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与闲的作文素材
篇一:忙与闲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关于审题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
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佳作欣赏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
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 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好的落点。推理链条有点断裂。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徐飞)
忙中自有闲暇在
李渔曾亲笔题写过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忙到极致时,莫心烦意乱,静下心来,体味忙碌中存在的些许闲暇。正如海斯利特所说:“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繁忙之中,亦可观漫天云卷云舒,亦可细数庭前花开花落。五柳先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忙碌劳作之余,亦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杜子美忧劳为国亦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闲暇;王维位至右丞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逸。
古人的淡然与超脱成了忙的焦头烂额之人心中的神,也有一些现代人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为我们诠释:忙中自有闲暇在。
若今生逆旅天涯,四海为家,愿来世袖手天下,一幕繁华。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繁忙之中谈笑如风,步步莲华。十五年间,寻访两千多处古建筑,为保护古建筑忙碌奔波。如此庞大的工程也从未见她厌倦,她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在忙碌中寻得灵魂上的自由,
精神上的超脱,于生活的闲暇中,为世间演绎了一个永恒的四月天。
“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文学家莫言在忙碌之中悟到了简单,为闲暇留了一席之地;“愿上苍给我足够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为民请命之余寻得淡然,让闲暇贯穿于忙碌之中;卞之琳忙碌之中“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忙中自有闲暇,寻得闲暇,便可于百忙之中获一缕清风。
康德曾说:“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的,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聪慧的古人现代人用他们的从容走过了忙碌,走出了尘世的羁绊。
可眼下很多中国人都在忙,为名,为利,忙的天旋地转,天昏地暗,何必如此汲汲?失去闲暇的忙碌,是否太过枯燥?
愈是忙碌,就愈会有闲暇,繁忙之中,且许我一闲暇角落,煮一盏自己的浮世清欢。
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富兰克林曾说过:“闲暇是为了做出某种有益的事而有的时间。”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就利用其做一些有益的事,不仅使心灵获得休息,更能获得充实??
很喜欢赵朴初老人的一句话:“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丈偈,不如吃茶去。”多么闲暇,但闲暇中不乏有忙碌。七碗生风,一杯忘世,这是闲,老人花开见佛,果满成功,一生为佛学事业奔波,是忙,是禅,亦是超然。
很喜欢莫言,喜欢他的“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这种闲暇无人能及,但他却又在闲暇中汲取养分,体味风土人情,寻找创造灵感,为自己的作品增色。莫言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不仅使他收获了诺奖,更让他的心灵得到了休息,获得了充实。
很喜欢浙江卫视当家花旦亚妮的清闲,当别人都忙着追名逐利时,她却甘愿放下,收获了空闲,但她亦是忙碌,她陪着一群盲人歌者流浪,去记录中国的民歌。亚妮放下了城市的繁忙收获空闲,却越是空闲越是忙碌,她投身于民间,为了民歌而忙碌。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亚妮不仅使心灵得到了放松,更使心灵得到了充实。
很喜欢坚持又不乏倔强的朱迪·乔治,她只是美国一位家庭主妇,但有一双巧手总是把每一个房间都装饰的独具特色。她积累了经验,并最终成为了家居女王。朱迪·乔治在空闲
中仍然忙碌着,忙碌着装饰屋子,忙碌着充实自己。朱迪·乔治最终在空闲中收获了成功,由家庭主妇蜕变为家居女王。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不是在空闲中产生?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所以越是空闲越能产生智慧。
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无成,无聊偷懒。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才能使心灵获得休息,使心灵获得充实。
于忙碌处觅闲暇
人们一味地匆忙赶路,抱怨着生命失去了闲暇,殊不知,忙碌与闲暇往往相伴而生。 诚如海斯利特所言: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由此,就需要我们于忙碌处觅得闲暇。 于是便有了莫言
“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的忙中小憩;便有了李叔同“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的“缓”“和”之道;便有了赵朴初“空持百丈偈,不如吃茶去”的忙中归真。
