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个案调查法
实验法:病程实验 病程的治疗 儿童自然实验 动物实验
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 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 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统计学指标 社会适应性指标 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 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 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 (一)中国古代的记载
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
(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 心理错乱 等三种类型的障碍
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一)遗传学基础,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遗传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论 (二)大脑解剖与生理基础 病理形态学的研究
布罗卡发现了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并将这一区定为言语运动中枢, 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脑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的病变引起言语感觉障碍,定为言语感觉中枢 斯培利所创立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或“大脑半球机能定侧化”的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巴普洛夫的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等基本现象是条件反射或暂时联系,提出最基本概念是睡眠时相“正常相 均等相反常相 超反常相 麻醉相 抑制相” 他最突出的成就关于“实验性神经症”概念的建立,包括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抑制过程的过度紧张和灵活性过度紧张等三种情况 (三)神经生化基础 1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y-氨基丁酸 神经肽 2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作用指神经细胞同时具有把神经信号转变为激素传递信号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在内分泌激素是行为的调节剂,同时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影响内分泌激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 四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学医学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病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克雷丕林所著《精神病学教程》也是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先驱者,也是把实验心理学方法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首创者,他把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 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 中毒)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包括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 躁狂抑郁症)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 三章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观点:1心理动力学观点2行为(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观点4认知心理学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和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发现了“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取代了催眠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 本我,生物我或伊特
自我,现实我,通过与现实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特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 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部结构部分,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人格动力结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婴幼儿期包括口欲和肛欲两个阶段 儿童期包括生殖器期
潜伏期,年龄在6-12岁,
青春期又称生殖器期,逐渐转向异性 成年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被誉为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
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有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其次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二行为(学习)理论
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认为引起反应的条件(即刺激)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他反对主观的推测和解释,而主张用客观的试验方法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这一观点从巴普洛夫关于狗的应答性条件发射实验的成功和桑代克关于学习效果现象的发现中得到有力的支持。 斯金纳可称为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行为异常而贡献最大的心理学者,他及同事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因此,对于精神病的诊断无非就是对特定行为反应改变的分类。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能力外,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不必通过强化,而只要通过模仿就能获得。
沃尔普在南非借助于经典条件作用下的技术而创立了系统脱敏疗法并有效的应用到临床上以后,操作条件作用技术和模仿学习技术也同时相应的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中,各种各样具体有效的行为疗法也应运而生,并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起来。 第二个里程碑:
行为主义观点对人的行为异常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客观现实证方法,用实验事实和数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只依据推论。同时提供了许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而且比较规范的行为疗法,并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各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治疗之中。因而行为(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 人本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所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罗杰斯还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罗杰斯还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交友小组疗法。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疗法:用以解释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的新观点即认知心理学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心理疗法。
埃利斯:把认知心理学观点用于临床的开创者之一,他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从而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
他认为人生来可以既有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又可以有非理性的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人们的 情绪和行为的反应(C)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界刺激性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称为ABC理论
