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内容必须针对后文附录材料所揭示的现象,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在参考文献中注明资料来源),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经历,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分析特定社会现象产生的特征与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或对策建议;
2.论文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确定;
3.论文总字数在3000字以上,手写或打印稿均可,提交论文的最后时间截止为2016年元月7号(第18周周四); 4.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参照《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所刊载的任一篇论文,不需要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课程最终成绩由论文、作业和考勤三部分组成,分为优、良、中、及和不及格五级。
6.凡发现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局限于剽窃、伪造 、篡改等),成绩一律不及格。 7.附录如下: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六。 材料一:
随着各地秋粮陆续丰收,我国三大主粮收购价格呈大幅跌落态势。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粮价下跌导致部分地区市场陷入严重的恐慌气氛中。市场分析人士称,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在往年并不多见。 2015年10月4日,封丘县溜光镇种粮大户刘某强在微信上写道:金色灿烂的玉米今年只卖三毛三。调查得知刘先生致富回乡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原以为规模种植会赚钱。今年风调雨顺,玉米穗大粒满,煞是喜人。国庆节期间,老刘苦涩地在微信上写道:“收玉米酸甜苦辣在心头,依然坚守着赔钱的事业”。他望着成堆的玉米说,这些未剥皮的整穗玉米只卖到三毛三,太便宜了。而榆林村的村干部郭某田说,去年还卖到五毛多呢。刘大户眉头紧锁,对种粮的前景十分担忧。秋意凉,粮食价格更凉。
有估计称,2015年的粮价大跌可能导致千亿级的收入负增长,进而影响到消费市场,此外还会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材料二:
据悉,目前中国临储玉米结余量已经高达1.5亿吨,2015年中国新季玉米产量又获增产,预计将达到2.197亿吨。中国的粮食库存正在向历史峰值攀登。三大主粮收储价格齐降,玉米尤甚,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打在农民心坎。
近日国家突然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引来一片哗然,损失最大的无疑是位于产业最末端的农民。我国95%的大田玉米被用作生产畜禽饲料和工业加工,而被当作口粮或直接食用的玉米少之又少。
材料三:
据农业部消息,2015年我国夏粮总产量2821.3亿斤,比2014年增产了89.4亿斤,夏粮再获丰收。可是,在喜人的数字背后,粮农却在承受着粮价下跌带来的烦恼。
2015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价格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跌。
由于国家粮库容量有限,且粮食最多储存2年,国家收储能力有限。而国际粮价又低于国内,对国内粮价冲击很大。
与低粮价相对应,农民种地的各项成本如化肥、农药等不断增加,农民种地已经利润菲薄,使得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乡外出打工。今年粮价更低,必然导致农地抛荒的现象将更为严重。
材料四:
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比去年的要低,农民秋收后的兴奋已荡然无存。有媒体刊发文章称,由于玉米价格低,严重挫伤了粮农种粮积极性,甚至有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
“玉米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小麦产业链省级分析师张宗毅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玉米价格低,主要是供给大幅度增加。除了丰产丰收导致的供给增加以外,还有进口玉米和替代品数量大增。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新季玉米产量有望达到2.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除了玉米产量增加外,据公开资料显示, 今年1~8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456.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2%。
另外,根据国家粮油中心估计,2015年我国进口饲料大麦、高粱、玉米酒糟粕以及木薯干等可作为饲料及加工酒精等相关产品替代国产玉米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500-2800万吨,同比增加近1000万吨,进口替代品对国内玉米市场消费的影响巨大。
与此同时,国内还有高额的库存压力。2012年以来,我国已累计收购临储玉米约1.84亿吨,而累计竞价销售成交临储玉米仅3073万吨。
张宗毅表示,库存加上进口及进口替代品,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全国一年的玉米消费量。供给如此高,而需求没有同比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国家粮库仓容和资金受限,收储能力大大减弱,玉米价格必然下跌。 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对粮食实施补贴政策。有业内观察者认为,政策托高玉米价格,最终造成企业原料成本的提高,而原料成本的提高又导致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生产有了亏损,进而国家进行补贴。然而,也形成了一个怪圈: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玉米价格脱离市场,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才能生存,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张宗毅认为,目前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基本供需平衡,没必要维持如此高的库存量。更没必要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理由,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进行托市收购,这样的话可能让农民形成错误的预期,不断扩大玉米和其它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进而造成更高的库存,对市场造成的扭曲。
中国跟美国比起来,存在农业人口太多(美国不足2.8%,日本不足1%,中国高达26%-38%之间,远期规划到2024年降到7.8%)、人均耕地面积过少(美国农场平均面积3000多亩,日本平均100亩上下)的矛盾, 决定了农民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42%左右,美国则不足5%。
材料五: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指数环比下跌5.2%,创2008年12月以来近7年最大跌幅。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这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大豆价格下跌17%。
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份的报告亦预计,下一个十年,即2015~2024年,国际粮食供应量会进一步增加,需求则会进一步放缓,国际粮食价格整体上亦会延续下跌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就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其中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的价格分别高出73、180、530、103美元/吨。看比例的话,分别高出17%、88%、60%、33%。为此,国内消费者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了400亿美元。
国内外粮食价差继续拉大,必将继续刺激低价粮食进口量。
材料六:
2004年之前,中国粮价大起大落,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中国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每年综合考虑粮食成本收益、供求情况、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等因素,确定小麦、稻谷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于作物播种前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种植,促进粮食生产。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指定企业(中储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斤1.39元、1.12元,6年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近10年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国内粮价也持续多年上涨。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
从实际执行看,托市收购政策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需要支付补贴(由政府间接补贴给国营购销企业),这种变相价格补贴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粮食销售的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在这种价格扭曲下,一是补贴成本高,大量国家财政补贴进入了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农民直接受益不多;二是抬高了中下游粮食产业的加工成本,如肉蛋奶成本增加,整个中下游产业受到拖累,直接阻塞了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畅通,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运行。
例如,黑龙江省由于粮食补贴混乱,致使2015年上千家未被补贴粮食企业停产,大量粮食被国企以补贴后的高价源源不断地从农户处收入国储库,但加工企业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拿到原粮,中储粮的仓库里却粮满为患,存在仓库里的粮食迟迟不能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黑龙江规模以上88家大豆加工企业中,已有超过九成的企业停产。在玉米大省吉林省,民营的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成生化最近被迫停产,不得不由政府背景的地方国企接盘,这里面也有价格补贴政策的原因。
有统计称,现在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包含粮食价格补贴),而粮食收储的成本一年也达到几千亿元。
原本为临时性的托市收购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政策。现在基础粮食,玉米、小麦、稻谷比国际上贵40%-50%,像糖贵了1倍还多。因为自营和市场把粮价推起来了。今天很多食品中国比国外贵,因为粮食比较贵。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政府对粮食实行“托市收购”,国内粮价不是市场自行形成的,导致国内粮价虚高。然而,高价粮并没有惠及农民,“托市收购”造成的库存损耗、贪墨亏空、价格扭曲,全部都得由买粮的消费者承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