是啊,也许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匆匆行事中忙的焦头烂额,那么我们为何不放慢自己的步伐,也学着于忙碌中“偷”得闲暇。
闲暇是苏格拉底心中最美好的财富,是萧伯纳心中为所欲为的自由,是富兰克林眼中可以做出更有益的事的宝贵时间,是西塞罗眼中可以让心灵充足而又得到休息的时间。
这些大家并没有因“偷闲”而湮没无闻,可见,闲暇在我们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不自觉的加紧了前进的脚步,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群体,生活的节奏以其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加快。我们把自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罐头,没有个性,毫无情感,只是机械的,快速的向前移动。
人们就是因为整日忙碌而忽略了花开花落的美好。其实,我们所需要的,是在忙碌中觅得闲暇,更好的播种收割自己,生命没有必要那么分秒必争。觉得忙时,就应挤出闲暇,把自己整理清楚,然后再出发。
否则,我们走到生命尽头,回望这一路的记忆,会发现这多么的苍白无力。
所以我告诉你,当所有人都在都在成功大道上忙忙碌碌时,其结果有可能是崩溃,假如有可能,你又何不于忙碌中觅得闲暇,做些看似无用之事,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正如一个品尝过沧桑的人,有时只想静看云卷云舒。
安静的午后,展开的书卷中有淡淡光影,就在这时觅得闲暇吧,沉住气,忠于内心,生命才饱满。
在忙碌中寻求闲暇
山一程,水一程,行一程,远一程,望着人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渐行渐快的步伐,一丝情愫从心底升起:为何不在忙碌中寻求一份闲暇?
苏格拉底说:“我认为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美好的财富。”的确如此,当所有人在成功大道上狂奔时,其结果也可能是崩溃,假如有可能,在忙碌中寻求闲暇,也必将成为一种乐事吧!
写作的道路可能是忙碌的,但爱丽丝·门罗却能在这忙碌的写作中寻得一份闲暇,和“快乐影子”一起跳舞,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莫言也能“经得起流年”的冲刷,当时光碾过青春,他信马由缰,提笔伏案,“用快乐注解悲伤”,把每一个句子后加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有人说:“我越是忙碌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忙碌没有错,但我们更应该从忙碌中获得一点闲暇的快乐。像陈道明一样,在忙碌的拍戏生活中,仍找出时间品茗读书,修身养性,获得闲暇的快乐;像赵朴初老人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仍能返璞归真,气定神闲的饮一杯淡茶,去忧忘世,享受闲暇的美好;像梭罗一样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能够将梦想寄托在瓦尔登湖的18元的小木屋里,于创作的劳碌中亲近自然的美好。
这世界越来越忙碌,有些人笑的前仰后合,有些人哭的泪雨滂沱;有些人发的金玉满堂,有些人栽的焦头烂额。不管结果怎样,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不应该与灵魂脱离,如果身体的劳碌把灵魂的影子甩的太远,那么,请慢慢走,在忙碌中寻得一份闲暇,停下来做些看似无用之事,等一等我们疲倦的灵魂。
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心若走急了,神弛,意乱,景衰。无论走多远,也没有什么韵致可言。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但我们至少可以“忙里偷闲”,获得
快乐。
风一更,雪一更,诗一更,酒一更,我愿意放慢步子,在忙碌中获得一丝闲暇,背手含笑,静待流年,享岁月之安好。
精彩段落:
带着一颗闲暇的心行走,忙碌的日子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和慈悲。
邱吉尔即使在战时最紧张的周末,还是坚持游泳;在选举的白热化时期,他还是坚持去钓鱼。 泰戈尔说: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隶属于眼睛。
忙碌如同植物的根系,越是忙碌,根系就越发达;闲暇就如同植物的花朵,越是闲暇,花朵越是鲜艳。
忙碌与闲暇是创造有机土壤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要在忙碌中体味闲暇,在闲暇中为忙碌蓄力。 闲暇,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在生活中沉淀灵感,在经验中积累学识。栖身闲暇,感受到宁静致远,忙碌中蕴藏闲暇,闲暇中寻找忙碌,正如西塞罗所言: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如今,在这个快时代中,却有着关于慢的呼唤。“慢跑”“慢节奏”在人的意识中成形,栖身闲暇,品读慢的味道。
他以163首诗歌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用80多年的时间,仅仅写了163首诗歌。他的生活如此之闲,他写诗如此之慢。他写长诗《画廊》,竟然花了10年时间,他是特朗斯特罗姆,他的名言是: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
德国科学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蜜蜂并不如人们想的那么勤劳。蜜蜂非但不勤劳,
篇二: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
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
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新闻晨报》11月17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反观国内,在
“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堂吉伟德)
3、争傍《琅琊榜》别拿游客遮羞
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其管理机构负责人昨日对新京报记者回应改名缘由时称: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特地做的炒作。
