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程
目录
1、毫针„„„„„„„„„„„„„„„„„„„„„„„„„„„„„„„„„„„„„3 2、三棱针法 „„„„„„„„„„„„„„„„„„„„„„„„„„„„„„„„„„5 3、皮肤针(梅花针)„„„„„„„„„„„„„„„„„„„„„„„„„„„„„7 4、艾炷灸技术„„„„„„„„„„„„„„„„„„„„„„„„„„„„„„„„„9 5、悬灸技术 „„„„„„„„„„„„„„„„„„„„„„„„„„„„„„„„„11 6、温针灸技术„„„„„„„„„„„„„„„„„„„„„„„„„„„„„„„„„12 7、头针技术 „„„„„„„„„„„„„„„„„„„„„„„„„„„„„„„„„13 8、腕踝针技术„„„„„„„„„„„„„„„„„„„„„„„„„„„„„„„„„15 9、拔罐„„„„„„„„„„„„„„„„„„„„„„„„„„„„„„„„„„„„„17 10、电针技术„„„„„„„„„„„„„„„„„„„„„„„„„„„„„„„„„„19 11、穴位贴敷„„„„„„„„„„„„„„„„„„„„„„„„„„„„„„„„„„21 12、穴位注射„„„„„„„„„„„„„„„„„„„„„„„„„„„„„„„„„„22 13、平衡针技术 „„„„„„„„„„„„„„„„„„„„„„„„„„„„„„„24 14、小针刀治疗技术„„„„„„„„„„„„„„„„„„„„„„„„„„„„„„25 15、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27 16、刮痧„„„„„„„„„„„„„„„„„„„„„„„„„„„„„„„„„„„„29 17、中药熏洗„„„„„„„„„„„„„„„„„„„„„„„„„„„„„„„„„„30 18、颈椎牵引„„„„„„„„„„„„„„„„„„„„„„„„„„„„„„„„„„31 19、腰椎牵引„„„„„„„„„„„„„„„„„„„„„„„„„„„„„„„„„„33 20、推拿„„„„„„„„„„„„„„„„„„„„„„„„„„„„„„„„„„„„35
2
21、中药涂擦法„„„„„„„„„„„„„„„„„„„„„„„„„„„„„„„„40 22、中药封包疗法„„„„„„„„„„„„„„„„„„„„„„„„„„„„„„„41 23、督灸„„„„„„„„„„„„„„„„„„„„„„„„„„„„„„„„„„„„42 24、脐疗„„„„„„„„„„„„„„„„„„„„„„„„„„„„„„„„„„„„45 25、火针„„„„„„„„„„„„„„„„„„„„„„„„„„„„„„„„„„„„48
3
毫针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 ,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 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4
(2) 妇女怀孕 3 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 3 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5
三棱针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 ,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 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学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 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刺络法 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6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3.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2)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
(3)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4)对体弱、贫血、低血压者及怀孕和产后妇女等,均要慎重使用。凡是凝血机制不好的患者和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法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以防晕针。 (6)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7
皮肤针(梅花针)
【用物准备】
治疗盘、皮肤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 70-90次。
(4)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
4.1 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
4.2 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
4.3 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
(5)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 (6) 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 (7)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8
(2)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3)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
(4) 循经叩刺时,每隔 1 cm左右叩刺 1次,一般可叩刺 8-16次。 (5) 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9
艾炷灸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 2/5 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 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 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
切成约 0.6 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 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0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11
悬灸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规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2
温针灸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绒或艾卷、火柴、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无菌毫针、弯盘等。 【操作方法】
1.辨证、辨病取穴: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 2.常规穴位皮肤消毒,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固定针体,留针。
3.在针柄上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4.还可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
【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13
头针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14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15
腕踝针技术
【操作方法】
(1)取穴
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
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
(2)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1)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2)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3)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4)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5)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
