终等来了十五年之后的这一次机遇和成功。
第二次失败,由于方五洲负伤,由李国梁以队长兼摄影师的身份带队,这次他们很幸运,在没有遇上风暴和雪崩的情况下,登上珠穆朗玛峰第二阶段,这不仅是珠峰妈妈对李国梁的垂爱,也是对曲松林的大度。为什么说是对曲松林的大度呢?因为很难想象,只经历过短期训练、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从未处理过高山风暴和雪崩的队长如何去实现中国最高峰的攀登?但曲松林却把登峰想得太简单,一意孤行的同意了曲松林的建议。但若往深里剖析,曲松林作为曾亲身体验珠峰妈妈力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次任务的艰难性,他之所以同意这个建议,或许不是把登峰想得太简单,而是因为他太急于求成,急于卸下折磨了他十五年的那份自责和愧疚。而有着同样心情的方五洲则从未丢失自己的冷静,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奋勇一搏、什么时候该知难而退,就在李国梁血气方刚、信心满满的毛
遂自荐时,方五洲是反对的,他知道孰轻孰重。就在大家都沉浸在李国梁登上珠峰第二阶段的喜悦时,李国梁则在迈出珠峰第三阶段的第一步时,迎来了珠峰妈妈对他的第一次考验,很可惜,他和队员的登封经验连珠峰妈妈的第一次考验都没有经受住,最终导致李国梁在珠峰妈妈的大风暴中落崖摔死,死前,他毅然决然的将摄影机交给队友,选择了舍命而保摄影机,继承了曲松林的志愿,“死也要保住摄影机”。但就在李国梁死后,曲松林才意识到他这十五年来的想法是错的,他才意识到为了记录荣誉而放弃队友的生命是多么艰难而愚蠢的行为,是一个冒险家不应该有的行为。
我认为,人之所以冒险是出于一种冒险精神,一种不服输、我命由我做主、由我掌握的硬汉情怀。若有幸冒险成功并生还,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就算在冒险中丢掉性命也再所不惜,因为那是一种重于泰山的死法、是勇敢无畏的见证、是自身的选择和追求。若整个冒险过程被世人知晓,他们大概会被这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所折服,冒险行为也会由此被铭记。就算不被世人知晓,对自己而言,也算是一生都活在追梦的旅途中,也算是经历了大部分人都享受不了的一种快乐。当然,希望冒险事迹能够被世人知晓也没有错,因为这种冒险行为能够激励人们更坚定的追寻梦想、或者让已经在生活中迷失的人重新拾起梦想,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若太看重冒险结果、太看重这结果背后世人的知晓与称赞,甚至为了这称赞而轻易丢掉性命,我在想这种行为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本应该冒险是目的,世人称赞是附带的结果,最后却发展为世人称赞是目的,冒险是手段?
曲松林发现自己错了,代价却是队友的生命。他像是经历了一场梦,可能昨天还看到队友活蹦乱跳、信誓旦旦的说:“让我做队长,我相信我可以登上珠峰”。今天看到的就是那平躺在担架上的队友的尸骸。但,人生是梦吗?不好的梦你可以选择置之不理,人生走过的经历你可以置若罔闻吗?逝去的生命还能再回来吗?人生是一部无法回头的即兴之作,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在人生史上留下烙印。正如霍达所说:“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历史是残酷的,他没有给你选择的权利,没有给你犯错的权利,错了是一步、对了也是一步、都会清清楚楚的记在人这一生的历史长河中。就像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打下了天下,却无法抹去其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给中国所带来的惨痛代价。所以人生路如古人言,需三思而后行,需用理智战胜情绪。孝庄太后曾言:“一个帝王拥有情感是奢侈的”。一个人拥有过多的情感也是奢侈的。过错源于情感和冲动。
(未完后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