贝克创立了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的认知转变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贝克认为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事件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认知方式。
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对心理异常现象及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有些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了各种不同形式且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贡献。 第四章心里一场的社会-文化根源
生理学因素只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一 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 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二心里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三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一)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
(二) (二)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称为社区心理学或社区精神病学
社区精神卫生与设去治疗,首先是由卡普兰等人于1974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主张首先把精神病人先送到中途康复站(临时中间站) 四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
即精神病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因此,社会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主张精神疾病的定义,病因的解释和治疗都应立足于社会。 五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
人体疾病尤其是精神病患绝对不会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必须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心理异常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的问题。当然,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因素,概括起来只不过是三个方面,即生物学因素 心理学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这三个方面因素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认为,任何心理异常想像的产生,都可能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五章认知心理障碍
共有3个:感知觉障碍 记忆障碍 思维障碍 不识症(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
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幻觉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幻觉里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机能性幻听 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表现
变现在空间特性方面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称为视物变形症,有视物显大症(看到的物体变大)和视物显小症(变小)以及视物错位症(近的看远远的看近)和非真实感(周围事物看得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
二记忆障碍 识记 保持 回忆 再认
遗忘症: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能再认,如果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称为完全性遗忘。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的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这称为遗忘症
再认错误这是记忆减退的一种特殊形式,病人对过去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称为旧事如新症。病人对于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称为似曾相识症。 记忆错乱包括虚构症和错构症
错构症: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的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唐汉不分。 虚构症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三思维障碍 思维过程障碍: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2联想过程的障碍
3思维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的障碍
(一)抽象和概括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抽象概括过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能力受到损害。 (二)联想过程的障碍 表现:
1.联想过度: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加快,这种症状称为思想奔逸 2联想贫乏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慢,联想内容的贫乏。
3联想错乱 较轻者表现为思维松散,即联想的范围过于散漫,思想内容虽然多少也有点联系,但缺乏逻辑的必然的联系.严重时表现为思维破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的应有的逻辑性。 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
1逻辑倒错性思维,又称病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推理缺乏逻辑依据,可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做出结论,也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设置前提,还可倒因为果,以致前提和结论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使人无法理解。 2象征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患者往往把两类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或概念生硬的联系起来。
3诡辩症是指病人在言语的语法和外表结构上都是正常的,但言论的内容却是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论证。
语词新作是一种思维逻辑结构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 去生造一些新词新字,或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某些概念。 妄想:实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分类:按照起源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按照结构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
按照内容性质分为被害性质妄想、夸大色彩的妄想和贬斥性质的妄想。 被害性质的妄想: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影响妄想 嫉妒妄想 属于夸大色彩的妄想有: 夸大妄想 发明妄想 钟情妄想 属于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 自责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 妄想产生的条件:
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物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为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三) 关于思维障碍的一些理论 1布鲁勒的内向性思维学说 2思维的倒退学说
六章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 (一)情感活动异常
情感:人对现实事物总是采取某种态度并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喜悦 悲哀 恐惧 愤怒 快乐 忧愁等,即为情感。 (二)表现为高涨和兴奋的情感活动异常
1情感高涨表现为病人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经常表现的欢欣喜悦,得意洋洋,说话时总是语音高昂,喜笑颜开,病人对一切都感到非常乐观,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兴趣,而且骄傲自负,有夸大色彩。 2欣快
3情感爆发 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
4病理性激情是一种突然、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5易激惹
(三) 抑郁 恐惧和焦虑 抑郁 恐怖症 焦虑
(四) 情感和情绪错乱
