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文本阅读体验的心理分析

2022-02-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38卷第3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8 No.3 2010年5月 Journal of Liaoning e ( 叩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v.20lO 文学文本阅读体验的心理分析 孙淑奇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文章以一般读者为对象,分析文学文本阅读的基本心理活动。理解是读者进行文学文本体验阅读的 关键环节,它并不是以逻辑分析为主的期待性意义为旨归,而是一种以直觉为介质、以情感为主要心理反映的阅 读状态,而在理解发生的同时,读者伴随着阅读情境,心境常常被唤起,从而引发阅读结束后的反思和再体验。 关键词:直接理解;趋向性阅读;心境唤起;反思;再体验 中图分类号:1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10)03—0060—05 一般的对文学文本进行逻辑分析并不是指阅 其意义的所在,仍然是一个可以悬置的问题,可见 读活动而是在阅读后所进行的意义解析,即通常 对话并非平等。 我们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往往是对文本阅读后的意 本文认为对话需要具体的生活情景,以及对 义分析。在各种理论中文本意义的理解占有比重 话的目的,这里的生活情景是指文本产生的具体 很大,但是意义理解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读者阅读, 背景和当下生存形态,对话既要尊重文本产生的 即读者因文本的意义而去实现阅读?在文本中获 原初情境也要对当下的文本生存情境做出反映。 得意义的理解兴趣高过对文本艺术的享受,这种 其实在华莱士的《当代叙事学》中提到关于经典解 倾向在愈来愈浓的以各种非文学理论来解读文本 释所应该遵守的当下意义:“文化的与制度的传统 的惯例中已经司空见惯,一个文本通过各种形式 所具有的力量就在这里:经典永远通过重新解释 理论的解释,会出现深刻的洞见,已经成为文学批 而获得更新,这样它们就既能有助于我们与过去 评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这种解读是否是在尊重 保持联系,同时又能调整自己以适应当代关注的 读者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或者利用了话语的权威 问题。”[1]另一方面,对话的目的支配阅读行为的 强暴了读者的真正的阅读感受,仍然值得思考。另 实现,也就是说,对话的目的成为对话的原因,当 一方面对文本进行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价值是什 对话的目的成为一种自言自语的理论体系时,对 么?对一个文学批评系统而言,它所进行的批评活 话者一旦停下来,对话也就中止了。这种对话是在 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对阅读的直接阐释而得出的结 尊重理论者自己理论预设的前提下而进行对话, 论?现代读者理论把文本看作可以进行对话的对 其实,这种对话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已经成为一种 象性存在,但是我们发现对话的主角不是文本而 习惯的对话方式。这种现象产生的潜在规则是文 是读者,读者的意义阐释成为解读文本的根据,比 学文本符合某种理论原则,而文学文本是否遵循 如性别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以及近 着这样既有的规律,恐怕理论研究者自身也存在 几年国内文艺理论工作者如北师大的童庆炳等所 悬疑,所以,对话理论本身把文本作为对话的一 提出的文化诗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对文本 方,不应该仅仅满足对文本的各种自圆其说的释 进行目标性期待阅读。至于文本本身有没有符合 义,也应该注意到文本自身所体现的创作原则和 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孙淑奇,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文学博士,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第3期 孙淑奇:文学文本阅读体验的心理分析 61 新的创作规律的总结,及其个体真实的阅读体验。 在体验理论中把理解看作与文本进行沟通的阅读 方式,而对文本的直接理解具有对文本进行直接 感受式阅读并给予描述的特征。 一融会在理解瞬间,把潜藏在心底的回忆激活。中国 传统文学批评是在实际文艺鉴赏的基础上形成, 往往注重欣赏过程中的感觉、感受,把这种感觉感 受诉诸于情感体验式的描述,就形成了独特的阅 读批评。 (二)经验融入是阅读实现直接理解的前提, 、直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一个中介过程,就体验 即读者不需要进行概念理解,而直接进入文字所 而言,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进行逻辑分析文本的 构成的情境。