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卜迦丘十日谈人性之我见(论文)

2024-07-1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外国文学史

(论文)

** :*** 班级:新闻0902班 学号:********** ****: ***

卜迦丘的人文主义

——《十日谈》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

摘要:但丁完成了他的 《神曲》,结束了一个时代,而之后的十四世纪,卜迦丘历时五年创作的

《十日谈》即将开创一个时代,一个后人开始正视前一个时代的时代,一个后人走向理性,摆脱封建之影的时代.毫无疑问,卜迦丘手中的的《十日谈》唱出了这个时代下的意大利,又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有这个时代下的意大利,卜迦丘才有了一位中意的导师,一位完美的模特,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黑暗中呼出一口炽热的人文之气.

关键词:十四世纪意大利宗教力量;

人文主义与《十日谈》;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宗教力量

作为一个传统宗教而宗教血统浓重的国家,”宗教”两个字在意大利显得圣神而平常,在天主教发源的地方,十四世纪的意大利的城市生活中”教会”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卜迦丘在创作《十日谈》的时候变不可能不受意大利社会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影响,众所周知,卜迦丘对于宗教的批判是有目共睹的,而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意大利宗教势力,而批判教会及其人员的的故事在《十日谈》中随处可见—也就是说,研究十四世纪意大利宗教与社会,是研究卜迦丘作品的必由之路.

劳洛·马丁内斯所指出的”城市的居民到处都面对教会的存在, 事实上, 城市首先就是被划为教区的,人们与教区始终都具有联系”.因此, 要考察城市的宗教生活, 首先应该了解意大利的教会组织在这一时期, 教会组织划分为若干主教管区, 主教管区以某一城镇为中心, 管辖周边地区, 其辖区大小不等, 数量也不固定, 从15 世纪到16 世纪, 从北意到南意的主教管区的数量大致都保持在250 个以上.这与西欧各国相比是相当高的,同期法国有主教管区131 个, 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合在一起仅有67 个.这是由于意大利为教廷所在地, 而且城市异常发达. 普通教士只是构成了教会组织的一部分, 教会组织的另一部分是修道士.在中世纪的意大利, 修道士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修道僧, 主要有本尼狄克派、卡马尔多勒派和息斯特西安派; 另一类为托钵僧, 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克派即为其中的重要派别.修道院最初只是建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和乡间, 至文艺复兴时期, 多数修道士派别已在城里建立

起修道院, 并以这些修道院作为其活动的中心.宗教的根深蒂固以及宗教人员在教会广布的地区已然化身成了社会的一个上层阶级.①

”我一生违背着天主行事,不知犯了多少罪孽,要是在临死之前,再犯一次,那也反正是这么一回事了.快去请一个最虔诚、最有德行的神父来——假使天下真有这样一种人.其余一切你全不用管,我自有办法把事情弄得面面俱到,叫你们感到满意.”这兄弟俩虽然并不抱着多大希望,但仍然赶到了修道院里去,说是家里有一个伦巴第人快断气了,要请一个圣洁而有学问的神父来行终敷礼.修道院便派了一个十分圣洁、极有学问、精通《圣经》、为全城所敬重的神父跟他们同去.”在第一个故事中,人们无论怎样都会想到第一时间寻找当地的牧师等神职人员,而从他们的口气中,神职人员往往是”高贵”而”圣洁的”,这样的侧面反映出宗教在当时的意大利是占有绝对地位的.②正是这样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小说中卜迦丘矛头的指向,教会与封建王室,一起成为了黑死病之后,意大利人民所要的躲避的第二种疾病.然而,这样的现实已经在早在十三世纪开始的意大利慢慢的发生着改变,卜迦丘之所以能”看清”宗教与封建这层外壳,与当时意大利另一股兴起中的新兴力量是密不可分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的全方位冲击.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的不断扩大与融合,而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则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物质,思想的交换,在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的不断重叠融合中,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断的碰撞,融合,这样无疑给强调禁欲与保守的封建、宗教思想有了某种突破的可能—人们纷纷融入到市场交换中,欢喜与市场与交换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利益,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人们对于物质的世界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在人们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探求时,封建势力宗教势力的保守与压制显然与商品经济开放的石头背道而驰.正因如此,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断冲击下,封建势力宗教势力对其发展的限制也越来越明显,同样,对于”统治危机”而言,对这种新兴力量的打压也层出不穷—这种打压在作者看来,往往也就变成了某种压迫,讽刺的是,事实的确如此.就这样,十四世纪的意大利社会中宗教势力以及封建势力任然占据社会大部分人生活主导的时候,它却在不断的衰弱,意大利社会中人们生活与意识的慢慢改变便成为了卜迦丘《十日谈》创作的最好土壤.

