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 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精密控制测量
技术方案
新 建 铁 路
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
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〇九年六月 成都
文件编制单位: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
总体设计负责人:
编写: 复核: 审定:
铁四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
编写: 复核: 审定:
目 录
1 概述 .............................................................
编制依据 .......................................................... 工作范围及内容 ....................................................
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 ....................................... 2 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 ............................................... 3 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 ............................................... 4技术要求 ......................................................... 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 坐标与高程系统 ..................................................... 布网原则 ........................................................... 平面控制网要求 ..................................................... 高程控制网要求 ..................................................... 5 平面控制网测量 ...................................................
GPS
框架网(CP0)测量 ............................................. CPI控制网测量 .................................................... 隧道外CPⅡ控制网测量 ............................................. 隧道内CPⅡ控制网测量 ............................................. 6高程控制网测量 .................................................... 7 CPⅢ控制网测量 ...................................................
CPIII
平面控制测量 ................................................ CPIII高程测量 .................................................... 8 控制网维护与复测 ................................................. 9 工程措施加强后工作量估算 ......................................... 贵阳至贺州段工作量估算 ............................................. 贺州至广州段工作量估算 ............................................. 10 提交的成果资料 .................................................. 附录A 控制点标志及埋石要求 ........................................ 附表 ...............................................................
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
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1 概述
编制依据
1.1.1 铁道部《关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测量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铁建设函[2008]42号);
1.1.2 铁道部关于印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基桩控制网(CPIII)测量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建设[2008]80号); 1.1.3 铁道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9]20号);
1.1.4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修编方案; 1.1.5 2009年6月24日贵广铁路精密测量工作会议精神。 工作范围及内容 1.2.1工作范围
贵阳至广州,正线长度841.809km,建筑长度820.719km(其中,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设计范围内正线长度584.720km,建筑长度565.686km;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范围内正线长度257.089km,建筑长度255.033km),含贵阳、广州枢纽,都匀、桂林、贺州地区相关配套工程。
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计长函[2007]87号文,中铁二院承担
贵阳至贺州(含)段的设计工作并任总体设计单位,铁四院承担贺州(不含)至广州段的设计工作。
中铁二院与铁四院在贺州地区设计分界里程为CK597+650(中铁二院CK597+650=铁四院CK567+200)。中铁二院承担范围内正线长584.720km。铁四院承担范围内正线长257.089km。 1.2.2工作内容
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全线调整为300km/h无砟轨道,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的要求,按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建立贵广线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具体内容为: (1) 框架平面控制网(CP0)布设及测量; (2) 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布设及测量; (3) 线路控制网(CPII)布设及测量; (4) 轨道控制网(CPⅢ) 布设及测量; (5) 高程控制网布设及测量;
(6) 利用新建成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及进行线路调整设计。
GPS框架网(CP0)、CPI、CPII及高程控制网测量由勘测设计单位完成后,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位应进行复测;隧道施工贯通后洞内增设CPII、水准点由勘测设计单位施测完成后交施工单位进行复测;CPIII控制点由施工测量单位施测。