一部“架空历史”,或者说,完全是由脑里构思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因为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播并受到观众追捧,一些地方就开始对剧中的脍炙人口的人名地名建筑名进行争夺,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还煞有介事的进行所谓“考证”,为这种争夺推波助澜。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艺术作品完全是构思想象的创作,无论作品中的任何人物,故事情节或发生事件的地点等等,都
是经过构思加工而成,都不可能与现实的真正原型划等号,艺术的真实与现实情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包括作者自己都没有理清和交代明白的“琅琊山”,一些人硬是引据论点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安徽滁州居然还以“游客要求”为名,捷足先登将原来的“会峰阁”牌子拿下,换上“琅琊阁”的招牌,实际上这既是一种无知,又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
不可否认,艺术作品尤其是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他不仅早已突破了地域界限,成为世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娱乐方式,一部受到观众喜爱和追捧的电影电视剧,确实会让很多人对剧中人物、地名以及场景等“原型”充满好奇,将剧中的某些经典场景或构思出带有艺术色彩的地名,招牌等在现实中予以“再现”,确实能为旅游景区增色不少,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景区效益的提升。但是,艺术作品终归是艺术作品,如果对作者构思的“琅琊山”,硬要引据论点还加以争夺甚至进行炒作,不但会对社会产生误导作用,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安徽滁州的“会峰阁”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换个“琅琊阁”的招牌挂上,虽然迎合了一些“游客”的口味,却抹去了“会峰阁”的厚重文化,而“琅琊阁”除了让人们联想这部热播剧以外,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当《琅琊榜》快速退出人们的记忆,进而又被新的热播剧所“覆盖”,“琅琊阁”的招牌还有价值几何?
无论是应“游客需求”,还是为发展旅游经济引据论点对影视剧中“琅琊山”的争夺,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需求,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旅游和旅游景区定位的实质,休闲放松只是旅游目的的一部分,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观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不同习俗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才更会受到游客长期可持续的青睐。实际上,因为影视剧中某些人物原型故居和场景所产生的争夺战早已不是第一次,无论是流芳百世的传奇英雄、帝王将相,还是臭名千年的井市小丑、淫官恶霸,只要“著名”,都有地方趋之若鹜、争夺不休,其实都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驱动,试图用这种“傍名”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立竿见影”发展。这种缺乏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态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也已经到了非遏制不可的地步了。对影视剧等受追捧艺术作品中的某些所谓“原型”,不是不可以在景区再现,但“再现”艺术作品并不是真
正的历史,也不能与历史牵强附会,该什么就是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考证“迪尼士乐园”的“老家”在哪,但却从没有人否认“迪尼斯乐园”的成功,在我们这个社会诚信已经严重下滑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再让旅游景区景点去“糟蹋”历史,同样更不能用误导历史文化的代价,来博取急功近利的旅游经济发展。(朱永华)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当今天,何荣锋与戴杏芬又将其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并让每个围观者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暴力慈善、炫耀公益来说,低调而质朴的“一饭之惠”才更触及人内心最柔弱之处。锦上添花固然值得称道,雪中送炭才更值提倡;轰轰隆隆的壮举固然光彩夺目,然而
润物无声的点滴彰显才更为难得。那么,什么是善?善就是植于内心的一种理念,一种见危济困的行为自觉,一种不求回报的救助与舍予。当初给予别人一饭之惠的戴杏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回报,她只是认为别人遇到了困难,陷入了绝境,那么自己就应当施以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上一把。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遇到这种状况。当自己陷入绝境之时,至少也能有一点希望,获得一些期待,而不是希望之手的绝望。
所以,善是一种生存的理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尤其需要像保护眼睛那样去珍惜和呵护。心存善意者必然获得善报,以做人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的何荣锋,能从乞丐实现到老板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其拥有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施恩于人的“姐姐”戴杏芬,能得到百万支票的回报,又何尝不是对善者的最高褒奖与礼赞?
