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服务
2010年7月
目录
1 2 2 2 2 3 3 5 6 8 9
摘要
1.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2.调查的基本情况
2.1. 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调查情况回顾 2.2. 2010年调查情况介绍
3.调查结果分析
3.1. 企业对于配套指引的理解及解读 3.2.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
3.3. 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拟采取的措施 4.调查结果的启示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的联系方式
摘要
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或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企业内控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有助于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增强投资者信心。
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德勤一直关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状况,自2007起,连续进行相关调查。2007、2008以及2009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思想的认识持续加深,已经开始积极回应监管机构提出的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编制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部分公司聘请了独立会计师对内控进行审计并披露审计报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并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现状,以及在配套指引正式颁布后企业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在前三年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2010 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以期在更深的层面了解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求利用内部控制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的途径。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一、企业对于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理解以及解读;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三、公司为满足监管要求拟对内部控制采取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与前3次调查结果相比,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及评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上市公司正在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减少财务报表数据的错报情况。仅有7%的参与调查公司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得到执行,但财务报表数据依然存在错报的情况。2009年约59%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企业设立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更为合理客观。 2009年我们在报告中呼吁企业需审视并在必要时调整内部控制评价牵头部门,今年从分析数据来看,由财务部门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情况,从2009年的12%降至2010年的7%,大部分企业基本上都采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成立专项小组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对配套指引已经进行了研读,高达97%的公司认为配套指引对于公司内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和审计工作实施的程序、方式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改善日常运营管理中的控制不足。 同时,调查结果也揭示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缺少与内控相关的信息系统等。并且上市公司研读配套指引之后,自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特别是风险识别和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此外,仍有23%的企业仍表示董事会评价内部控制尚未形成书面的工作底稿。
面对财政部制定的内控配套指引实施时间表,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中,七成公司表示报告对披露时间进度很有紧迫感,我们建议企业应早做准备,明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间表,确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团队,必要时引入专业机构的协助,将内控实施成本转化为企业获取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按照指引的航向,内控建设继续前行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10) 1
1.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针对配套指引的正式颁布,就各企业对其怎样进行理解以及企业将如何应对以满足监管要求,我们进行了2010年度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问卷调查。此前,我们曾于2007、2008以及2009连续三年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
过去三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监管机构要求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同时也可以看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深入客观地了解并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现状,以寻求利用内部控制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途径,我们基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三年的调查结果,在五部委发布配套指引后的2010年5月,随即展开了新一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调查。
2.调查的基本情况
2.1. 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调查情况回顾2007年、2008以及2009年的调查针对中国百家上市公司展开,被访公司在行业、地域及规模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问题主要关注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包括对内部控制实质的认识、内控体系设计、金融危机下内控管理的成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改等)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方面。
2007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无法完全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2008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对监管机构内控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初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另外,调查结果也揭示出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主要有: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足;未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监督;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尚未成形。
2
2009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评价等各方面有了积极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编制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符合监管要求。并且还有部分公司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报告。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下列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内控体系的建设出现一定的盲目性,企业偏重控制活动的建设,而缺少了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视;内部控制评价的牵头部门不合适,评价基础经不起考验;此外,2008年的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
2.2. 2010年调查情况介绍
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内控现状调查的受访公司数达到了215家。其中境内主板上市公司数量占64%(其中14%的公司在境内境外同时上市);境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占15%;仅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数量占21%。2010年的内控调查继续保持了在行业、控股股东所有类型,规模等方面的广泛分布。