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
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经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正线长度841.809km。本线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300km/h。
贵阳至桂林段线路位于贵州东北部高原及其过渡带,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其中贵阳~昌明段为高原台地边缘;昌明~榕江段地形下降较快,为高原过渡带夹深切峡谷地形,地形呈阶梯状下降,线路穿越斗蓬山、雷公山,在都匀附近穿越长江和珠江水域的分水岭苗岭;榕江~桂林段属于高原斜坡带,地形起伏大,河道弯曲,沟壑纵横,线路需穿越九万大山、天平山;桂林~贺州段属溶蚀盆地间夹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线路穿越海洋山、银殿山;贺州至肇庆为南岭余脉的粤西中低山丘陵区,沟谷深切,肇庆至新广州段为珠江冲积平原,由岗地地貌逐渐过渡到滨海平原区,零星展布剥蚀残丘。
贵广铁路沿线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至九月暴雨较为集中,为汛期,冬季很少严寒。近广州地区秋季会受台风影响,但影响不大。
2 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
贵阳至贺州段
贵阳至贺州段线路长度为584.7 km,其中364.9km原来为有砟轨道段。贵阳至贺州段的CP0、CPI及隧道外的CPII、水准测量等精密控制测量工作由中铁二院测绘分院于2008年10月完成。既有精密控制网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经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贵阳至贺州段无砟轨道地段较多,且无砟、有砟轨道频繁交错,为了实现无砟轨道地段和有砟轨道地段CPI控制网同精度坐标转换,CPI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B级GPS网的要求建网,但从实施过程和计算结果看,无砟轨道地段完全满足了B级GPS网的精度要求,而有砟轨道地段只是基本满足B级GPS网的精度要求,需要近一步采取加强措施。
(2)有砟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和CPII测量执行《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的要求,虽然从 CPII控制网平差计算的结果看满足了C级GPS网的精度要求,但部分基线的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能完全满足C级GPS网的要求,需要进行补测。
(3)有砟轨道地段部分段落(五通至桂林)的高程控制测量是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完成的。
贺州至广州段
贺州至广州段线路长度为257.1 km,其中231.7km原来为有砟轨道段。贺州至广州段的CPI及隧道外的CPII、水准测量等精密控制测量工作由铁四院于2008年10月完成。既有精密控制网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经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贺州至广州段无砟轨道地段较少,且无砟轨道地段相对独立,为了减少测量投入,全线CPI及CPII均按《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要求建网,施工前对铺设无砟轨道的隧道单独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布设施工控制网。布设施工控制网时以隧道进出口一端的控制点为坐标起算点,另一端的控制点为起算方向点。铺设无砟轨道地段CPII、CPIII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要求建网,有砟轨道地段按《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要求建网。
(2)有砟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满足《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的要求,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2.5cm/km,但不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 (3)有砟轨道地段的高程控制测量是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完成的。
3 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
严格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CPI、CPII、CPIII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利用新建成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及进行线路调整设计。
为使工程措施加强后不废弃工程,本次精测网重新测量过程中尽量利用原埋设标石,对后期因线路方案调整而引起控制桩位置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待方案稳定后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补充,以保证工期要求。
根据贵广线的具体情况,中铁二院范围(贵阳至贺州段)和铁四院范围(贺州至广州段)的精密控制测量改造方案如下: (1)贵阳至贺州段改造方案
1)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1/100000。
2)对原来有砟轨道地段CPI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对解算稍差的基线进行重新观测和计算。
3)对CPII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凡是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能完全满足C级GPS网要求的基线均需要进行补测。
4)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重新进行观测和
计算。
5)对线路调整较大的邦土段(约20km)重新选点、埋石和观测、计算。
6)为监测无砟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左右增设一个二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利用。
(2)贺州至广州段改造方案
1)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1/100000。
2)对原来有砟轨道地段CPI、CPII控制网重新观测和计算。 3)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重新进行观测和计算。
4)为监测无砟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左右增设一个二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利用。肇庆至新广州段为珠江冲积平原,系江河、湖泊、海沉积形成,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为保证后期施工给本工程提供稳定的高程基准和运营维护的需要,需重点考虑布设深埋水准点,计划布设5个。
4技术要求