16
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6)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1) 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2) 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3) 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7)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2)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
17
拔罐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 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 10 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 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18
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19
电针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 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 50~100 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 2-5 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 5~20 分钟。 (10)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20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 40 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1 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21
穴位贴敷
【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棉棒、所需药品、穴位贴敷、皮肤消毒剂(酒精过敏者选用生理盐水棉球)。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皮肤可有轻微刺痛感,取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2.消毒剂消毒皮肤表面,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3.敷时若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4.清洁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 孕妇、幼儿慎用。 3. 颜面部慎用。 4. 糖尿病患者慎用。
5.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6.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7.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8.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9.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0.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2
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1.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3.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
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4.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学,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
5.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5min-10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 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23
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6.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7.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9.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
10.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 11.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12.穴位注射前应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24
平衡针技术
【操作程序】
(1)用物准备
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2)针具选择
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3)体位
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4)针刺手法
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4.1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适用于局限性、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疗。
4.2斜刺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较直刺广泛,灵活度大,刺激穴位较多,有利于埋针固定针体,加强刺激量。 【禁忌症】
(1)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2)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3)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4)婴儿颅骨囟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1)当针刺伤血管时,病人会有烧灼痛样感觉。起针时,要用干棉球轻压揉按针眼。
(2)极个别患者畏针,或体质虚弱,如针刺手法过强,也有晕针现象。对于晕针患者,一般予卧位,休息一下即会好转。
25
小针刀治疗技术
【适应症】
1、头颈部:颈椎病、颈椎术后综合症等。
2、腰背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性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臀上皮神经损伤、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等。
3、上肢: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滑囊炎等。
4、下肢:膝关节骨关节病、跟痛症(跟骨骨刺、滑囊炎)等。 【禁忌症】
1、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如中风早期,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感染性疾病。
2、血液病,如血友病等。 3、严重糖尿病。
4、施术部位有皮肤病或局部感染者。 5、怀孕患者。
6、肿瘤、结核、骨髓炎等。
7、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 【操作程序】
1、体位:根据不同疾病采用相应的体位。原则上是以患者舒适,局部软组织自然放松,施术部位便于消毒,术者便于操作为宜。
2、寻找痛点: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 线片、MRI 片等检查,在局部寻找最敏感的穴位或痛点,并做好标记。
3、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