1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表情倒错:是内心体验和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表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矛盾心理
(五) 情感淡漠和倒退
1情感淡漠:的病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丧失,病人对家人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以后则慢慢发展为典型现象。 2情感减退的病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情感体验。 二意志和行为动作异常
意志是人在其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提出确定的目的,并为达到目的而自觉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二)意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意志增强 意志减弱 意志缺失 (三) 行为动作的异常表现
两个方面:1随意运动本身受到破坏,即随意性受到削弱或丧失 2意志活动和随意动作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 1随意动作的异常
A木僵状态:病人几乎静止不动,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
抑郁性木僵
心因性木僵是在突然遭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一种状态
紧张性木僵病人全身骨骼肌肉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主动运动几乎完全消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僵住不动 器质性木僵
B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形
C违拗症(抗拒形)病人对别人加于它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映,而且加以抗拒,在临床上可见到两种表现:主动性违拗 被动性违拗
D被动性服从与违拗症正好相反,病人对于任何意见于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并立即执行,即使执行结果会对他造成损害或引起痛苦,他也照样去做。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处于休眠状态的病人 E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持续动作
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的、机械的重复一种单调动作,这些动作相应的与刻板言语、模仿言语和持续言语一起出现 F作态:病人做出一些古怪的、愚蠢的和做作的幼稚动作、姿态、步态或表情或用怪声怪调跟人说话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意志行为和其他兴奋性行为的异常
A强迫动作,这是病人在某种难以抑制的意向和情感的影响下重复进行的动作。 B躁狂性兴奋病人整个心理活动增强,言语、动作、行为都大大增加。
C青春性兴奋病人言语增多,但往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有明显的破裂性思维,情感表现倒错,做作。D紧张性兴奋:病人说话较少,语句简单,内容单调,有时显得杂乱,且常出现刻板言语和模仿言语;情感变化较大,表现强烈,但表情呆滞,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协调,行为动作较少,但强烈而粗暴,,具有突然发作性和冲动性。
七章 智力障碍
智力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拉丁词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智力的性质和含义: A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B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C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 (二)智力障碍与智力迟滞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智力迟滞的等级:
轻度: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约占智力迟滞总数的80%,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 中度:智商分数在35-49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的12%大致相当于“能训练”者 重度:智商分数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7% 极重度者:智商分数在20以下者,在全部智力迟滞中不足1% 智力迟滞者的心理特点:
智力迟滞者的心理活动存在较明显的障碍,其基本症状是智力低下与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其实,智力迟滞的人其缺陷并不只限于智力,而是整个心理过程都有障碍。
感知觉方面:通常是降低的,其程度与智力迟滞的程度成正比。
记忆方面:程度较轻者并不影响其记忆能力,但由于兴趣范围的狭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理解力的缺陷,使得这些儿童在记忆方面,无论识记直观材料或是文字材料,进展都很缓慢,再现不准确,遗忘却很快。 思维方面:重度智力迟滞者几乎全无思维能力。
情感方面:轻度智力迟滞者的情绪反应基本正常,但一般只有一些较原始而简单的情绪,缺乏复杂、高级的情感。 行为方面:常表现的固执、刻板和墨守成规。
关于智力迟滞,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即所谓的“白痴学者”,其特点是在智力普遍低下的基础上,存在着个别突出的才能,这些才能甚至可以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水平。 二智力迟滞的病因及临床类型 (一) 智力迟滞病因: 1遗传因素 2先天性因素 3.后天性因素
(二)智力迟滞的临床类型 1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智力迟滞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形)本症为常染色体畸变所致,1866年首先由兰东。唐所描述,临床症状除智力低下外,多半有躯体上的先天畸形,如扁平头、塌鼻梁、眼距大,手掌厚而指短粗,小指过短且不相称,末端指节向内弯。常有先天性心脏病、脐疝、生殖器发育不良等。
2遗传性代谢缺陷引起的智力迟滞
最典型的是苯丙酮酸尿症,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是一种遗传性氨基酸代谢障碍。 3.内分泌障碍引起的智力迟滞
发病率最高的是地方性呆小症(又称克汀症)发生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 4感染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5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物理损伤 化学损伤 中毒 6社会因素导致的智力迟滞
三智力迟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智力迟滞的早期干预及教育训练 智力迟滞者的早期干预:
:A对训练要抱有信心,不可半途放弃
B训练内容是生活上所需要的,而不是从知识系统角度来衡量。
C重复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本训练方法,患儿根式如此,而且要比正常儿童多几十次或数百次。 D学习的内容不可多,先易后难,对较困难的内容可分为有连关性的小项目,顺序进行。 E每天坚持定时、定量的学习,以便养成学习习惯
F凡学习认真,应及时予以表扬,并给一点小食品作为奖励。
G鼓励儿童与同伴玩耍,训练人际交往技能 H参加教育训练的人员,应保持一致。
早期干预的内容(按顺序包括5个行为领域): A大运动,如坐 立 走 跑
B精细动作,如抓握 书写 协调活动 C适应性行为,如视听 辨别颜色和形状 D言语,如发音、表达 理解等
E个人-社会行为,如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技巧等
八章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程
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损。
人格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
人格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共同特征:
A人格障碍一般是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人格的严重缺陷,表现出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严重不协调。
B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由于患者往往不能从一次次失败的行为后果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做出相应的改变,而总是固执地坚持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因此,很难做出适应性行为,并重复出现适应不良的后果。
C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自己的行动,也不能从过去的错误教训和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总是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遭受的挫折都归咎于外界因素或别人的过错。
D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突出的表现是极不稳定的,常变化,易冲动,易激惹易于增强活变得低落,自我调控能力差,有的对人情感幼稚、肤浅,有的则冷酷无情。
E人际关系失调,难以和他人相处。