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4)《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坐标与高程系统
(1)平面坐标系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采用WGS-84参考椭球,高斯投影。东坐标和北坐标的加常数分别为500km、0。工程椭球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即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大地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1/100000。因为本线坡度较大且桥隧相连,个别地段投影长度变形值有超限情况,需要在施工时采取高程改化措施保证线路施工的平顺连接。
为方便与国家地形图及其它工程衔接,要求提供1954年北京坐标系3度带坐标成果。
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桥梁、隧道施工坐标系。
贵广线工程独立坐标系分带情况见表、表,具体地段投影变形估算见附表。
贵阳至贺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 表 投影分带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央子午线经度 107° 107°30′ 107°30′ 107°30′ 108°15′ 108°30′ 108° 109° 109°30′ 109°30′ 110° 110° 110°15′ 110°45′ 110°45′ 110°45′ 111°30′ 投影高程面正常高h(m) 1100 950 880 820 440 350 110 355 220 300 440 280 200 250 200 230 160 投影高程面大地高Hm(m) 1075 925 855 795 415 325 85 330 200 280 420 260 180 230 180 210 145 平均高程异常 (m)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5 对应里程范围 DK0+000~DK63+000 DK63+000~DK96+900 DK96+900~DK106+300 DK106+300~DK118+400 DK118+400~DK187+500 DK187+500~DK218+500 DK218+500~DK236+350 DK236+350~DK276+000 DK276+000~DK343+200 DK343+200~DK357+700 DK357+700~DK381+400 DK381+400~DK389+600 DK389+600~DK454+100 DK454+100~DK475+550 DK475+550~DK509+800 DK509+800~DK545+000 DK545+000~DK597+650 最大投影长度变形值(mm/km) 贺州至广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 表 投影分带序号 1 2 3 4 5 6 中央子午线经度 111°45′ 111°45′ 111°45′ 112°15′ 112°45′ 113°15′ 投影高程面正常高h(m) 130 180 70 50 20 5 投影高程面大地高Hm(m) 120 170 60 40 10 0 平均高程异常 (m) -10 -10 -10 -10 -10 -5 CK567+200~CK599+000 CK599+000~CK624+000 CK624+000~CK636+000 CK636+000~CK715+000 CK715+000~CK791+000 CK791+000~CK827+000 对应里程范围 最大投影长度变形值(mm/km)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布网原则
4.3.1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四级布设,由于沿线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稀少,且精度相容性差,有必要在基础平面控制网
(CPI)施测之前建立首级GPS框架网(CP0)作为全线的平面坐标框架基准,第二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第三级为线路控制网(CPⅡ),第四级为铺轨基桩控制网(CPⅢ)。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
(1)GPS框架网(CP0)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建立平面坐标框架;
(2)CPI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 (3)CPⅡ主要为勘测和线下工程施工提供控制基准; (4)CPⅢ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4.3.2 高程控制网分为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和CPⅢ高程控制测量。各级高程控制网的作用为:
(1)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主要为勘测、施工提供高程基准; (2)CPⅢ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网要求
4.4.1第一级GPS框架网(CP0),按30~50km左右设置一座,按照国家B级点观测标准施测;第二级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在第一级框架网(CP0)的基础上采用GPS施测;第三级线路控制网(CPⅡ)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的基础上采用导线法或GPS施测;第四级轨道控制网(CPⅢ)在线路控制网(CPⅡ)的基础上,采用自由设站交会法施测。CP0、CPI、CPⅡ及CPⅢ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见表。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 表4.4.1 控制网级别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备注 CP 0 CPI CPII CPIII GPS GPS GPS 导线 边角交会网 国家B级 B级 C级 三等 — 30~50km ≥1000m ≤4km一对点 800~1000m 50~70m一对点 点对间距10~20m 4.4.2 CPI、CPII及CPIII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表
4.4.2-1 控制网级CP0 CPI CPⅡ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 ≤\"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 1/170000 1/100000 (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4.4.2-2 测距 导线全相邻点中误测角 位坐标长 控制网附合长边长 度差中误差 中误差相对闭级别 (km(m) ) (mm(″) (mm) 合差限) 差 800~CPⅡ ≤4 1000 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m方位角闭合差对应导限差 线等级 (″) 三等 3 1/55000 ±n 1f[] (4.4.2) Nn2式中 fβ——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段)的个数; n——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
高程控制网要求
1)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水准基点控
制网应全线(段)一次布网测量。与另一铁路连接时,应对另一铁路的水准点进行联测,确定两铁路高程系统的关系。