4、术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洞巾。
5、麻醉:用0.5-1%的利多卡因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可加复方倍他米松5mg或曲安耐得20mg~40mg或强的松龙1ml~2ml,利用激素非特异性消炎作用减轻因针刀切割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并减少局部瘢痕组织的形成。
6、针刀治疗:
取长短合适的小针刀,在标记好的进针点处垂直于皮面刺入,刀口线与肌肉、肌腱、神经和血管走向平行。针刀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后到达要切割的组织表面,根据组织对针刀的阻力不同及针刀刺入的深度判断确认拟切割的组织,然后从拟切割组织的远侧向近侧作邮票边孔样切割,即切
26
割一针后将针拔到要切割的组织表面,向近端移一个针位进行第二针的切割,如此反复进行切割,形成一条邮票边孔样的切割线,直至将要切割的组织切开为止。达到了松解的目的后,出针,压迫针眼止血后,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包扎。术毕。 【注意事项】
1、在行针刀治疗前,必须诊断明确,符合针刀治疗的适应症。 2、应询问有关病史,了解是否有针刀治疗的禁忌症。
3、术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要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术区应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操作应在消毒的治疗室内进行。
4、针刀应用前,要仔细检查、核对药品是否正确,特别是针刀的针柄和针体连接处是否牢固,防止折刀。使用一次性针刀应检查有效期、外包装有无破损。
5、术后针眼应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保护至少3--5天以上,期间勿着水和污染,以免感染。
6、术后3-7天内可能病变处疼痛加重,多属正常反应,应向患者交代清楚,疼痛难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必要时瞩患者及时复诊,发现情况应及时处理。 【晕针的预防和处理】
1、预防:
小针刀手术时,也有象针刺治疗时的晕针现象。这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患者怕针,情绪紧张,二是由于饥饿或体弱。因此小针刀手术时,医生必须对病人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顾虑,消除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做到手术轻、巧、快。再一方面,病人体弱情绪不好时,不要做手术,待情绪正常不乱时再做。就可大大减少晕针的发生。万一有晕针也不要害怕,但须及时处理。晕针的表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欲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2、处理:
立即让病人躺在治疗床上。注意保暖,一般2、3分钟后,血压即回升,面色转正常,头晕减轻,心中平静,不再呕吐,15分钟左右即恢复正常。极个别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时,医生立即掐人中穴,双内关、外关穴。一般很快均可恢复。万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立即应用中西药进行常规急救处理。
27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 交。
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
28
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6) 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 (10),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⑵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⑶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⑷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⑸“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
⑹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29
刮痧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 8-10条,每条长 6-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 20 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30
中药熏洗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每次15-30分钟。
3.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4.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⑵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⑶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⑷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31
颈椎牵引
【适应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症状较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寰枢椎半脱位无手术指征者,斜方肌筋膜炎急性发作期。 【禁忌证】
年迈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有脊髓受压症状的颈椎病,颈椎骨质有破坏者,如怀疑有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和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者,心肺功能差及精神不正常者。 【用物准备】
颈椎牵引椅、简易牵引带和牵引支架。 【操作方法】
颈椎病的牵引方式一般采用坐位牵引,仰卧位牵引适合寰枢椎半脱位或颈椎骨折的患者。
1、体位:一般采用坐位牵引,牵引带分别托住下颌和后枕部。 2、角度: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及颈椎曲度选择,可以采取中立位、前屈位或后伸位,其中中立位和前屈位比较常用。使用时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其病变的节段决定牵引的前屈角度。上位颈椎疾患采用中立位,下位颈椎疾患多采用前屈位牵引,角度10°~30°,椎动脉型和较轻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中立位牵引。
3、时间:颈椎牵引的时间以15~30 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达不到牵引的力学效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头痛、头麻、下颌关节疼痛、心悸、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般牵引重量愈大,牵引时间应愈短。带有间歇牵引的牵引设备,牵引时间可稍长些,一般不超过40 分钟。治疗每日1~2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32
4、重量: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根据患者体质及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逐步增加牵引重量,通常每3~5 天增加1kg。如症状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如果没有改善,可适当增加,最大可达10~12kg。 【注意事项】
1、牵引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开始时可以是小重量、短时间,逐渐增加重量和延长时间。
2、坐位牵引结束时,缓慢解除牵引力后取下牵引带,患者静坐片刻后,再站起离开。
3、如果牵引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即刻中止牵引,并进行相应处理。
33
腰椎牵引
【适应证】
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禁忌证】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用物准备】