这种阅读情境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程序形成对比。体验意义层面的文本理解是一个 第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体 直接诉诸情感的趋向性阅读状态。所谓趋向性阅 验性、直接性”有的会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反应、 读状态指文本阅读的核心指标是情感而非意义, 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尤其在诗歌中,几乎每一个 意义仅仅作为刺激情感产生的催化剂,是通过直觉 字都是一幅有情感的画面。“花谓 花飞花满天”这 而实现的一种非思辨结果。 句诗描写了一幅我们特别熟悉的画面。无须读者 (一)理解是阅读过程中的环节。理解的方式 刻意去进行逻辑推理,概念解析。因为这句诗描述 并非有组织性的思维方式。对于阅读过程的理解 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而不是一个需要思 特征,可以通过追述关于艺术思维方式的各种观 考的知识,这个现象给予我们生存着的存在方式 点来进行总结。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指出 便是亲身体验,而这个付诸文字的艺术性画面已 人的认识方式之一——审美判断,即既带有理性 经在实际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典型化的处理,如 的思维特征又带有感性的思维特征的方式,叔本 把伴随着花谢花飞的尘土飞扬隐去不写,把花飞 华的静观说也曾对艺术欣赏不同于其他思维方式 扬夸张到花满天的境界,读者在一定的语境中把 进行过描述。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理论,事实上在各 自身置于其中的艺术世界中,而这个艺术世界已 种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中大部分以创作者的思维 经经过诗人情感的积淀,变为一个充满感情的诗 方式为理论考察的核心,而海德格尔的艺术欣赏 人的感觉世界,这个“感觉”的世界,通过花谢花飞 方式完全是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言说。以梵高的名 花满天向读者传达出的是凄凉孤独苦闷难过的情 画鞋为例,海德格尔认为这幅画并非为我们提供 绪体验。而我们进行阅读的所得也并非完全以审 一双鞋的概念,我们进行艺术欣赏不是对一双鞋 美的心态去感觉这样一个美妙的艺术画面,而是 的概念进行理解(包括它的质地、重量、产地等一 被融入到一个诗人所感觉的情感世界。王国维所 般常识性的理解),出现在我们欣赏过程中的是一 说的“有我之境”,便是这样一个感受的世界,如 双鞋的“存在”关系,农妇穿着这双鞋,穿梭在农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感时花溅 田、家庭、乡间小路,磨损意味着岁月的流逝和曾 泪,恨别鸟惊心。”第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文字 经发生的生命历程,阳光、雨露、欢乐、忧伤,农妇 本身所具有的“体验性、直接性”,有的还会把人带 的世界就在这双鞋的静默中展示。农妇的世界由 入空灵寂寥的美的艺术体验之世界中,即“采菊东 各种生存关系构成,诸如农妇与自己劳作的农田、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说“无我之境” 家庭以及通往这两个空间的乡问小路。这双已经 总会与佛道思想相关,而在文学艺术中这种境界 被磨损的农鞋伴随着主人穿梭在其间,我们从中 表现了另一类不同于前面所讲的情感体验,从现 看到了一个由此而形成完整生命的历程。有清晨 代心理学角度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的雨露、乡下泥土的芬芳、傍晚的霞光、农妇的希 而在文学艺术中,就是在讲一种超脱了世俗的空 望、欢乐与痛苦。对乡村的经验包括知识的、体验 灵之心境。这种淡泊的心境和诗之艺术美很自然 过的都凝聚在我们的阅读理解中,也就是说,在进 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诗情美又体现了艺术美 行阅读欣赏中我们所进行的理解活动是对我们所 所带来的感觉。因为,过于浓的诗情会伤害到诗之 经历过的生存情境的想象过程。而这种想象过程 艺术美。所以,在有我之境中我们更着重“情”境, 62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在无我之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艺”境。宗白 可谓圣贤之徒也?”而批判宝钗、袭人为“乡愿”,评 华先生在《艺境》中特别推崇具有空、淡意境的诗 价“王熙凤之为小人,无人而不知;宝钗之为小人, 更甚于邪慝也。”[2】 篇,充满着性灵。宗先生强调其中的性灵、哲思。