F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偏离或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都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
H人格障碍的发展虽难以确定明确的起始时间,但它的发生一般是从早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期即有所表现。
三人格障碍的成因 3个因素:
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的影响 2.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儿童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 1早年精神床上的影响
2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3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四人格障碍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 ICD-10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1偏执形人格障碍 2类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形人格障碍 4冲动形人格障碍 5戏剧形人格障碍 6强迫形人格障碍
7焦虑回避形人格障碍 8依赖形人格障碍
(二)CCMD-3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 1偏执形人格障碍 分裂样障碍 反社会性 冲动性 表演性(癔症性) 强迫性 焦虑性 依赖性
其他或待分类人格障碍 六 反社会形人格障碍 临床特征:
1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 4人际关系失调 5无视社会权威
6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九章性行为障碍 一性心理障碍
易性症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属于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身份相违背。他们持续的延误自身的性别特征和身份,为此而极为痛苦,要求转换为异性。
易装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恋物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的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他们常喜欢从头到脚穿扮得像女人一样,包括女性内衣、内裤、乳罩、长统袜、耳环及其他化妆品等等,然后对着镜子反复自我欣赏,并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许。 恋物症: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下,反复收集,玩弄异性所用物品,或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而获得性满足的现象。 窥阴症:暗中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裸体、阴部等来获得性兴奋的性满足。
露阴症:是指反复多次在陌生的异性面前突然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求的满足性欲望的性变态。
挨擦症:指男性患者反复多次在拥挤的场合趁对方不备伺机以身体某部分(常为阴茎)挨擦和触摸女性身体,并可伴有射精或手淫来达到性满足的行为。
性施虐症:指通过给性伴造成身体或精神的痛苦来满足性欲的一种性心理异常,一般多见于男性,但也有不少个案是女性。 性受虐症:通过接受性伴侣施予的痛楚和 屈辱而引发性欲并得到性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二同性恋
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性兴趣并已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如对同性有性欲望或性动机可谓之同性恋倾向,兼有性行为者则为同性恋。 同性恋分为三类:
真性同性恋 双性恋 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行为的原因解释的理论: 1遗传假说2病态家庭说
三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指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性满足的一类障碍。 障碍的类型:性欲障碍 性兴奋障碍 性高潮障碍
性功能障碍治疗的基本原则:
1全面掌握夫妻双方相关的性解剖、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资料。 2强调性活动是一种自然本能活动的观点,消除对性行为的恐惧。 3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治疗
4注意其他方面的性和非性的问题。 5保密
10章 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的有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二心神疾病的范围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 偏头痛 心绞痛 雷诺氏病 心动过速) 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 神经性厌食症 溃疡性结肠炎 ) 3泌尿生殖系统 (排尿系统 阳痿 阴冷 月经失调或痛经)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 糖尿病)
5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症 慢性呃逆) 6皮肤(荨麻疹 斑秃 神经性皮炎)
7肌肉和骨骼系统(周身疼痛症 类风湿关节炎)
三致病因素分析
致病因素既有躯体的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如遗传素质,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作用,还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的作用,总之,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A情绪的作用B心理动力的作用C学习因素的作用D行为类型与人格特征的作用)
四常见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症: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除了情绪的影响以外,原发性高血压与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应从综合的角度,即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进行分析,概括起来,可以说原发性高血压症是在遗传上具有高血压素质的人身上,由于独特的人格特征,使他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受社会紧张刺激的影响而引起较大地情绪变化,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为中介引发了反复的血压升高反应,从而导致了高血压症。总之,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发生、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因性疾病,其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既有非常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同时又有十分突出好的心理社会原因,,除了遗传,肥胖,胰腺损伤和衰老等生物因素以外,心理社会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治疗: 首先要考虑如何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其次要通过心理治疗措施,增进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帮助病人建立密切与医生配合和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紧张情绪刺激被认为是造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
刺激性的饮食,遗传素质,焦虑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消化性溃疡。
11章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对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1769年苏格兰医生库尔兰在《疾病分类系统》首次提出这一术语,泛指神经病变,包括各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法国比奈尔把神经症分为功能性和躯体性两类。 特征:
1神经症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理、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1980年DSM-3中分为三组: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 、分离性障碍 CCMD-3神经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
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 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最近诊断标准里的三种类型: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特殊恐怖症 致病因素: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它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症,特点: 恐惧症状