电动式腰椎牵引床,牵引架,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 【操作方法】
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 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34
(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35
推拿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手法附后)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附:常用操作手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
36
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
37
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38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39
中药涂擦法
中药涂擦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加工处理后,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剂型有散剂、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患处涂药后可达到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消肿镇痛、清热解毒等功效,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循环的作用,且无胃肠道反应,对肝肾功能几无影响,给药方便。本科外用“万金消痛散”(针灸科经验方)治疗红肿热痛效果明显。 【适应证】
可用于治疗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挛缩等各种关节肿痛,皮肤病,疮疡等。 【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纱布、绷带、保鲜膜、中单、棉签、压舌板、手套等),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中单。
3、戴手套,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或压舌板均匀的涂于患处,厚薄均匀。面积较大或患者不便时,可先将用药均匀的涂擦于纱布等,再整体固定于患处。
4、必要时用保鲜膜覆盖,绷带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签字。 【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并告知患者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2、涂药次数及时间依病情而定,药物原则上随用随配防止久置失效,配置好的膏剂可加盖冷藏封存。
3、混悬液先摇晃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涂抹,使之渗入皮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擦拭干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40
中药封包疗法
一 概念
中药封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 作用
行气活血 温经驱寒 通络止痛 三 操作方法
1.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辩证选用药袋。(如无药袋可辨证选药加工)
2.根据治疗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合的药袋。(或将备好的药物稍打碎,装入棉布袋内,扎好袋口)。袋分:特大(15X15cm)、大( 10X10cm )、中( 5X5cm )、小( < 5X5cm)四种型号。
3.将药袋外接加热装置(如无外接电加热可将药袋置于蒸锅或微波炉中加热至40-50°左右)。
4.将药袋与治疗部位的皮肤相接触,至患者相对适应时将药袋固定患处,打开机器设置温度、时间、强度、频率等。
5.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做到一人一袋,可重复加热使用,用后晾干。 四 适应证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病、落枕、腰肌劳损、肩周炎、骨关节炎、胃痛、腹胀、痛经、滑囊炎、肋软骨炎、狭窄性腱鞘炎、强制性脊柱炎、尿潴留等。 五 禁忌证
1.皮肤对该药物过敏者、局部皮肤病损禁用。 2.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经期父女慎用。 3.不明肿块、出血倾向慎用。 4.24小时急性期内用冷敷禁止热敷 六 注意事项
1.此治疗有内病外治的效果,但许多疾病仍需内外兼治。 2.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止治疗,严重者需积极对症治疗。 3.注意观察,避免皮肤烫伤。
41
督灸
督灸, 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针灸科秘制药粉的“隔药灸”,是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一、适应症
(一)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二)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禁忌症
(一)哺乳期或崩漏的女性患者,孕妇。
(二)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高血压者。
(三)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
(四)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合并有其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及皮损者。
三、操作流程 (一)施术前准备
1、忌食:腥、膻、辛、甘、油腻、厚味及寒凉之品,如酒类,水产品,羊肉、鸡肉、狗肉,黄瓜、韭菜、香菜、辣椒等。
2、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
42
生、青菜等等。
3、患者自带生姜5公斤。 (二)操作方法
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 1、选择体位: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
2、取穴:医者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脉)凸处按压“十”字痕迹。
3、施术部位消毒: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规消毒3遍。
4、涂抹姜汁: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处涂抹姜汁。
5、撒督灸粉: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点撒督灸粉呈线条状。
6、敷盖桑皮纸:将宽10厘米,长40厘米的桑皮纸敷盖在药粉的上面,桑皮纸的中央对准督脉。
7、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3厘米,高2.5厘米,顶宽2.5厘米,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锥形艾炷,艾炷直径如病人手指的中指中节直径,长度与姜泥一样。
9、点燃艾炷:以线香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
43
10、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 11、移去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
12、轻擦灸处: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药泥及艾灰。 (三)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约2小时,7天~15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一)调节饮食:要求患者在治疗前7天开始调节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蔬菜等等。忌食一切酒类和水产品鸡、羊、狗肉及肥甘之品,以免降低疗效或发疱过大。
(二)排烟通畅:治疗室内应有排烟设施,及时排除艾烟,以免污染空气。
(三)防火设备:治疗室内应准备1个水杯,贮存点燃过的火柴柄,以防火灾。