2)水准点应每2km设置一个。重点工程(大桥、长隧及特殊路基结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可与平面控制点共桩,也可单独设置,水准点距线路中线距离宜在50~150m之间。
3)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表
每千米水准限 差 每千米水水准测量 测量偶然中准测量全检测已测段高往返测 附合路线或 左右路线 等级 误差M△ 中误差MW 差之差 不符值 环线闭合差 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精密水准 三等水准 ≤ ≤ ≤ ≤ ≤ ≤ 6L 12L 20L 4L 8L 12L 4L 8L 12L -- 4L 8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5 平面控制网测量
GPS框架网(CP0)测量
5.1.1 GPS框架网沿线路方案布设,全线统一构网,共布设框架网点22个。在线路两端及中部各选一个CP0点与IGS站连测。按照国家《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B级点观测标准施测。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中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5.1.1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级 别 国家B级 项 目 静 卫星高度角(°) ≥15 B ≥15 C ≥15 D ≥15 态 测 量 有效卫星总数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时段长度(min)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或GDOP ≥9 ≥30 ≥240 ≥4 30 ≤6 ≥5 ≥30 ≥90 ≥2 15~60 ≤6 ≥4 ≥20 ≥60 1~2 15~60 ≤8 ≥4 ≥15 ≥45 1~2 15~60 ≤10 5.1.2 选点埋石
1)GPS框架网点位周围应便于安置GPS接收机,视野开阔,在地面高度角15°内不应有成片的障碍物;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50m;
3)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4)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5)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6)按附录A中CPI的标准埋石,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有条件时应办理委托保管手续。 5.1.3 GPS框架网的施测
(1)采用Trimble或Leica双频GPS接收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5.1.1中国家B级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2)全部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检校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4)观测时段的分布应尽可能日夜均匀,且夜间观测时段所占比例不少于25%。
(5)观测同时记录各项气象元素和天气状况。雷电、风暴天气时,不宜进行GPS测量。
(6)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处应共同观测各自两个CP0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使全线CP0构成整网。 5.1.4 数据处理 1)软件
GPS网基线预处理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或软件),采用广播星历。基线精处理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编制的Gamit精处理软件或瑞士Bernese大学编制的Bernese精处理软件,采用精密星历。 2) 准备工作
a)基线解算前,应按规范及技术设计及时对外业全部资料全面检查和验收,其重点包括:
①成果是否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要求: ②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是否合理。
b)起算点坐标系为ITRF2005国际地球参考框架。起算点的瞬时历元坐标精度不低于1m。
c)外业观测的气象数据换算成适合于处理软件所需要的单位。 d) 其它数据的准备 ·精密星历(IGS)数据:
·GPS连续运行站(IGS参考站)观测数据和相应的坐标及速度场数据;
·软件所需的文件(如:框架极移、卫星状态等文件)。 以上数据通过Internet获取。 3)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①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10%。
② 基线外业预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两两比较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式中:——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接实际平均长计算) ③ 同步环检核,GPS网三边同步环闭合差,满足以下要求: ④ GPS网外业基线预处理结果,其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n—闭合环边数;
—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4)基线解算
a)GPS观测值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b)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算时,每个时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
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 c) 基线解算
以GPS连续运行站地心坐标为基准,或与高精度的GPS控制点进行连测,获取地心坐标基准,从而获得平面控制网的地心坐标。
d)基线精处理后质量检查
重复基线较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 5) GPS网平差
① GPS网平差采用与GAMIT配套的平差软件GLOBK、瑞士Bernese大学的Bernese或武汉大学研制的科傻GPS软件、Poweradj通用平差软件,在WGS—84椭球上进行三维整体平差处理。
② 无约束平差选取一个相应于观测历元的ITRF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点(IGS参考站)作为起算基准。
③ 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限差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x、V△y、V△z)应满足下式:
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④ 以相应于观测历元的ITRF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点为已知点进行CP0控制网三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X、dV△y、dV△z)应满足下式:
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CPI控制网测量