参与调查的企业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航空与交通运输业、能源与资源业、金融业等行业。行业分布图
9%5%4%5%5%11%15%5%
42%航空与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消费行业能源与资源行业金融服务行业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制造业行业
房地产行业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
其他
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有50%为国有企业背景,35%为民营背景,外资企业背景的为15%。从参与调查的上市企业的员工人数来看,分布较为平均。详细参见下图。企业员工人数分布图
16%25%34%25%600人以下600-300人3000-10000人
10000人以上
从资产规模和总收入的角度,受访公司的规模被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企业占65%,中型企业占22%,小型企业占13%。
3.调查结果分析
在汇总了215家上市公司的问卷反馈之后,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包括企业对于配套指引的理解及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拟采取的措施。
3.1. 企业对于配套指引的理解及解读
几乎所有的受访企业都认为配套指引的颁布对企业内控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八成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的颁布带来的最具现实意义的转变,是其将内部控制与公司生产运营有机结合,提升管理基础。并且有七成的企业认为指引中规定的报告披露时间十分紧迫。此外我们围绕企业对于配套指引积极影响的认知、配套指引在哪方面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以及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中的薄弱点的自觉认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企业对于配套指引积极影响的认知88%的参与调研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本企业防范风险、改善日常运营管理中的控制不足,该结果与2009年调查时,企业普遍认为内控有助于防范风险的认知基本相同。79%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和审计工作实施的程序、方式和方法,这也正是评价指引颁布的意义所在。还有67%的企业认为其有助于企业符合监管要求。内控配套指引的积极影响
100%
88%79%80%
67%60%
40%
37%20%
4%0%
A
B
C
D
E
符号含义:
A.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和审计工作实施的程序、方式和方法B.有助于本企业防范风险、改善日常运营管理中的控制不足C.有助于本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D.有助于本企业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E.其他我们也关注到仅有37%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本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较2009年的调查显示的持此看法的企业不足30%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这三分之一强的比例也从多方面折射出当前企业内控的一些现实问题,一些企业表示若按照配套指引实施日常内部控制、以及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预计并不能提升经营效果和效率,反而提高了成本。我们认为,配套指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上市公司来讲,是一次难得的提升全面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的契机,企业应借此机会,不断深化内部控制建设,将内部控制无缝嵌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于日常工作和企业文化,配以考核和激励措施,从而切实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按照指引的航向,内控建设继续前行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10) 3
企业对于配套指引有助于规范业务流程的共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76%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公司完善各业务流程控制程序,67%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加强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自评估程序,65%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加强公司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运行。本次新颁布的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特别是涉及业务流程的相关应用指引,对于各上市公司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在2008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时,高达84%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障碍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应用指引的颁布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大多数企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2009年的调查时,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仅依赖于各部门或各子公司上报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且,大多数企业表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不甚清楚,有26%的企业甚至并未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自查并保存检查的证据或工作底稿。当前,评价指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45%的参与调查公司认为配套指引将有助于公司内控审计报告和评价报告的坡露。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中的薄弱点的自觉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1%的企业们认为其风险识别与评估尚待加强,61%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存在不足,57%的企业认为持续监控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地认识到风险识别和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表明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风险管理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可能存在的配套软、硬件的完善程度,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对上述两方面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升。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我们建议企业可通过专业服务机构的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帮助,合理进行知识转移。此外,很多企业也认识到完善内部控制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持续监控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4
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的方面
80%
76%65%67%60%
45%40%
35%40%20%
1%0%
A
B
C
D
E
F
G
符号含义:
A. 公司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运行B.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C. 企业文化建设和评估
D. 公司各业务流程控制程序
E. 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
F. 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评价报告的披露G. 其他
需加强的总体控制方面
80%
71%61%60%
57%48%49%40%
20%
0%
ABCDE
符号含义:
A. 内部控制环境B. 风险识别与评估C. 控制活动D. 信息与沟通E. 持续监控
3.2.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
2010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70%的企业于以前年度对外披露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中60%的企业自行根据管理层授权实施内部控制评价,29%的企业全权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还有11%的企业在外部专业机构搭建内控体系后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根据正式发布的评价指引的第十四条,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30%的参与调查公司尚未披露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中58%的企业仍未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并将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作为提升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受访企业中,79%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于管理测试结果编制,并能客观如实反映当前的内部控制水平。还有21%的企业认为当前内控评价报告的未能如实反映当前企业内控水平。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深刻体会并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也已不满足于一纸报告以符合监管要求。