(四)治疗后保暖:适当休息、不能熬夜和久居空调室。 (五)发疱后的护理:起疱后在腰间放置直径5厘米,长10厘米的卫生纸衬垫,起内衣及腰带作用,保护水疱。放疱后勿须抓、挠和涂抹任何药物。
(六)操作时要密切注意患者情况,防止由于患者活动引起艾炷的脱落;患者治疗结束后,医者应嘱其缓慢坐起,并在治疗床上静坐5分钟~10分钟,以免出现体位性眩晕而摔倒。
44
脐疗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针灸科特制的药粉敷脐艾灸,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体健身轻,延年益寿。长期做脐疗能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及生殖能力。
一、适应症
(一)主要用于腹痛、腹泻等慢性肠道疾病。
(二)月经不调、痛经、失眠、头痛、不孕等妇科疾病。 (三)小便不利、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病。 (四)前列腺增生肥大、精子活力差等男科疾病。 (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禁忌症
(一)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怀孕期、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
(二)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未用药物控制者。 (三)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不能耐受者。 (四)婴幼儿期无明显适应症者。 三、操作流程
45
(一)操作方法
诊察患者体质,观察患者脐部有无破损及渗出,根据中医辨证选取相应药粉。
1、选择体位:令患者仰卧于床上。
2、和面碗:根据患者体格及脐的形态和面碗,要求面碗细腻有韧性,厚薄均匀,不过厚不过薄,面碗底部留空洞正对患者肚脐眼。
3、脐部位消毒:以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及脐周。 4、覆面碗倒药粉:将和好的面碗底部空洞正对患者肚脐眼放置,将配置好的药粉倒入肚脐直到与面碗底部平面平行。
5、施灸:将艾柱置于面碗底部空洞上点燃施灸,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
6、移去面碗及艾灰,以消毒纱布外敷肚脐固定
7、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3厘米,高2.5厘米,顶宽2.5厘米,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锥形艾炷,艾炷直径如病人手指的中指中节直径,长度与姜泥一样。
9、点燃艾炷:以线香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
10、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 11、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
46
12、轻擦灸处: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药泥及艾灰。 (三)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1-2小时,3~5天治疗1次,1月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治疗前先用75%酒精棉球对脐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皮肤有破损者,最好不要使用脐疗方法。
2、取仰卧位,充分显露脐部,嘱患者尽量不要活动,以防药物脱落及烫伤。
3、脐部皮肤娇嫩,如药物刺激性较强,脐疗次数较多时,宜在用药或治疗前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小儿尤应注意。
4、由于脐疗药物吸收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个别患者(尤其用走窜或寒凉药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几天后可自行消失,不必紧张。
5、用药后宜用消毒纱布盖脐,外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封,个别患者会对胶布等过敏,可暂停用药,外涂肤轻松软膏,待脱敏后继续。
6、本法宜在室内进行,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凉,体虚者、老年人、小儿尤应注意。
7、本法用于小儿时应妥善护理,嘱其不能用手搔抓或擦拭,以防敷药脱落。同时小儿肌肤娇嫩,不宜使用剧性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
47
火针法
一、简介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具有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的作用。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痹证疼痛遇寒加重、血瘀寒凝筋脉淤阻经络不通、静脉曲张、腰缠火丹发泡疼痛、带状疱疹、胃脘冷痛、阳痿泄泻、月经延后量少色黑、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等。
三、禁忌症
1、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 2、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 3、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钨锰合金火针 、0.5%碘伏、棉签、弯盘等。 五、操作步骤
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候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
48
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夹脊穴可刺3—5分深。
4、执针方法
⑴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喻,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
⑵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 ⑶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 指灵活即可)。
5、针刺角度
火针针刺以直刺为主,斜刺为辅,如在针刺囊肿、腧穴、阳性点等多采用直刺;在刺鸡眼等 病灶时除直刺外,可以辅以斜刺,为的是达到病所,不过斜刺的角度在60°角以上,不宜平刺。
六、注意事项
1、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
然后方可进行治疗。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 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 部慎用火针。
2、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 官,以防损伤。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慎用火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有轻微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则 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 5、孕妇及产妇慎用,饥饿、疲劳的患者慎用。
6、操作要点:红、准、快,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
49
7、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都应禁用火针,以防止出现昏针等不适症状,给病人造 成不必要的痛苦。等他们的不适症状缓解再行治疗。
8、在火针治疗期间应忌房事,忌食生冷食物。火针治疗后还应禁止当天沐浴,以防针孔感染。
七、针后反应及处理
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日后可自行消失。
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日后即可消失。 3、湿毒病针后针处可能发痒,不要搔抓,1日后可消失。 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慌,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内痊愈。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