5.2.1 CPI控制网应在CP0的基础上采用GPS进行测量。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中的基本技术要求。 5.2.2 GPS网布设
(1)CPI控制点根据线路平面图,沿线路敷设。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2)CPI控制点每隔4km左右布设一对或一个点,长大隧道段于隧道进出口与斜井处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点,每对点间距离不宜小于800m。
(3)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地段应共设2对相互通视的CPI,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转换关系。 5.2.3 CPI控制点选点埋石
(1)CPI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的规定埋石。
(2)点位应便于安置GPS接收机。点位周围视野开阔,便于GPS卫星信号的接收。
(3)点位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电视台、微波站)的距离不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距离不得小于50m。
(4)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5)所有CPI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
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在内业整理资料时,点之记成果用Auto CAD绘制,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文件。 5.2.4 CPI控制点观测
(1)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的双频GPS接收机按表5.1.1中B级网的要求施测。
(2)全部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检校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4)CPI控制点应与附近的CP0控制点进行联测。
(5)观测过程中按规定填写观测手簿。对观测点名、仪器高、仪器号、时间、日期以及观测者均应详细记录。
(6)为获取CPI控制点1954 年北京坐标系成果,CPI控制网应与附近的不低于国家二等的大地点或GPS点联测,一般宜每50km联测一个国家大地点,联测国家大地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三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两个。当联测点数为两个时,应尽量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三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 5.2.5 GPS基线解算:
GPS基线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解算,基线解算采用精密星历或广播星历,以GPS随机的软件解算。选择CP0控制点为基线解算起算点。基线解算应作以下检核统计工作:
(1)计算同一时段观测值的资料剔除率应小于10%。
(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解算值互差小于22·52D2(mm)。
(3)独立观测边闭合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Wx≤3n·σ、Wy≤3n·σ、Wz≤3n·σ、W≤33n·σ (4)同步观测环闭合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Wx≤n·σ/5、Wy≤n·σ/5、Wz≤n·σ/5 W=Wx2Wy2Wz2 ≤3n·σ/5 5.2.6 GPS网平差及坐标转换
(1)采用GPS基线的双差固定解进行GPS基线网平差。 (2)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求出各CPⅠ点在ITRF框架下或WGS-84坐标系下的地心坐标和大地坐标、各基线的改正数及其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x、V△y、V△z)应满足下式:
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3)以联测的CP0点为已知点进行WGS-84坐标的三维约束平差,按表、选择相应的投影带参数,将WGS-84坐标投影到相应的高斯平面上求得工程独立坐标系平面坐标。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170000。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X、dV△y、dV△z)应
满足下式:
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4)利用联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国家三角点,求得WGS-84椭球与北京54椭球的坐标转换参数,将其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并利用国家三角点作为起算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前应对已知点进行精度和可靠性检验。 隧道外CPⅡ控制网测量
5.3.1 CPII测量应在CPI的基础上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隧道外本线推荐采用GPS测量方法施测。
5.3.2 CPII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的规定埋石(与水准点共用时应按水准基点标石埋设规格)。所有CPII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
5.3.3采用GPS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CPⅡ控制点采用Trimble或LEICA双频GPS接收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分段起闭于CPI控制点,测量等级及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1中C级的规定;
2) CPⅡ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1000 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有一个通视点,以满足放线或施工测量的需要;
3) CPⅡ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
成的带状网,并与CPI联测构成附合网。
4) 点位应满足GPS观测条件,选择条件同CPI的要求。 5) 基线解算采用广播星历,以GPS随机商用软件进行计算。采用CPI控制网中某个GPS点的WGS-84坐标为起算坐标进行基线解算,并按5.2.5进行基线解算检核统计工作。
6) 以联测的所有CPI点为已知点进行WGS-84坐标的二维约束平差,按表、表选择相应的投影带参数,将WGS-84坐标投影到相应的高斯平面上求得工程独立坐标系平面坐标。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100000。
7)以联测的所有CPI点为已知点进行北京54坐标的二维约束平差。
5.3.4 采用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导线测量应起闭于CPI控制点,并按表4.4.2-2 CPⅡ的主要技术要求,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
