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蕴含的哲学思想探析
摘 要:《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伟大探索,它紧紧地围绕着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丰富的哲学思想,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背景;哲学意蕴 一、《论十大关系》的提出背景
1956年上半年,随着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经验,许多方面依旧是照搬苏联模式,因而建设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时,在国际上由于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苏共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的“秘密报告”,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围绕着对斯大林评价的问题以及对苏共二十大纲领的评价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导致部分共产党发生分裂。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动荡,借机掀起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浪潮。苏联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也暴露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苏联模式的弊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出现各种矛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当时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最终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讲话,史称《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对十种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其着重讲述了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十种关系,也就是十种矛盾,它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它既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伟大探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它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政策,也提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十种关系,如何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办事,如何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合理的论据。 二、《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1)《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根本观点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全新的马克思
主义解释,使其内涵升华,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系列方案,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问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的目的。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毛泽东首先分析了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2]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强调:“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2]“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2]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 “按照不同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予不同的处理,是必要的。”【2】同时,毛泽东指出:“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2]同时,他提出了对待反革命的方针和政策,“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在对待反革命分子的
态度上,毛泽东认为:“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2]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基于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2]毛泽东认为“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2]是提的对的。毛泽东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 (2)《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也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解决矛盾的方式和社会阶级不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得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的矛盾,《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对矛盾观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如果是真想要发展重工业,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
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一些”。[2]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2]重工业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点。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如果是真想发展内地工业,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2]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如果对原子弹真正想要、十分想要,就要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如果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要发展国防建设,“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要正确解决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他提出,“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同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2]“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2]他
强调,“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2]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样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框得太死。同时也要注意,“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2] (3)《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当生产力继续发展、私有制消灭以后,阶级就会像合乎规律地在历史上产生一样,也要合乎规律地消灭,国家也将伴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消亡。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不可避免的要消亡。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灭私有制,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3]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凡是在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2]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他说:“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那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2】同时,他又指出:“无产阶
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没有很大的强制性。”[2] 三、结语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的结晶。20年后,我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如重点发展农业、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党派合作制等。这一系列理论都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学习《论十大关系》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既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关系,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