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微博信息发布中的舆论引导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增加,微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发布与获取便利的同时,其中的虚假信息、模糊认识乃至非理性情绪如何规范与治理,也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思路中,通过记者微博来有效地引导相关舆论,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式。 微博的传播特性对公众认识事物的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的传播特性明显不同,这也影响了其受众对事物的认识。
其一,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使微博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肢解或误读。微博在有限的字符中传递的信息未必能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全貌。特别是面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如果发布者的概括能力不够,很可能遗漏某些关键要素,影响到信息的完整性。从受众的角度来说,面对同一条微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即使微博发布的主要信息是完整的,但由于缺乏细节进一步印证,也可能导致受众误读。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提到的一个情况可作为例证:2012年4月,人民日报社一位编辑在分析一篇国际评论的网络反响时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新浪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后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没有纳入关键语句,网友的反应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半数跟帖是发泄不满的。①
其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微博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微博使更
多的人有了自主发布信息的平台,但缺乏像传统媒体那样对内容层层把关的环节,这就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质量。虽然微博用户发布信息的热情很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信息的采集与发布需要一定的专门技巧,大多数未经过此类培训的人很难完整地传递信息。更何况,有一些用户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有意散布某些信息的。 其三,传播路径的特殊性使微博发布的信息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微博用户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信任的用户予以关注,并且由于这种特殊关系而更容易接受这些用户发布的信息,形成对这些信息的“忠诚度”,即便某些信息不见得正确,也会深信不疑。此外,粉丝的层层转发又促成了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使其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 记者微博信息发布的特殊性
记者工作的特性,决定了记者微博特别是“加v”认证的记者微博,在受众中有特殊的影响力。这种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记者有发布信息的冲动。身为专业的信息传播者,记者总是希望利用一切平台发布自己得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在重大新闻现场发现而未能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出来的信息。由于版面或播出时长的限制,在传统媒体上记者不可能把自己在新闻现场发现的所有信息都发布出来,只能择其重要者,其余的信息往往被湮没。微博的出现,使记者可以把这些次要信息发布出来,而这些信息对于受众来说可能更具吸引力。
其二,记者有发布信息的能力。训练有素的记者,具备信息发布的专业技能,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来,这是仅仅有信息发布冲动而缺少专业训练的其他微博用户难以企及的。这也是记者微博中虚假信息、片面信息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 其三,供职媒体的公信力赋予记者微博更强的可信性。总体来看,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是相对较好的,而供职于这些媒体的记者特别是知名媒体的名记者所发布的微博,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好感与信任。这种信任不仅表现为其微博被受众接受,更表现为微博信息被受众大量转发。
记者在发布微博信息时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对于记者特别是在传统媒体中有大量受众、在微博中有众多忠实粉丝的名记者来说,既可以通过自己的报道引领“大众”——所有接触过这一报道的人,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影响“小众”——微博中的粉丝。由于后者是受众的自主选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比前者的影响力还要突出、持久。调查显示,我国前100位微博意见领袖中有三分之一是媒体人(33人),②这足以说明记者微博的影响力。在不断培养忠实粉丝、壮大自身影响的同时,记者微博应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其一,发布信息要有全面意识。与其他微博用户相比,记者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其接触的信息面广、信息量大,可以从各方汇集来的诸多信息中进行分析鉴别,以确定一条信息是否值得在微博上发布、发布到何种程度、以何种形式发布。如果发现一条信息就即
时通过微博发布出去,有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由于缺少参照而对事实作出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引发错误的舆论。对于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一条微博可能语焉不详,这就要求记者对事实进行精准的概括,并尽量链接有详细信息的网页,使受众能够尽可能完整地了解事实,避免误读。
其二,转发微博要有求证意识。记者在转发其他用户的微博时要注意,只有那些被证明确实真实可信的信息才能转发,否则经记者微博转发的或虚假、或残缺的信息会借助转发而使更多的受众信以为真,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转发。在良莠不齐的海量微博信息面前,记者一定要有求证意识。不论它是自己的同行还是其他用户发布的,都不能简单地一转了之,而应认真核实后再予以转发。 其三,评论要有责任意识。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是微博信息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舆论的有效方式。记者微博在发布此类信息时要特别强调对事件、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即对话题进行理性、辩证、独立的评判,不能随意而为导致评论的片面性,也不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能一味迎合微博中的某些不正常情绪以博取更大的粉丝量。只有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敢于亮出与众不同却又言之有理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
其四,要有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能力。面对同一个事件,微博用户往往有不同的关注点,发布的信息自然会有差异,加上专业信息采集能力的不足和微博碎片化传播的特性,常常导致不同的微博
用户各说各话,如同“盲人摸象”。很多时候,只有把微博上关于同一事件的主要信息汇集、整合在一起,才能接近事件真相,据此形成正确的舆论,这也是微博自我净化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进行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如果专业的信息采集发布者——记者能够做好这项工作,无疑有助于正确舆论的形成。
诚然,微博是一个用户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不能强求所有的记者都在微博信息发布中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职能,但是对于主流媒体的记者来说,同时运用所在媒体和微博两个传播平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应是主动的选择。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网络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d2010058】 注释:
①张研农:《人民日报仍然是我国主流舆论的首席代表》,人民网,2012年4月27日
②该调查结果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发布的《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参见姜泓冰:《〈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首发》,凤凰网,2012年3月9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