2)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5.3.4-1的规定。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表5.3.4-1 等级 三等 四等 仪器等级 ″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级仪器 1″级仪器 测回数 4 6 10 2 4 半测回归零差 4″ 6″ 8″ 4″ 6″ 一测回内2C 互差 8″ 9″ 13″ 8″ 9″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4″ 6″ 9″ 4″ 6″ 等级 五等 仪器等级 2″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测回数 6 2 4 半测回归零差 8″ 6″ 8″ 一测回内2C 互差 13″ 9″ 13″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9″ 6″ 9″ 3) 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各项限差应满足表5.3.4-2的要求。
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 表
5.3.4-2 仪器精度 等 级 测距中误差(mm) <5 5~10 I II 同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mm) 5 10 测回间读 数较差(mm) 7 15 往返测平距 较 差 2mD 注:mD =(a+b×D) ,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电磁波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划分标准为:测距长度为1km时 Ⅰ级:|mD|≤5 mm Ⅱ级:5 mm <|mD|≤10 mm
4) 全站仪测距作业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的规定。
5) CPⅡ导线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计算。 隧道内CPⅡ控制网测量 5.4.1隧道洞内CPII点埋设
隧道洞内CPII点的埋设可与洞内二等水准点共用,可埋设在洞内电缆槽上,如下图所示:
5.4.2隧道洞内CPII点点号编排
隧道洞内CPII点的点号编排可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号,xxxCPII01,xxxCPII02,“xxx”为隧道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海阳山隧道的编号可为“HYSCPII01”,按里程增加方向顺延。 5.4.3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在隧道贯通后进行CPII控制桩测量时,CPII控制网测量采用导线环或导线网测量,导线附合于隧道两端的CPI或CPII控制点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4.3-1。
隧道内CPⅡ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表5.4.3-1 导线全方位角测角 相邻点控制附合长边长 测距 中误位坐标长 闭合差对应导网级度(km)中误差差 中误差相对闭限差 线等级 备注 (m) 别 (mm) (″) (mm) 合差限(″) 差 400~1/55 单导n3 三等 CPII L≤2 600 000 ± 线 400~CPII 2<L≤7 600 CPII L>7 400~600 3 3 5 1/55 000 导线±n 三等 环 1/100 n 二等 导线±000 环 CPⅡ导线测量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导线测量应起闭于隧道洞口两端或斜井(或横洞)的CPI控制点上,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 (2)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5.4.3-2的规定。
隧道洞内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表5.4.3-2 附合长度 仪器等级 测回数 4 4 6 半测回归零差 4″ 6″ 8″ 一测回内2C 互差 8″ 9″ 13″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4″ 6″ 9″ ″级仪器 1″级仪L≤2 器 2″级仪器 附合长度 2<L≤7 仪器等级 ″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测回数 4 6 10 6 9 15 半测回归零差 4″ 6″ 8″ 4″ 6″ 8″ 一测回内2C 互差 8″ 9″ 13″ 8″ 9″ 13″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4″ 6″ 9″ 4″ 6″ 9″ L>7 (3)全站仪测距要求同5.3.4。
6高程控制网测量
全线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水准路线基本沿线路布设。
水准点每2km左右设置一个,深埋水准点每20km左右设置一个。重点工程(大桥、长隧及特殊路基结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离铁路施工中线距离50m~150m为宜,尽量与CPI、CPII共点。
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线路水准点应按附录A的规定埋石并作好点之记,深埋水准点埋设规格应根据沿线地层情况,埋设至持力层,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专门设计,以下为方法之一:
(1)深埋水准点施工工艺
A定位:根据工程需求,现场确定具体点的埋设位置。 B工序:
平整场地→设备安装、调试→开钻→φ200mm孔径钻至约30m
→圆孔、换浆→吊下保护管→→水泥浆管外封固保护管→φ130mm孔径钻至约35m→孔底连续取芯(≤1m)→φ130mm钻头圆孔至孔底→冲孔换浆→下标底及标杆→水泥浆固井→侯凝→标顶焊铜质测点→做保护→完工→现场验收。
C成孔方法:
钻具组合:(自下而上)(φ110mm、φ200mm)钻头+φ50mm钻杆+主动钻杆组成。
首开采用φ200mm钻头钻进成孔,钻进至约30m后。 钻进完毕进行圆孔,调换泥浆清除孔底沉渣;换浆同时根据孔深丈量保护管,孔底无沉淀后,提吊下入φ140mm保护管,进行管外水泥浆固井,候凝。保护管之间采用丝扣或焊接连接,保护管外加弓形扶正器(保证保护管孔内居中)。
用φ130mm钻头二开钻进至设计孔深,钻进终孔前取芯验证终孔目的层为目标层位。标孔终孔用泥浆清除孔底沉渣,清孔同时根据校正的孔深逐根丈量标杆。无沉淀后,将深埋标底连接标杆按序提吊下入孔内,保护管内吊下标杆的同时加装滚轮式扶正器(间距9m左右),标杆下到设计孔深后,用比重 g/cm3左右水泥浆进行固井,水泥浆返至地表,确保固井质量。
(2)深埋水准点质量要求 A 孔深误差<1/1000。 B 孔斜<1°。
水准基点控制网全线一次布网测量。全部测量完成后,整体平差,并统一高程系统,消除断高。
二等水准路线一般150km与国家一等水准点联测一次,困难时不应超过400km联测一次。
高程控制网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宜使用电子水准仪。其精度要求如表,主要技术要求如表、。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表