在如今天这个道德相对滑坡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二是现代人如何行善。东方人说,因为我遵循内心的道德;西方人说,因为我相信外在的上帝。无论是内心的道德,还是外在的上帝,行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底线,一种精神,若离开了善意与善举,那么人将不人,整个社会也将陷入无序之状。而作为一种亘古未变的价值,行善的标准从来就没有改变,对善的认同原则也从未调整,比如必须依法依规,量力而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必须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私念与私欲,不把行善作为炒作的工具,不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始终秉承“知恩图报”的底线,用自己的行动去固守,去实现,去助推,那么才会形成善的反馈与接力,并让其在传递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堂吉伟德)
5、典型案例是引导法治文明一面镜子
最高人民法院11月19日召开家庭婚姻纠纷典型案例新闻通气会,北京、山东、河南分别通报10起典型案例,主要围绕婚姻纠纷、赡养纠纷和抚养纠纷三个方面的案例,体现法院系统通过公正裁判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切实维护家庭关系的和睦与稳
定。(11月19日中国文明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和谐。我们每个人都祁盼自己的人生能够色彩斑斓,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然而,任何家庭的锅碗瓢盆协作曲、鸡毛蒜皮的小插曲,都会有跑腔走调的时候,生活的磕磕碰碰是绝对的,因此闹出离婚等家庭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面对婚姻家庭中的矛盾该如何做?有人说,依靠法律。不错,法律是婚姻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有了它才有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有人说,要依靠道德。道德是婚姻家庭关系和谐的基础,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但割裂法律与道德来处理婚姻家庭案件,效果如何呢?数据显示, 2013年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法院审结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近400万件,且逐渐呈现出案件增幅快、适用法律难、审理难度大的特点。这其中,一些问题由于《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的不具体,不明确,导致实践操作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也不一致,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同样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笔者以为,在规范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中,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只有在约之以法的同时束之以德,才会使千千万万个婚姻家庭更加和谐美好,社会更加文明进步。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证,法律不是万能的。如果把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纳入法律规范,就会降低道德的权威性,法律执行起来也失去了基础;得不到法律支持的道德,其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应该说,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家庭婚姻纠纷典型案例新闻通气会,通过将北京、山东、河南审办的10起典型案例公之于众,引导全社会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引导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统一裁判尺度、保障民生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正审判,可以在全社会弘扬孝
老爱亲传统美德,切实维护家庭关系的和睦与稳定,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引导社会文明进步历程。
希望各级人民法院吸引借鉴山东高法设立专业化家事审判合议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做法和河南高法创新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审判方式,引入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并行机制的典型做法,努力实现家事纠纷案件的“案结事了人和”,以维护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稳定与和好,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张培国)
篇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文素材
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文素材
一、理论论据
1、“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毛泽东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一毛泽东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
4、不入虎,焉得虎子。——俗语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一魏征
7、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一一毛泽东
8、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一一毛泽东
9、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一毛泽东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一陆游
二、事实论据
正例
1、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是个美男子。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说他比
城北徐公美,可是邹忌并不盲目自信。看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而且照镜子,仔细"调查研究"一番,觉得比徐公差了一大截。他悟出了妻、妾和客人说他美的原因,并用此设喻来委婉地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在朝廷上"战胜"了燕、赵、韩、魏等国。
2、况钟是明朝江西靖安县人,曾任苏州府尹。昆剧《十五贯》就是写况钟判案的故事。剧中况钟任监斩宫,但是他一听到犯人呼冤,拿起的笔就放了下来。仔细看案卷,似乎错了,又举起了笔,犯人又呼冤,并自述经过,况钟叉放下了笔但想到自己是监斩官,本来他只需朱笔一挥,