总之,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出于一个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宗教对社会的制约以及控制正在慢慢减弱,越来越多被教会禁止的行为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宗教力量的削弱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事实上,宗教活动仍然占据了意大利社会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由此可以看到,宗教在十四世纪的意大利仍然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商品经济不断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人们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后开始寻找信仰因这样的冲击逐渐消失的替代品,而引领这股思潮的,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运动—文艺

复兴运动铺了最好的温床.

·人文主义与《十日谈》

文艺复兴最早发端于14 世纪的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 世纪达到鼎盛.意大利濒临地中海,在新航线开辟和”新航路”发现之前,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14 至15 世纪,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和米兰等城市中, 开始出现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工场和发达的商业、银行业.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有些城市已经形成城市国家.威尼斯、佛罗伦萨等还组织了”共和国”,政权掌握在大银行家、大商人、工场主手中,确立了资产阶级上层寡头统治.这些城市政权比较重视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积极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新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封建革命, 文艺复兴的发展壮大不仅仅需要深厚的文化背景, 还需要更多的契机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渴望以及对”神性”的反叛决心③.《十日谈》的创作,正是出于文艺复兴这样一个意大利社会过渡时期,一个思潮翻涌的时期,一个代表着资产阶级力量兴起的伟大时期,而《十日谈》,更是因为它仿佛引领着这样一股伟大的思潮,带领着资产阶级以及人民共同冲击着意大利封建势力以及宗教势力,而仿佛开启了这样的一个时期,可以这样说,《十日谈》便是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与缩影,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思潮,又给了卜迦丘无限的创作动力.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十三世纪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给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带来了一股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所刮起的,以人文情怀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才是真正开启这个时代的钥匙.从这个方面来看,《十日谈》的创作于文艺复兴因有着相当的必然性而使作品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追求无拘无束的爱情

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卜迦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 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 “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 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可贵的.因此,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作者在一则故事中描写青年西蒙”头脑呆笨”, “像个白痴似的”,但在爱情的感召下,竟脱胎换骨成了像模像样的人,”聪颖”,”才艺出众”.这则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许多曲折感人的例子表明,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具有荡涤人的心灵的伟大力量,爱情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卜迦丘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提倡男女平等,这在《十日谈》中得到充分体现.如 “序”中所说:”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

们,比献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又说: “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满怀同情④.此外在第六天第七则故事里,作者借聪明机智的菲莉帕夫人之口,宣扬”法律对男女应当一视同仁的”.在男人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卜迦丘就有这样民主和进步的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十日谈》中有许多描写男女情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人们, 男女之间互相爱慕, 互相追求, 是人的一种天性.顺应这种天性才是合理的; 违反这种天性, 便是不合理的.例如在第四天的 绿鹅!的故事: 佛罗伦萨城里有一个叫巴杜奇的男子, 太太死后带着两岁的儿子到山上修行, 侍奉天主,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儿子长到十八岁, 方被父亲第一次带到佛罗伦城.儿子第一次见世面, 最感兴趣的不是别的, 正是城里的姑娘.儿子问父亲, 那是什么? 父亲骗儿子: 那是绿鹅.小伙子生平还没有看过女人, 眼前许多新鲜事物, 像皇宫啊,公牛啊, 金钱啊, 他全都不感兴趣, 这会儿却冷不防对他的父亲说: 亲爱的爸爸, 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老头子后悔莫及, 恍然大悟: 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的多!男女间之情爱乃人生之大欲, 乃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规律, 它是不应该抗拒, 也是无法抗拒的啊! 在这里作者给予爱情以新的评价, 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道德, 新的人伦, 纯洁的爱情是至情至性的流露, 无可非议, 正大光明, 应该受到祝福.而像爱情这样闪烁着人性闪光的源欲,是不可能被任何人为的压制给限制的,也就是说,在卜迦丘的眼中,刻意压制人性的宗教与封建势力明显是值得去批判的. 对虚伪教会的无情批判