观 测 次 数 每千米高往返较差 路线长水准仪等 级 差全中误水准尺 与已知点 或闭合差 度(km) 等级 附合或环线 (mm) 差(mm) 联测 二 等 精密水准 三 等 四 等 2 4 6 10 ≤400 2 ≤150 ≤30 DS1 DS1 DS1 DS3 DS3 因瓦 因瓦 因瓦 双面 双面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测 往返 往返 4L 8L 12L 20L 注: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倍; 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等级 水准尺 水准仪 类型 等级 DS1 DS05 DS1 DS05 DS3 视距 (m) ≤50 ≤60 ≤60 ≤65 ≤65 ≤80 ≤80 前后视距测段的前后视视线高度(m) 差(m) 距累积差(m) 下丝读数 ≥ 下丝读数 ≥ 三丝能读数 三丝能读数 二等 因瓦 ≤ ≤ 精密水准 因瓦 双面 ≤ ≤ 三等 四等 因瓦 DS1/DS05 双面 DS3 ≤ ≤ ≤ ≤ 观测时,每一测段应为偶数测站。测站观测顺序如下:①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②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线路跨越江河、深沟时应用相应等级的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和精度施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4.1.5的规定。
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Δ和Mw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Δ和Mw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 测段长或环线长(km); n —— 测段数;
W ——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N —— 水准路线环数。
水准基点测量应在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严密平差,采用固定数据平差。数据处理采用武汉大学科傻(COSAWIN)软件。
7 CPⅢ控制网测量
CPⅢ测量应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线路控制网CPⅡ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由施工单位根据线下工程和轨道施工的需要进行布设和测量。CPⅢ测量以前应对全线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线路控制网CPⅡ和高程控制网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测与维护,对于丢失和破坏的平面高程控制点进行恢复,满足CPⅢ测量的要求。
CPIII平面控制测量
7.1.1 CPⅢ测量按自由设站交会法施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表的规定。点位应设于线路两侧的接触网基座、桥梁防撞墙或隧道边墙上,每50~60m左右一对点。自由设站交会控制网形状如图所示:
CPⅢ
CPⅢ
CPⅢ
60m CPⅡ 图7.1.1 自由设站交会控制网
CPⅢ
7.1.2 CPⅢ自由设站交会控制网采用经铁道部鉴定的专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在CPI或CPⅡ控制下进行平差计算。分段附合测量时相邻段应有足够的重叠,重叠长度应不小于300m。 CPIII高程测量
CPⅢ控制点高程测量,应在CPⅢ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并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
CPⅢ控制点的高程建议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
CPⅢ控制点水准测量,应按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并进行严密平差。
8 控制网维护与复测
控制网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强的工作,需要在施工期间进行定期维护、复测。复测时采用的方法、使用的仪器和精度应按建网时相应等级的规定进行。 复测周期
(1)贵广线CP0、CPI、CPII及高程控制网在建设期间一般情况复测两次,建设或勘察设计单位交桩给施工单位时应复测一次,CPIII建立时应再复测一次。特殊地区、地面沉降地区或施工期间出现异常的地段,适当增加复测次数。
(2)CPIII平面和高程测量应在铺轨前完成,在铺轨完成后竣工验收时复测一次。 不定期复测
由于点位均在施工沿线,必须考虑丢桩、桩位移动等情况,根据施工过程情况不定期复测。不定期复测工作由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分段复测。
9 工程措施加强后工作量估算
贵阳至贺州段工作量估算
精密控制网测量工作量
序号 1 工作内容 CPⅠ控制点(B级) 线路里程(km) 数量 单位 182 点 备注 按每4km一对点 序号 2 3 4 工作内容 选点埋桩 CPI测量(B级) 联测CP0控制点 CPII控制点 选点埋桩 CPII测量(C级) CPII测量(二等导线) CPII测量(三等导线) 联测CPⅠ控制点 CPIII控制点(边角交会) 线路里程(km) 数量 单位 10 182 10 点 点 点 点 875 100 500 375 182 23388 23388 23388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邦土改线段 备注 隧道外按平均800m一个点,隧道内按平均400m一个点 隧道内按平均400m一个点 隧道外需补测 隧道内按平均400m一个点 隧道内按平均400m一个点 按平均50m一对点 选点埋桩 CPIII测量 联测CPII控制点 水准点(二等) 选点埋桩 深埋水准点 隧道外293点,隧道内875点 隧道内按平均2km一个点 1168 175 175 18 每20km一个,每个埋深平均20米 隧道贯通前后分别进行测量,水 测量 CPIII控制点高程测量(精密水准) 平面控制网复测 CPⅠ控制点(B级)复测2次 CPII控制点(C级)复测2次 500 km 准路线长按线路长4倍计,其中洞外按线路长3倍计 5 6 880 km 水准路线长按线路长倍计 396 300 点 点 (182点+16点CP0控制点)×2 (100点+CPⅠ控制点)×2 序号 7 工作内容 CPII测量(二等导线) 复测1次 CPII测量(三等导线) 复测1次 CPIII控制点(边角交会)复测1次 高程控制点复测 水准点(二等)复测2次 CPIII控制点高程复测1次(精密水准) 线路里程(km) 数量 单位 500 375 23388 点 点 点 备注 2338 880 km km (水准路线长按线路长2倍计)×2 水准路线长按线路长倍计 贺州至广州段工作量估算
序号 1 2 3 工作内容 CPⅠ控制点(C级) 选点埋桩 CPI测量(C级) 联测国家三角点 CPⅡ控制点(D级GPS) 选点埋桩 CPII测量 联测CPⅠ控制点 CPIII控制点(五等导线) 选点埋桩 CPIII测量 联测CPII控制点 精密控制测量工作量 线路里数量 单位 程(km) 备注 序号 4 5 6 7 工作内容 三等水准点 选点埋桩 测量 跨河水准 CPIII控制点高程测量(四等水准) 平面控制网复测 CPⅠ控制点(C级GPS)复测2次 CPⅡ控制点(D级GPS)复测2次 CPIII控制点(五等导线)复测1次 高程控制点复测 水准点(三等)复测2次 CPIII控制点高程复测1次(四等水准) 线路里程(km) 数量 单位 备注 10 提交的成果资料
CPI平面控制网
(1)CPI控制点点之记; (2)CPI控制点坐标成果表; (3)CPI控制网平差计算表。 CPII平面控制网
(1)CPII控制点点之记;
(2)CPII控制点坐标成果表; (3)CPII控制网平差计算表。 高程控制网 (1)观测手簿; (2)水准点点之记; (3)水准成果表; (4)水准平差计算表。 综合资料
(1)技术总结;
(2)CPI、CPII控制点联测示意图; (3)水准路线示意图; (4)仪器检定证书;
(5)上述文件内容的电子文档。
附录A 控制点标志及埋石要求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标志
A.1.1“××××××”处为测量单位名称。
A.1.2 不锈钢标志可采用直径为12~20mm,长度为20~30mm
图A.1.1 金属标志(单位:mm) 图 不锈钢标志(单位:mm)
各等级控制点标石的埋设