就算完成任务。又无权过问判决,于是第三次拿起了笔。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想到;人命关天,举起的笔又落下来,他终于立下决心,自担干系,延缓处斩,亲自勘察,破了案情,平反了冤狱。况钟的朱笔三起三落,是《十五贯》中给观众印象极深的情节,也是他作为著名清官,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办案的一桩佳话。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了回答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怀疑和指责,毛泽东亲自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他脚穿草鞋,手拿雨伞,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篇章。
4、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铁路总工程师。清朝末年,清政府想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二百多公里的京张铁路。计划刚提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筑路权,由于各不相让,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使用本国工程师,他们就不插手此事,于是清政府任命詹
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带着助手和工人,冒风沙,踏冰雪,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进行线路勘测。他亲自教会工人使用炸药开山,并革新施工方案,打通了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设计了一种人字形轨道,解决了坡度特别大的难题。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詹天佑以他的艰苦奋斗,事必躬亲的务实精神,为中国人争了光。
5、宋应星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博览群书,除四书五经、八股文外,历史、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医学、兵法等等,无所不览。他说:读书不单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更重要
6、柯岩的优秀报告文学《船长》的第一节《汉堡港的变奏》,叙述了英雄船长贝汉廷率领的我远洋货轮汉川号,在德国汉堡港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的经过,贝汉廷船长和全体船员认真调查研究,将货物一件件地测量,精心核算排列,经过27个不眠之夜,拿出了配载图,令德国航
海专家刮目相看??
7、宋代的沈括,为了测定极星的位置,连续三个月里,每晚上半夜、午夜、下半夜各观察一次,画出200多张图,并进行细致测量和数学推演,"凡十余年,方初见真数",得出每日微差时间的大小,并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8、《小马过河》里说: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过。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伙。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9、大禹治水,左手拿"准绳",右手握"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之所生也。""此数"即"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量。""几何学"一词的希腊文含意就是"测量土地技术",许多几何定理是埃及人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10、达尔文五年环球旅行,在各地进行了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实地考察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进化论思想,后来又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进行了选育良种的科学实验,于1859年完成了《物种起源》,深刻地阐明了现代生物是长期的历史进化的结果。
11、吴吉昌通过反复实践解决了棉花落桃问题,姚士昌通过几年实践摸索出落花生增产的经验,李光庆在水稻生产中解决了减少空壳率的问题,袁隆平辛苦多年培育出杂交水稻系列制种。他们的经验和理论普遍推广,为解决人类的穿衣吃饭作出了杰出贡献。
反例
1、《史记》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纸上谈兵,滔
滔不绝。赵括颇为得意,以为世上人莫可挡。而赵奢却不以为喜,他说,一旦让赵括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死后,赵括率兵与秦国交战,结果为秦将白起的奇兵佯攻所诈,粮道被绝,军队被围,不但自己被秦军射死,还断送了四十万兵士的性命。蔺相如曾经批评赵王用赵括带兵如"胶柱鼓瑟",批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廉颇商相如列传》
2、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主观认定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面部的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听他讲话的声调,也
像是偷了斧头的人。总之,邻居的儿了动作态度,没有一处不像偷了斧头的样子。后来,这个人在山沟里掘地,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再看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没有一处像偷斧的样子了。(《列子·说符篇》) 3湖南双峰县荷叶乡某村民屋前的水塘淤塞,造成流水不畅。该村支书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责任推在这个村民身上并加以处罚,致使这个村民怨气冲天又无处申诉,最后服毒自杀。事发后,上级纪委两位负责同志问这个村支书:"为什么不做调查就乱下结论?"回答是:"没想过"。"为什么只是罚款,牵耕牛,不做思想工作?"回答仍是:"没想过。"
4、有位女青年,一次被电视剧《我的太阳》摄制组选中做了一回舞蹈演员。于是,她便通过关系调到歌舞团工作,一心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她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她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在专业上成绩平平,一直未能充当过主角。歌舞团决定调她到文化馆工作,用团长的话是"专业退休"。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怏怏地离开舞台。她选中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却没有选中她。
5古时候一个国王出巡,听到哭声,命令随臣去查问。回报说,那边山上一妇人在哭,她丈夫吃饭不幸噎死了。国王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吃饭了。
6、有则《守株待兔》的寓言说:"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里有棵断树桩,一次有一只飞奔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于是这个农民就丢下农事,整天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