而 则无人知之者;故乡愿之可恶,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感觉呈现的美也恐怕是阅读中 的主要因素,这种因素本身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 性灵和独特的艺术体验,即艺术本身所体现的美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对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 种行为的认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法律与 道德的双重裁判,但是,在戏剧中这种现实道德和 感与宗先生所欣赏的主体所感觉到的意境很好地 融合在一起(艺术美与意境美并非一个概念,艺术 美体现艺术本身的美感,比如,花谢花飞花满天这 是多美的艺术画面,如果脱离文本情境,这种美所 展现的并非伤感;而读者一旦进入文本情境,我们 感觉到的非此画面之美,而是此中的思想情绪), 正满足了我们对艺术本身的期待。 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阅读知识。生活经验在 阅读中表现为一种价值尺度(经常体现为道德的) 和情感判断,康德无欲望和无功利的审美特征仅 仅是一种艺术欣赏特征,但不完全,这种艺术欣赏 特点,在对造型艺术的欣赏描述中具有一定普遍 的规律性,如对一幅画或者一尊雕塑的欣赏,欣赏 者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者使用它,会直接进入审美 情境中。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人的道德观念和情 感的倾向性会影响到人们的阅读欣赏,也就是说, 读者首先是一个具有道德理想和价值尺度的主 体,也是一个具有复杂情感的个体。在阅读中,道 德的力量和情感之间有时处于矛盾状态,但是,读 者情感的倾向是主导力量。《红楼梦》中宝黛爱情 在当时违反封建礼教,触犯了当时人的道德规范, 但是,在清代社会,有对宝黛爱情的评价却超越了 当时人们的道德理想。生于道光年间的举人陈其 泰,别号桐花凤阁主人,从一“情”字对林黛玉和贾 宝玉之间的“情”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对黛玉、宝 玉的人格也给予了肯定。“宝玉自忘其身之为男, 视己与众姊妹一也。愿终身常聚不散,岂有他意 哉。自可卿引开情窦,袭人后以去留要之。始知无 长聚不散之理。可长聚不散者,惟妻妾耳。于是专 心致意于黛玉,两人心心相印,纯是天性,绝无人 欲,故非美色所得而间,非柔情所得而动,非毁誉 所得而获,非死生所得而移,亦非食人间烟火者所 得而领会也。”赞宝玉黛玉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 真,嚼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 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 法律价值的裁判在阅读中并非成为我们理解和情 感产生的关键,而是在阅读中被俄狄浦斯的无意 过失和其他令人敬佩的英雄行为所打动,反而对 其父母的有意过失(扔掉刚刚出生的俄狄浦斯)的 行为进行了道德价值的评判。基于对其父母道德 价值的评判,对俄狄浦斯的情感判断超越了对其 所进行的道德评判,所以,同情俄狄浦斯和对英雄 无法抗拒命运摆布的遗憾始终震撼着读者的心 灵。同样,我国现代戏剧家曹禺《雷雨》中的繁漪, 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女性,但是,最后由于嫉妒而间 接毁灭了两个无辜的生命,所以,读《雷雨》最后一 幕不由对繁漪产生了憎恨之情。这里也发生了道 德评判和情感评判之间的对抗,从乱伦的现实道 德评价,如果四凤和周萍远走高飞,是不允许的, 繁漪的出现平衡了这种道德评判,但是,却造成了 人类情感中无法原谅的对无辜者的间接彻底毁 灭,更为严重的是在潜意识中我们感觉到一个为 了达到自己目的而放弃对儿子之爱的自私的母亲 (道德的),一个已经不被爱却仍然与那个不值得 自己去爱的男人纠缠甚至采取报复手段而变态的 女人(情感的),所以,这个女人身上的美在那一瞬 间荡然无存,读者在对弱者的同情中对繁漪实现 了道德和情感的双重评价。 二、心境唤起 由文学艺术而发生的情感反应,表现为一种 特殊的心境。首先,这种心境是瞬间的。其次,它超 越现实环境。再次,它是个体的并受到普遍的珍 视。应当说,由文学艺术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我们 生存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此,中西文论都根 据各自对文学艺术的体验给予了广泛的阐释。柏 拉图认为文艺能激发人类的情感,这种情感甚至 超越了理智的控制,在创作者那里被称为“迷狂”, 被王一川视为体验的一种特殊体现;郎吉弩斯认 为由艺术而激发的崇高感既是激情的产物也是激 第3期 孙淑奇:文学文本阅读体验的心理分析 63 情的表现;亚里士多德把文艺的情感体验,作为 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 “净化”人的情感的良医;而浪漫主义时期,由文艺 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 所激发的情感,成为恢复完整人性的标志;尼采酒 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打响了半夜三点。 