企业内控评价的实施部门以及实施频率在我们的调查中,69%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进行内控评价的工作,9%的企业通过董事会办公室进行内控评价,8%的企业由各部门联合组成的内控实施小组进行内控评价,7%的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进行内控评价,但仍有7%的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内控评价。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客观进行内控评价的重要性。在正式颁布的评价指引的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大部分企业已经基本达到了评价指引的要求,但是对于少部分仍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内控评价的企业来说,当前务必解决的问题是提升内控评价职责的独立性。
具体图示如下:内部控制实施评价部门
80%
69%60%
40%
20%
9%7%8%7%0%
ABCDE
符号含义:
A. 董事会办公室
B. 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C. 财务部门
D. 各部门联合组成的内控实施小组E. 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
在此次调查中,关于企业内控评价的测试频率,定期进行测试的企业占60%,其中每年进行一次评价的有24%,每年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占36%。还有40%的企业不定期执行内控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编制基础仍待加强在此次调查中,有23%的企业仍表示董事会评价内部控制时,尚未形成书面的工作底稿。评价指引第二十七条的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关文件资料、工作底稿和证明材料等应当妥善保管。因此,这些企业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程序不够规范,所得结论没有充分、适当的证据的支持,其评价报告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在2009年的报告中,显示有27%的企业没有保留书面的工作底稿,我们当时已经呼吁企业务必保留内控评价的证据或工作底稿。随着评价指引的正式出台,我们再一次希望各企业能够严格遵循评价指引的要求,妥善记录并保存评价资料,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按照指引的航向,内控建设继续前行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10) 5
企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统计了各企业从其自身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右上图所示:如右上图所示,68%的参与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是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全面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这一课题,也是近几年刚刚步入各上市公司的议事日程上。随着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正式出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各企业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企业也深刻认识到内控体系建设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并相应进行人才储备。
约46%的企业认为企业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这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课题。目前,已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着手考虑导入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不少企业自行设计开发完成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系统,还有不少企业正在导入与原有ERP系统无缝对接的风险控制管理系统。18%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程序尚不规范;仅有7%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得到执行,但财务报表数据依然存在错报情况,而内部控制在运行中未能发现该错报,类似的,2009年的调查中约59%的参与调查公司认为内部控制虽然执行,但其效果未能达到预期。37%的企业反映公司层面控制不足,并且管理层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度,43%的企业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设计存在缺陷。这表明很多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发现了内控上存在的实际存在问题,亟待管理层加大执行力度,解决和整改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完善内控制度。
3.3. 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拟采取的措施
依据配套指引的要求、企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和评价报告的时间安排在此次调查中,有58%的企业表示以前年度已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和评价报告,将在后续年度继续执行,还有9%的企业表示在2010年12月31日进行披露,5%的企业表示在2011年12月31日进行披露,10%的企业表示在2012年12月31日进行披露。剩余7%的企业表示目前指引没有明确披露要求,但计划在下一个审计年度披露,还有11%的企业表示目前指引没有明确披露要求也暂无计划。从数据分析来看,大部分的企业都决定披露或已经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和评价报告。
6
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80%
68%60%
43%46%40%
38%20%
18%7%1%0%
ABCDEFG
符号含义:
A. 公司层面控制不足,并且管理层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度B.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设计存在缺陷
C.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程序尚不规范
D. 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得到执行,但财务报表数据依然存在错报情况,而内部控制在运行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E. 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F. 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G. 其他
计划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时间
70%60%58%50%40%30%20%10%9%10%5%7%11%0%
A
BC
D
EF
符号含义:
A. 以前年度已披露,将在后续年度继续执行B. 2010年12月31日C. 2011年12月31日D. 2012年12月31日
E. 目前指引没有明确披露要求,但计划在下一个审计年度披露F. 目前指引没有明确披露要求也暂无计划
为满足内控配套指引要求,企业对于内控工作重点调整的方向内控配套指引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在境内主板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为应对这一监管要求。53%的企业将组织内部控制指引解读专题培训会,分析现有制度的差距,根据新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45%的企业认为需要强化评价工作的考核机制和报告机制;34%的企业认为需要成立内部管控部门与外部专家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对当前的内控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诊断;32%的企业认为需要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专题讲座;27%的企业认为需要增加增加内部控制自评估的频率。
由右上图可知,更多的企业选择了自行进行组织内部控制指引解读专题培训,先从开展组织自我学习为基础,深化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于配套指引的认识,从现有制度寻找差距,完善当前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较多企业从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考评机制着手,在2008年的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有63%的公司认为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主要障碍是缺乏硬性监督检查的机制要求,未与考核机制相关联,奖惩不到位。从今年来我们对于各企业的了解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使得内控的执行力有所加强。