A.2.1Ⅰ、CPⅡ、CPⅢ)
图A.2.1 建筑物上各等平面控制点标石设置(单位:mm) A.2.2 CPⅠ
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贫混凝土
图A.2.2 CPⅠ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
A.2.3 CPⅡ
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贫混凝土
图A.2.3 CPⅡ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
A.2.4 CPⅢ及施工控制点标石的造埋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当CPⅢ设在接触网杆等建筑物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注:1-盖;2-土面;3-砖;4-贫混凝土
图A.2.4 CPⅢ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
A.2.5 轨道基桩①对选在触网杆基座上的基桩应直径不小于16mm、长度不短于200 mm的钢钉,②对埋在路肩上的基桩,应作成100×100 mm或直径为100 mm的混凝土桩,埋置深度不得低于500mm,见下图。
图A.2.5 铺轨基桩标石埋设图(单位:mm)
A.2.6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A.2.6 水准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
A.2.7水准基点墙脚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
注:1--墙面
图A.2.7墙脚水准基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
附表
贵阳至贺州段工程独立坐标系分带投影变形估算 里程 DK0+000 DK20+000 DK25+000 DK30+000 DK37+ DK40+000 DK45+000 DK50+000 DK55+200 DK60+000 DK63+000 DK63+000 DK65+000 DK70+000 DK75+000 DK80+000 DK85+000 DK90+000 DK95+000 DK96+900 DK96+900 DK100+000 DK101+000 DK105+000 DK106+300 DK106+300 DK108+000 DK110+000 DK115+000 DK118+400 DK118+400 DK120+000 DK124+700 DK127+000 DK129+100 DK130+000 设计高程(m) 投影面高程(m)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880 880 880 880 880 820 820 820 820 82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距中央子午线距离(km) 每公里边长高程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高斯投影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投影变形值(mm) 里程 DK132+000 DK135+000 DK140+000 DK145+000 DK150+000 DK155+000 DK157+800 DK160+000 DK165+000 DK168+100 DK175+000 DK177+200 DK180+000 DK185+000 DK187+500 DK187+500 DK190+000 DK195+000 DK200+000 DK205+000 DK210+000 DK215+000 DK218+000 DK218+500 DK218+500 DK220+000 DK225+000 DK230+300 DK234+800 DK236+350 DK236+350 DK240+000 DK242+000 DK245+000 DK250+000 DK250+900 DK255+000 DK261+400 DK265+000 DK270+000 DK276+000 设计高程(m) 投影面高程(m)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355 距中央子午线距离(km) 每公里边长高程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高斯投影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投影变形值(mm) 里程 DK276+000 DK280+000 DK283+700 DK285+000 DK290+000 DK293+150 DK295+000 DK299+300 DK305+000 DK310+000 DK315+000 DK320+000 DK325+000 DK330+000 DK334+400 DK340+000 DK343+200 DK343+200 DK350+000 DK355+000 DK357+700 DK357+700 DK360+000 DK365+000 DK367+200 DK370+000 DK375+000 DK380+000 DK381+400 DK381+400 DK385+000 DK389+600 DK389+600 DK395+000 DK400+000 DK405+000 DK410+000 DK415+000 DK420+250 DK425+000 DK430+000 设计高程(m) 投影面高程(m)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300 300 300 30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440 280 280 28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距中央子午线距离(km) 每公里边长高程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高斯投影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投影变形值(mm) 里程 DK435+000 DK436+450 DK440+000 DK445+000 DK446+750 DK450+000 DK454+100 DK454+100 DK454+300 DK456+750 DK460+000 DK464+150 DK469+050 DK475+000 DK475+550 DK475+550 DK480+000 DK485+000 DK490+000 DK495+450 DK500+000 DK505+500 DK509+000 DK509+800 DK509+800 DK510+800 DK513+000 DK515+000 DK520+000 DK525+000 DK530+000 DK533+030 DK535+000 DK540+000 DK545+000 DK545+000 DK550+000 DK555+000 DK560+000 DK563+000 DK565+000 设计高程(m) 投影面高程(m)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距中央子午线距离(km) 每公里边长高程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高斯投影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投影变形值(mm) 里程 DK570+000 DK575+000 DK580+000 DK583+=DK587+000 设计高程(m) 投影面高程(m) 160 160 160 距中央子午线距离(km) 每公里边长高程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高斯投影改化值(mm) 每公里边长投影变形值(mm) 160 160 160 160 DK590+000 DK595+000 DK597+6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