神艺术中的沉醉之情感状态是人的富于创造精神 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唤醒了 的健康生命的体现,等等。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情 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 感”在文学艺术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诗缘情 里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这段文字并 说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学本质论的典型表述之一, 没有过于浓重的情感宣泄,相反作者的笔墨相当 即使偏重诗教的孔圣人也认为诗可以“群”,即有 平淡甚至有一些反讽的味道,但是,读来却令人潸 一种情感的交通和共鸣,而使人们互相团结。所 然泪下,这个就是心境的突然呈现。为什么?首先, 以,由文艺作品而激发的情感反应历来为人们所 格里高尔的具有温情的个体世界与整个冷冰冰的 重视,皆因它所产生的不同于现实情感的特殊性。 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尤其这个外在世界又是以 在阅读中情感反应通常有两种现象,第一,沉 自己时刻挂念的家人为投射背景。其次,格里高尔 浸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把自己作为作品中人物 除了这份温情之外,在现实世界中他一无所有,而 进行情感“演绎”。第二,唤起自身对作品中人事物 这个现实世界却根本无视这种温情的存在反而使 的感情。在叙事作品中,第一种情感反应现象很容 其毁灭。再次,一个小人物把死当作一件为别人着 易把自己作为作品中的人物,随着作品中人物的 想的事情而去实现。他没有 t2,酸,而是空虚和安 喜怒哀乐而发生情感的共鸣,即自己的情感是作 谧,但是读者却心酸了。这里卡夫卡没有煽情的语 品中人物的情感,作品中那个人哭你也哭,他笑你 言,没有刻意营造某种氛围。但是卡夫卡却把自己 也笑。第二种是一种感动式阅读状态,是读者把自 对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被他人忽略掉的洞察表现出 己的好恶评价投射到作品中,抑或被作品本身所 来,恰恰是对这种洞察的集中体现,而打动读者。 打动。例如,在红学界存在着这样两个阅读现象, 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强调,任何文学作品都 一个是拥黛派,一个是拥钗派。两派针锋相对,甚 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所谓虚构性、想象 至于已经发展到以个人好恶而论人物的程度。本 性是相对现实而言,给人的印象是现实生活中没 文认为,这种阅读现象已经失去了阅读的本质,因 有发生而经作者的艺术想象虚构出来的,其实,这 为,阅读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读者的有意诉求,尤 仅仅是虚构性、想象性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所谓 其是满足一种理论的诉求。被作品本身打动这是 虚构性、想象性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文学作品把被 我们经常遇到的阅读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 现实所掩盖着的生活中的各式各样悲剧或者喜剧 读者沉浸在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审美状态,是读者 挖掘出来,更为集中更为逻辑地加以体现,使读者 体验的审美表现,它所呈现的标准并非情感的波 认识到生存中所隐藏着的、经常发生却被自己忽 折起伏,而是因情感的内在反应所引起的心灵的 略掉的现实,比如电视剧《别和陌生人说话》所反 震撼。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曾经说过“一 映的家庭暴力问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可能 个人如果在读了一部书以后和在未读它以前完全 会在一些家庭中发生,但是,伴随着这种暴力现象 是一样,气质毫无变化,那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的,也有家庭的温馨、儿女的欢乐、夫妻共同的生 不是他自己有缺陷,就是那一部书有缺点。”气质 活乐趣等等,而暴力发生时的情境缘由也有思考 便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反应,是心灵的外在表现, 的地方,所以,这样的现象如果就现实而言,没有 所以艺术美最终呈现给读者最实实在在的东西就 发展到法律所严禁的地步,一般仅作为一种生活 是思想和感情,这种思想和情感是令读者感动的, 的正常现象,会被忽略掉而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 这种感动并非落实在情感的外在体验上,而是心 帮助。但是,经过剧本的艺术加工,即经过创作者 灵震颤的内在体验。那么,这种体验是如何经文学 的虚构和想象,使所有的生存情境都是以暴力为 作品实现的?