第一天第四个故事中,原本把姑娘带回神圣修道院偷情的小修士在意识到自己被院长发现之后,情急之下居然想出了要拖院长下水从而使自己脱身的荒唐办法,好不吝啬的讽刺了天主教虚伪善良面具下的无耻与肮脏,而更另人啼笑皆非的是,当院长发现这一切后,”那姑娘看见走进来的是个大师父,慌作一团,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只道她要受到无情的责骂了,我们那位院长把眼光在她身上打量一通,只见她长得娇娇滴滴,虽则他自己是上了年纪了,可是忽然间觉得浑身热辣辣的,好不难熬,竟跟他徒弟方才所经历过的情景一个模样.他喃喃自语道:’天哪,我为什么不能趁机乐一下子呢?我每天操心劳神也够受了.你看这个姑娘长得多讨人欢喜啊,况且又没有哪个知道她在这里.要是我能够说动她的心,那照我看,我何乐而不为呢?有谁会知道这回事呢?没有哪个会知道的呀!一桩罪恶只要能瞒住人的耳目,也就减轻了一半罪名.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我想,是聪明人就该懂得怎样享受送上门来的机会,才不至辜负了天主的美意.’这样一想,那院长就完全改变了方才进来时的本意,走上前去,和颜悦色地安慰那个姑娘,劝她不要哭泣,劝了半天,终于把求欢的话吐露了出来.”这样赤裸裸的描写,原来连本

该惩处小修士的院长也沆瀣一气,表面了教会的伪善与腐败,真是天大的讽刺.⑤相似的,第四天第二个故事中,一个传教士为了强奸一个女人而通过种种谎言把自己描述成天使长加百列从而达成目的的故事,谎言是这样的:”我们这位虚荣成性的奶奶回说道,她给加百列天使爱上了,真是叫她不胜荣幸,因为她也很爱这位天使,每逢看到他的画像,没有一次不是在他面前点上一支四文钱的蜡烛的.又说任凭他什么时候降临,都很受欢迎,她总是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不过有一点,请他将来不要抛弃了她、另去爱上了圣母马利亚,据说他对圣母很有情意呢——不是吗,她不论在什么地方看到他的画像,他总是跪在圣母的跟前.说到他要借用凡人的形体,随便哪个的形体都可以,只要不让她受惊就是了.亚尔贝托神父道:’夫人,你说话真有道理,我一定跟着你所说的话去跟他把事办妥了.不过我要请你赏个脸——好在这也并不难为你什么——就是,你允许他附在我的肉体上来见你.为什么要说这是‘赏脸’呢?因为你要知道,他要钻进我的躯壳,先得把我的灵魂抽出来送到天堂里去不可.他跟你在一起逗留多久,我的灵魂也在天堂里逗留多久.”可以这样说,卜迦丘在这个故事中从本质上揭示了宗教是怎样骗取人民而获得利益的:利用人们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而使自己披上华丽的,神职人员的的外衣,而使得人们因为相信自己的信仰而相信神职人员夸张的,毫无修饰的谎言,这样的谎言往往最简单,却也最无耻.

总结

卜迦丘自己曾这样说过,”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尤其是那些曾经渴求同情、并且体味到同情的可贵的人。如果有谁承受过他人的同情,得到了安慰,因而体味到这个人儿;说起来,她是那么高贵。以我的寒微,怕真有些配不上她。明达的绅士们听到我这段恋爱,倒是很看重我、夸奖我,可不知道我为这段恋爱忍受了多少折磨啊。并非因为我的情人心肠太硬,使我难过,而是因为我痴心妄想,在胸中燃烧着一股难于抑制的欲火。这分明是一件不可能得到美满的事,因此,我时常只落得徒然苦恼而已。”也许,催生《十日谈》的,是作者心中”无法释放的烈火”,也许是诗人所说的,对俗世的怜悯—总之,卜迦丘笔下的《十日谈》吹着一股浓浓的人文气息,,吹开之后意大利一个人性的时代.

【参考文献】

一. “由《十日谈》看意大利文艺复兴” 商玉萍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宗教生活》, 王挺之

三. 《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王家丰

四.“《十日谈》的爱情观” , 朴雪峰

四. “喷薄与冷却,从《十日谈》探析薄伽丘人文主义诉求” 李小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