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回避行为
社交恐怖症:
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特殊恐怖症:
又称简单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中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恐怖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在恐怖症的治疗中,被研究的最彻底同时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数行为治疗,目前最常用的为系统脱敏法或暴露疗法,,在国内,“认识领悟疗法”也常用于恐怖症的治疗,其方法是引导患者对过去经历中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
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社交恐怖症,目前最常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如暴露技术、社交技巧训练、满灌法、松弛训练、认知重构。 恐怖症的临床表现:
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1895年弗洛伊德将以焦虑症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从神经衰弱中独立出来,并命名为焦虑性神经症,于是焦虑性神经症被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两种类型 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
惊恐发作指的是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第一次发生没有明显诱因。 惊恐发作常突然发生,在10分钟后左右症状达到高峰。 患者的惊恐发作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会有波动。 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1指出惊恐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器质性的病变,也不是性格上的弱点 2向患者保证他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3告诉患者惊恐障碍症状表现形式的特点
4指出药物是以纠正生物学方面异常的一个手段,仅需暂时服用
5应让配偶、家属及其他对患者有重大影响的人一同参与治疗,避免他人对患者采取过度保护措施。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
定义:是以持续性的紧张不安,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焦虑的适应功能: 1信号功能
2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 3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模式三观点
1GAD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性或不可预测性,不可控的知觉是焦虑的核心特征,而这种思维倾向的形成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关。
2如果人们对危险做出过度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的焦虑反应
3研究发现,GAD患者在加工混合有危险的外界信息过程中,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化地投向于环境中具有危险含义的信息,并且要比正常人更容易对模糊的信息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做出评价。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经常和持续的无明确或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焦虑的同时常伴有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难以作决定以及害怕犯错误。焦虑症患者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势僵硬而不自然,可见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或患者自感震颤,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运动性不安,包括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等。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冲动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至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
根据其表现,强迫症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两者共同点:
1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觉察
2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逼“ 3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
4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但难以摆脱 5患者往往采取相应的对抗性行动 强迫观念的三种表现:
强迫思维 强迫情绪 强迫意向 强迫行为的表现: 1强迫洗涤 2强迫检查
3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治疗时要仔细了解强迫症的类型和程度、外界诱因和使症状固定的强化因素,心理分析疗法最早用于治疗强迫症,还有很多,包括脱敏疗法、反应预防、冲击疗法和厌恶条件化疗法,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也有较好的效果,可通过住院或门诊形式进行
七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或者至少有理由怀疑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临床表现:
躯体化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3疑病症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5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心理障碍。
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障碍。 (八)神经衰弱:
定义:是指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为特征的神经衰弱,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临床表现: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疲劳是神经衰弱患者另一常见症状,患者经常感觉精力不足、肢体无力、困倦思睡、脑子变得迟钝、记忆力差,经过休息或娱乐难以恢复。)
2情绪症状(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他们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
3.心理生理障碍神经衰弱患者常见的心理生理症状很多,归纳起来“睡眠障碍 肌肉紧张性疼痛3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12章癔症
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是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一类精神障碍。
癔症与神经症区别:癔症患者常没有自知力,又长生活于幻想之中,不能区分主观体验与外在现实,也常有不同于其他神经症的各种精神 病性症状,如意识改变等,因此把癔症归入神经症会损害神经症概念的使用。
解离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意为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 转换症:
以躯体的运动、感觉等动能障碍为主,常为心理的痛苦和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的结果。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一) 情感爆发
(二) 意识朦胧状态(梦游症或 称睡行症 癔症性漫游也称神游症)
(三)癔症性遗忘(也称心因性遗忘,指对曾经是或仍然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部分或完全遗忘。类型:1局部性遗忘或称定点遗忘2选择性遗忘3全部遗忘4间断性遗忘) (四)疏离综合症 (五)多重人格 (六)刚塞尔综合症 (七)癔症性附体障碍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1痉挛发作(抽搐) 2肢体的震颤和肌阵挛 3瘫痪 4言语运动抑制
三癔症的病因 癔症的人格基础 1高度的自我表现欲 2情感反应强烈而易变 3高度的暗示性 4丰富的幻想性 四癔症的治疗
1支持疗法 2 暗示法
3催眠疗法 4精神分析治疗 5药物治疗
13章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影响临床表现和疾病过程的有关因素: 1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 2患者个体的易感性
3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态度和信仰等 应激相关障碍类型:
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性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临床表现:
1以伴有情感迟钝净身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有情绪休克即心因性木僵状态(不言不语 双目视而无睹,对人漠不关心 呆若木鸡)和心因性朦胧状态(茫然 对周围环境不够清晰的感知不知自己所处的环境)
2以伴有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兴奋 激越 恐惧和紧张或叫喊,甚至冲动或无目地的漫游活动,并伴有焦虑和植物精神系统症状,如心跳加速、面红、出汗)
3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有变化的临床相:(有变动的混合性临床表现,有的伴有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甚至有的人表现为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亲人等得悔恨与犹豫情绪,有的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周身不适)
二创伤后应激反应
定义: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 由于本症是在严重精神创伤 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 临床表现: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的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仿佛创伤性事件就发生在刚才,并发生相应的情绪和 行为反应,如同电影种的“闪回”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3警觉性增高
三适应性障碍
定义:是由于常期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痛苦的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五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系指一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运用个人、社会、环境资源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为情绪急救。 危机理论的发展: 1林德曼理论
2泰赫斯特理论(提出一个过去健康的人对严重应激的反应程度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应激反应是一种“过度状态”他将危机者经历的危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A作用阶段B退却阶段C创伤后阶段
3危机的发展理论:斯文松和卡勃提出比较全面的危机发展理论,认为危机的变化有三个阶段: A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B危急的产生
C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 14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或情感处于强烈的、持久的正向或负向的状态,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从而造成不良适应。它具有双相(有抑郁与躁狂期)及单相(只有抑郁)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较轻,周期较短,发作频率较高,双相心境障碍一般从抑郁开始,而在病程中至少有某一个时期显得情绪高涨 单相心境障碍(重症抑郁障碍)是复发性的抑郁发作,但有三分之一病例可能终生只发作一次。 躁狂抑郁症:是以 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固又名情感性精神病 躁狂状态分成4型:轻躁狂 急性躁狂 谵妄性躁狂和慢性躁狂 躁狂状态的三种表现:1情绪高涨2思想奔逸3行为活动明显增多 抑郁症分为4种类型:轻性抑郁 急性抑郁 木僵性抑郁 慢性抑郁
抑郁症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低落,严重的抑郁情绪使病人总是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废物或社会的寄生虫,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
其症状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出现下述症状的4项(略) 更年期抑郁症特点: 1在更年期首次发病
2心理异常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可有疑病、自罪、嫉妒和妄想,但无智力障碍
3大多数病人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并伴有内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减退或衰老等 4本病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约占三分之一,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2、3倍
反应性抑郁症: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焦虑和自责自罪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因性障碍 特点:
精神异常的体验及表现与精神刺激的性质和内容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精神刺激因素的消失,心理异常也得以消除或缓解,经过适当的治疗措施,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因此,愈后良好。
二自杀
自杀的原因分析:
1浅层外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 2深层内因-心理社会因素 A社会文化背景 B人生目标的丧失
C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 D环境参照 E特定的人格 F特定的动机 G精神动机 自杀的预防:
一级预防目标在于降低自杀死亡率
二级预防重在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 三级预防是指防止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
15章精神分裂症 一心理异常表现:
基本特点: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异常表现:
1思维障碍(联想障碍 逻辑进程障碍 妄想) 2情感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4感知觉障碍 5其它异常表现
二临床类型
单纯形 青春型 紧张形 偏执形
单纯形
发病:发病大多在青少年期,起病缓慢,发病原因不明显,最初不易被人发现,但是一旦被亲友怀疑有病时,本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了。早期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象神经衰弱,随后性格渐变,孤僻涣散情感淡漠,不与人来往,散漫不羁,不遵守劳动纪律,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
青春型发病:多数在青春期,发病可急可缓。起病后,患者表现出孤僻、情绪不稳定,对周围表现情感淡漠,幻觉丰富,病人动作多无意义,饮食起居不能自理。
紧张型:发病在青、中年,起病多呈急性和亚急性,也有起病缓慢的,早期表现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情少动。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低落。随着疾病的发展,则有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组综合症出现。 偏执型又称妄想症:
发病,年龄较各型为晚,多在中年,起病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开始时,患者敏感、多疑、逐渐发展形成妄想。
三致病因素
(一) 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生物化学因素(A自体中毒假说B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C生物胺的代谢异常假说 3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因素 (二) 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和亲子关系因素 2人格因素 3应激因素 4社会、经济因素
16章药物滥用和依赖
药物滥用:指在一种已知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偏离了社会常模与医疗允许的情况下,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使用药物的情况。 药物依赖:也称药物成瘾,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某种或某些药物,并于断药后不断产生再次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
药物戒断症状:对许多药物产生依赖的个体还同时存在着躯体或生理依赖,即一旦停止服药,不久即可产生一系列轻重不等的生理反应。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 成瘾时的特征:
1生理依赖 成瘾后,一旦中断用药,8-12小时出现戒断症状,若不继续用药,戒断症状于36-72小时达到高峰。
2心理依赖:成瘾者对毒品产生异常强烈的渴求感,需连续不间断地滥用毒品来重复体验心理快感并避免断药时的身心折磨。
3耐受性:成瘾者对阿片类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需不断提高剂量来维持原先的药效。超过自身耐受性的滥用药品,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此外,耐受性易在间断用药一个时期后发生变化,如再用原量时也可导致过量中毒。 戒断症状:
戒断滥用阿片类药物后可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称为戒断综合症,如,流鼻涕、流泪、打哈欠、瞳孔散大、体毛竖起、出汗、腹泻、全身酸痛、自发射精、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发热、失眠及焦虑烦躁,出现第三天后逐渐减轻,一周后主要症状徐缓消失。失眠、焦虑、烦躁和不适感会迁延一段时间.
匿名者互戒协会(AA):可以为患者提供不饮酒的朋友和酒吧以外的活动天地,患者可以听到其它成员的饮酒借口,从而引以为戒,他还可以为其他酒精中毒者提供帮助,从中找回以往只能在饮酒时体会道德自尊和自信。 五抗焦虑药及催眠药类依赖
症状:镇静剂中毒体征为浅表反射减退、细小的册眼球震颤、清醒度轻度减退伴有大幅快速的眼球震颤、供给失调于口齿含糊以及姿态不稳。病情转重时出现直视眼球震颤、嗜睡、明显供给失调、跌倒、意识模糊、深睡、瞳孔缩小、呼吸抑制、最后导致死亡。服用大剂量镇静剂常有 思维困难、言语和理解缓慢、记忆不佳、判断不良、注意力涣散及情绪不稳。
六烟草依赖
预防和治疗烟草依赖的基本原则:
1烟草依赖是一个慢性状态,需要反复的、不断的干预
2简单的烟草依赖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可行的,每个吸烟患者都应该得到至少一种的治疗方法。 3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部门必须对医疗机构内吸烟患者的识别、记录和治疗制度化 4目前有很多戒烟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尼古丁口含片、尼古丁药贴等 5医生的职责是确保有效方法的正确、顺利地实施。
17章儿童心理障碍 一儿童一般行为问题
儿童进食问题:厌食 偏食 贪食(肥胖) 异食
神经性厌食原因:与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也与性格有关
神经性贪食: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好发于青春期女性
心理原因: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屈从于社会影响,担心发胖,追求消瘦美而禁食,几天后又由于强烈的饥 饿感而不得不放开满足一回,暴食满足后又后悔,如此周期的反复循环。
口吃的原因:口吃的发生直接与儿童说话时的情绪有关,当他们在紧张、焦急、恐惧或愤怒时就可能发生口吃现象,还有口吃的来源于好奇和模仿。
口吃的矫治:应该首先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原因。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他们说话时的心理压力,这样口吃现象会自行逐渐的消退。如果减少了环境中的紧张仍不能制止口吃,则可采用有步骤的言语矫正法、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训练,帮助儿童克服口吃的毛病。 遗尿症:遗尿症的预防是首要的,绝大多数儿童都能顺利地学会自主控制排尿,而不至患上遗尿症,预防遗尿不仅指患上遗尿症,也指患上遗尿症之后如何防止每次遗尿。防治法有: 1排便训练2心理治疗3特殊防治法
二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的临床症状: 1注意障碍 2活动过多
3情绪不稳行为不良 4学习困难 多动症的成因:
1生物学因素:多动症有遗传倾向,另有学者推断,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可能与轻微脑损伤或轻微功能障碍有关,还有资料显示认为儿童多动症可能与感觉综合失调有关
2社会、心理因素:有人认为是不良的社会、心理环境引起儿童的精神高度紧张和内心不安、冲突的结果,经济过于贫困、住房过于拥挤、家庭不和、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心理异常、对子女教养方式不当、儿童长期寄养在不良的家庭中等,均可构成多动症的诱因。 多动症的表现复杂多样,现在一般认为,其形成是多种生物、遗传、心理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综合症。 儿童孤独症:
又称早期婴儿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事情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凯纳最早在1943年把它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社交障碍:此症状为孤独症的核心性特点,患儿不能和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婴儿期不爱哭、不爱笑、对亲人和母亲不表现依恋,对爱抚表现无所谓,伸直拒绝。
2言语障碍:患儿语言发育有一种全面的、本质的损害,一般学者大都相信大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孤独症患儿不能获得实用的言语能力。 3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
患儿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要求固定不变,生活模式单调刻板。 4智能偏低
四学习障碍
CCMD-3中的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指儿童在学龄早期,同等教育条件下,出现学校技能的获得与发展障碍,这类障碍不是由于智力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视觉、听觉障碍或 情绪障碍所致。多起源于认知功能缺陷,并以神经发育过程的生物学因素为基础。可继发或伴发行为或情绪障碍,但不是其直接后果,以男孩多见。
特定学校技能障碍分为特定阅读障碍、特定拼写障碍、特定计算技能障碍,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和 其他或待分类的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神经系统的 缺陷论、注意力缺陷论、及信息加工缺陷论等 2学习障碍缺陷论:
A学习障碍儿童属心理异常的特殊儿童。所谓“特殊儿童”在教育上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对他们需要特殊的要求、特殊对待 B学习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因此对学习障碍儿童需要详细检查诊断,把握其内在差异,分析不同的类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治疗对策才可能是有效的。
C对于同一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还需要考虑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课题 D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帮助,特别需要形象而具体,仅仅提出一般的要求和施加压力于事无补。
E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补救性训练是个细致而长期的任务、应有系统化、结构化的训练程序,内容包括语言、运动、学力、社交以及许多认知和元认知的策略等
五儿童神经症
儿童焦虑症:表现为弥散的和游离的,不依附特定处境的焦虑状态,可直接感觉或表现出来,也可能转换为其他症状。 三种焦虑反应:1昼夜焦虑2慢性焦虑3疑病焦虑
儿童恐怖症类型: 1对身体损伤的恐惧 2对自然事件的恐惧 3对社交恐惧
儿童强迫症与成人强迫症的区别:
儿童的症状并不象成人的那样典型和分化,同时包含多种的不同症状,如恐怖、感觉过敏、焦虑、抑制、强迫性和害羞。多有内向、强迫的人格特点。平时生活表现谨慎、深思熟虑、固执、循规蹈矩、孤僻、追求完美,有严格的道德标准。
六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分裂症:起源于儿童期后期,最早在6-7岁,精神分裂症一般在一段正常发育之后发病,男孩比女孩多2.5倍,随年龄增高,女孩发病率增高,典型病例与成人相似,有思维障碍、妄想、幻觉、不恰当情感、情感迟钝、缄默、退缩、运动障碍和古怪行为,恋物或醉心于某种刻板活动,对日常事物可能产生不恰当的恐惧。
18章老年期心理障碍 一老年期的 心理卫生 1退休和社会职能的变化 2家庭和家庭关系
3疾病、衰老及其心理反应 4经济问题
二老年期心理障碍的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1老年期脑器质性心理障碍 2老年期功能性心理障碍 3老年期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心理障碍特点:
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原因的并且复杂的。 2老年期容易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的综合症 3老年期的心理障碍,多伴有躯体疾病
4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是变化无常的。 4环境因素对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经过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老年期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指那种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为初老期多发,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某些脑病变性疾病的总称。作为其代表的有阿尔采默病、匹克氏病和克-雅氏病,简称CJD
四老年期功能性心理障碍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在老年期之后第一次发病的,以持续的时间至少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老年神经症的类型:1老年疑病症 2老年焦虑症 3老年强迫症
老年期心理保健:
1正确对待衰老,减轻心理负荷
2认识角度改变,适时调整角色行为 3情绪安定 乐观
4从实际出发,丰富生活内容
5充分取得晚辈人的同情、体谅和关心 19章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诊断: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们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变态心理学中的诊断是要对人们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尤其是精神病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评定,以确定其病态的性质和程度,从而对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一会谈法