例如,读卡夫卡《变形记》对格里高尔 核心发展,揭示温情脉脉的后面所掩藏着的暴力 决心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描述,“他怀着温柔和爱 实质和关联,自然会引起观赏者对家庭暴力问题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的思索或者再认识,而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等问 公平才是鲁迅先生提醒读者所关注的,而绝非对 题,以及主人公的命运和由此而来的悲剧,都在剧 阶级感情的体验。阅读后的反思其实就是理性回 中给予充分地展现。我们常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 忆与感觉的回味,是阅读后思想和情感的再延续。 人物这种精辟的概括也说明了文学虚构性、想象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说,说明了艺术感 性所具有的这个方面的内涵。这样一种“集中”性 觉所带来的长久的回味、咀嚼的功效。其实文学欣 把读者置身在某种特定情景中,即读者在阅读过 赏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程中体验着作者笔下的生活,自然会产生相应的 读者阅读体验总体而言,就是一个心理过程, 情感反应。 它包括期待、理解、反思等阶段。理解是读者实现 三、反思与再体验 阅读体验的关键环节,也是读者阅读心理活动的 主要过程。而心境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一种情感 如果按照一般常识而言,反思可以分为行为 表现。反思与再体验,是整个读者接受过程的最终 反思、情感反思、理性与逻辑的反思等。但是,就文 心理环节,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总结。这几个读 学作品的阅读而言,本文认为反思是读者再体验 者阅读心理环节的实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 的过程,是读者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结束后的个体 时代、社会、文化等等,而个体所表现出的阅读心 能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种是阅读 理现象又各有差异,那么所体现出的影响因素又 过程中的反思,一种是阅读后的反思。阅读过程中 自然不同。所以,读者阅读心理的探究有丰富的理 的反思,往往在对叙事作品的阅读中有明显的体 论潜质,辅之于实践和调研又将使这一理论富有 现,即在阅读中重新唤起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 一定的实用性。 情感、道德、法律、文化、历史等的再体验。比如,读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作品,通 参考文献 过一个又一个短小精悍故事的叙写,把读者还原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 到某一个生存情境中,体验其中所发生的悲剧。祥 大学出版社,2005.169. 林嫂固然是一个受害者,那么鲁四老爷又何曾不 [2]蒋凡,黄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c].上海:上海 是,这里因封建文化而带来的善恶感的不人道、不 教育出版社.2008.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Reading Literary Text SUN Shu——qi (Chaoyang Teachers’College,Chaoyang 122000,China) Abstract:With general readers as the object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activi- ties the readers experience when reading literary text.Understanding is a key link in the readers’experience of reading.And understanding does not appeal to any meaning expectations,but refers to a state of reading with intuition as the medium where the emotion is the main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With the occurrence of understanding,feelings are aroused,hence the reflections and re-experience afterwards. Key Words:direct understanding;tendency to read;arouse feelings;reflections;re——experience 【责任编辑康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