此外,34%的企业表示将联合外部专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当前内控体系进行诊断梳理,32%的企业表示将聘请外部专家开展内部控制的专题培训讲座。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热情毋庸置疑。对本次的受访者,我们也了解了一下企业是否聘请过或将在近期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建设内部控制体系,29%的企业表示已经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协助,29%的企业表示计划聘请,16%的企业明确表示公司有足够的内控建设力量,剩余的25%的企业未明确表示该情况。几乎接近半数的企业都已经或将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协助建立内控体系。
企业未来三年提升内控建设水平的具体措施:64%的企业认为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设计有效,执行有力以在未来三年内提升内控建设水平。61%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识别关键风险点并予以量化。49%的企业认为风险评估与控制评估必须在阶段测试中相结合。其他数据详见右下图所示。
内控配套指引所需的内控工作重点调整
60%
53%45%40%
32%34%27%20%
1%0%
A
B
C
D
E
F
符号含义:
A. 组织内部控制指引解读专题培训会,分析现有制度的差距,根据新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B. 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专题讲座
C. 公司内部管控部门与外部专家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对当前的内控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诊断D. 增加内部控制自评估的频率
E. 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考核机制和报告机制F. 其他
未来三年内提升内控建设水平的方式
80%
64%61%60%
49%43%40%
35%20%
0%
ABCDE
符号含义:
A. 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设计有效,执行有力B.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识别关键风险点并予以量化
C. 风险评估与控制评估在阶段测试中相结合,使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D. 从仅仅关注书面化的制度到确保落实,加强控制实施的监督E. 落实控制责任追究机制
按照指引的航向,内控建设继续前行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10) 7
4.调查结果的启示
五部委正式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旨在规范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配套指引细化了基本规范的内容,增强了可操作性。对于在内控建设中摸索前行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盏暗夜中的明灯,指明了航向。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及评估等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发展,上市公司正在让内部控制从纸上落地,内部控制的效果逐渐达到管理层的预期。但是,各企业离达到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少受访企业反映内部控制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缺少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有部分企业对于评价内部控制时尚未形成书面的工作底稿。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内控配套指引要求的报告披露时间表,上市公司任务并不轻松。只有早做准备,明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间表,确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团队,必要时引入专业机构的协助,将内控实施成本转化为企业获取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8
未来,企业将需要继续梳理以往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使其更加优化和系统化;优化业务流程使其更加高效,形成严密的流程框架保证风险可控;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内控的成本收益进行评审,使内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而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我们相信上市公司按照指引的航向,继续前行努力,不断完善,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的联系方式
北京赵善强
中国华北区领导人
电话:+86 10 8520 7110传真:+86 10 8520 7494
电子邮件:eddchiu@deloitte.com.cn上海丘仲文
中国华东区领导人
电话:+86 21 6141 1558传真:+86 21 6335 1213
电子邮件:dyau@deloitte.com.cn深圳许坚真合伙人
电话:+86 755 8246 3255 转 8203传真:+86 755 8246 3186
电子邮件:jenxu@deloitte.com.cn香港刘伟杰
中国区领导人
电话:+852 2852 1015传真:+852 2541 7392
电子邮件:danlau@deloitte.com.cn
谢安合伙人
电话:+86 10 8520 7313传真:+86 10 8520 7494
电子邮件:allxie@deloitte.com.cn
杨莹合伙人
电话:+86 21 6141 1578传真:+86 21 6335 1213
电子邮件:royang@deloitte.com.cn
林允纲合伙人
电话:+86 755 8246 3255 转8223传真:+86 755 8246 3186
电子邮件:benlam@deloitte.com.cn
高德合伙人
电话:+852 2852 5662传真:+852 2541 7392
电子邮件:huggozzard@deloitte.com.cn
按照指引的航向,内控建设继续前行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10) 9
德勤为各行各业的上市及非上市客户提供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及财务咨询服务。德勤成员所网络遍及全球逾140个国家,凭借其世界一流的专业服务能力及对本地市场渊博的知识,协助客户在全球各地取得商业成功。德勤约169,000名专业人士致力于追求卓越,树立典范。
德勤的专业人士融合在以恪守诚信、卓越服务、同心协力和融贯东西为本的德勤企业文化中。德勤团队崇尚持续学习、愿意迎接挑战以及注重专业发展。德勤专业人士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公众的信任,为所在的社群带来积极的影响。
Deloitte(“德勤”)泛指根据瑞士法律组成的社团性质的组织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德勤全球”)以及其一家或多家成员所/公司。每一个成员所/公司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请参阅 www.deloitte.com/cn/about 中有关德勤全球及其成员所法律结构的详细描述。
德勤中国通过其众多的法律实体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此等法律实体均是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全球(瑞士会员性社团组织)的成员。
德勤是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居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共拥有逾8,000名员工,分布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杭州、香港、澳门、南京、上海、深圳、苏州、天津、武汉和厦门。
早在1917年,德勤于上海成立了办事处。我们以全球网络为支持,为国内企业、跨国公司以及高成长的企业提供全面的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咨询服务。
德勤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一直为中国会计准则、税制以及本土专业会计师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香港,德勤更为大约三分之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
本文件中所含数据及其所含信息乃德勤就某个专题或某些专题而提供的一般性信息,并非对此类专题的详尽表述。
故此,这些资料所含信息并不能构成会计、税务、法律、投资、咨询或其它专业建议或服务。读者不应依赖本数据中的任何信息作为可能影响其自身或者其业务决策的唯一基础。在作出任何可能影响个人财务或业务的决策或采取任何相关行动前,请咨询合资格的专业顾问。
上述数据及其所含信息均按原貌提供,德勤对该等数据或其所含信息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表述或保证。除前述免责内容外,德勤亦不担保该等数据或其所含信息准确无误或者满足任何特定的业绩或者质量标准。德勤明确表示不提供任何隐含的保证,包括但不限于,对可商售性、所有权、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用性、非侵权性、适配性、安全性及准确性的保证。
您需自行承担使用这些数据及其所含信息的风险,并承担因使用这些数据及其所含信息而导致的全部责任及因使用它们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德勤不承担与使用这些数据或其所含信息有关的的任何专项、间接、附带、从属性或惩罚性损害赔偿或者其它赔偿责任,无论是否涉及合同、法定或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疏忽行为)。
倘若前述条款的任何部分因任何原因不能完全执行,其余部分内容仍然有效。
©2010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Member of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SH-017-10
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