会谈法:又称访谈法,从广义来说,就是痛过主谈者和来访者的谈话,采取回答问话或问卷的方式来收集个案或了解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行为及态度等的一种方法。(结构式会谈和非结构式会谈)
结构会谈:也称标准化会谈,其特点是由医生或临床心理学专家按所需资料的要求,以较为固定的方式或定向的标准程序,编制出会谈的提纲或问卷,并且主动发问,要求来访者按问题回答。
非结构式会谈:或称自由式会谈,其特点是事先不预定问卷或定向的标准程序。 会谈要注意哪些问题: 1建立良好关系2细心体会 3把握住会谈的方向 4建立联系
5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二心理测验
定义:是一种心理学的具体技术,是对于可以表现人的个别差异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客观的标准化测定的方法。这些刺激称为测验材料,让被试者做出反应的过程称为施测,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称为常模,长模是经过大量取样,提炼后获得的,这一过程称为测验的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三个基本要素:
1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2标准化 3客观测量 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
1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 2慎重选择测验量表
3与被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4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注意测验的保密 (二)智力测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测验技术,它不仅能够对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作出评定,而且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病人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 1智商的计算方法:
比率智商:最早由德国新理学家施太伦提出,是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所得商数,即为智力商数,或比率商数 MA(心理年龄)
IQ(智商)=───────X100 CA(实足年龄)
(2)离差智商:韦克斯勒编制,重要特点是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但仍保留了智商的概念,公式: 15(X—M) IQ=100+───── S
X为某人实得分数,M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X—M)就是一般教育与心理统计中常用的标准分数。 2个别智力测验:
《比内量表》 推孟和梅里尔《斯坦福-比内量表》 陆志韦南京发表《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 吴天敏《中国比内测验》
“韦氏智力量表”三种:成人 儿童 学龄前及幼儿 3团体智力测验 《瑞文渐进测验》 (三) 人格测验
1客观化测验:也称自陈量表,就是让被试者自己提供关于个人人格特征的报告 A《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B《16种人格因素测验》 C《艾森克人格问卷》 2投射测验
A洛夏测验包括反应的部位 反应的决定因素 反应的内容 B主题统觉测验(默里与摩尔根) 四心理评定量表
评定量表是评定个人行为的常用工具,是心理卫生评估的重要手段。分类:按内容:诊断量表 症状量表 其他量表 按评定方式,自评量表 他评量表
按病种分为:抑郁量表 焦虑量表 躁狂量表 20章心理治疗与心理障碍的预防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有别于生物治疗、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一整套治疗方案。从广义上讲,凡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痛过言语、表情、态度、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去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其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以认为是心理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心理医生(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指导下,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 心理治疗的形式:
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精神分析法 2集体心理治疗包括:
领悟性的集体 支持性的集体 活动性集体 教育和社会团体 (二) 精神分析治疗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 移情分析 (三) 行为治疗
又称行为矫正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学说 1系统脱敏疗法:
又名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由心理学家沃尔普所倡导
2厌恶疗法是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不良行为)与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痛过厌恶性条件反射,以消退目标行为对患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失。 3消退训练和强化法
强化法:运用积极强化的方法来鼓励行为不良者重建正常的良好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过程也称标记奖励法亦称代币疗法。近几年来发展了“行为塑造法”
4放松训练:又名松弛训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度,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其共同特点是松、静、自然
包括两种方法:渐进性放松又名渐进性的肌肉松弛疗法 自主训练也可称为自律、自生、自发训练 5其他常用行为疗法: 满灌疗法 示范方法 自我训练法和自我调整法 行为契约
(四)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治疗者的工作:
1创造良好地心理气氛 2无条件的倾听 3复述和反馈
(五) 认知疗法: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1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又称为ABC理论,A是指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是指个体在诱发事件之后的信念系统,即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由B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治疗过程:1心理诊断 领悟 修通 再教育
2贝克的认知转变疗法
这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归纳的几种认知歪曲的形式:
A任意推断 B选择性概括C过度引申D夸大或缩小E双极式思维,F个人化是一种变形的内疚心理。 认知转变疗法:
治疗过程:1识别自动式思维
2识别认知错误 3真实性检验
(六) 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
1系统家庭治疗包括:(结构疗法 行为性家庭疗法 认知家庭疗法 交流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 多维影响的家庭疗法 多家庭治疗以及社会网络家庭治疗等技术) 2森田疗法:
分为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4个时期: 1绝对卧床期 2轻作业期 3重作业期 4生活训练期 二心理障碍的预防
(一)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讲究心理卫生
3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 4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 5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6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迹交往
(二)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重点 1胎儿期心理卫生 2婴幼儿其心理卫生 3童年期心理卫生 4青春期心理卫生 5中年期心理卫生 6更年期 心理卫生 7老年期心理卫生
(四) 实施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
是指在心理障碍发生之前便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2二级预防
目标是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争取良好地预后并防止复发
3三级预防目标主要是减少心理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做好患者的康复工作,延缓衰退的进程,特别是防止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转换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产和自食其力的生活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