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摘要
民间金融可以理解为政府监管以外的投资及资金借贷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化的发展,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地方经济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民间资本的急剧扩张,再加上它本身极强的隐蔽性,使之监管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从而暴露了民间金融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有关法律法规能为民间金融“正名”,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本文开篇引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分析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及我国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在现有的民间金融研究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形式及发展特点,提出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介绍部分国家民间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启示。最后,针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经验借鉴;对策;
共 页 第 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Abstract
Informal finance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activities of borrowing or lending money and investment that are out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ization , the informal finance has become an very important part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 It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und-raising and developing local economy . however ,it is just becaus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non-governmental capital and its own highly concealment , that makes the supervision of itself drift outsid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at makes a range of issues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exposed . Therefore, we urgently nee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rectification of names\"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to give it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 Second,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heory of the private finance, combining with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 formal finance in our country , we bring up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 Again, we introduc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of some countries , giving warn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formal finance . Finally, being aimed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informal finance, and according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we bring up strategies to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formal finance .
Keywords: Informal finance; problems existing ; Experience; countermeasures;
共 页 第 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目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第一章 导论 ........................................................ 4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4 1.2 相关研究综述 .............................................. 5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7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8 第二章 民间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 9
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9 2.2 金融中介理论 ............................................. 10 2.3 制度变迁理论 ............................................. 10 第三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形式 ........................ 13
3.1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 13 3.2 我国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 14 第四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7
4.1 民间金融形式隐蔽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 ....................... 17 4.2 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 18 4.3 经营风险度较高 ........................................... 18 4.4 利率较高 ................................................. 18 4.5 监管成本高 ............................................... 19 第五章 境外民间金融的经验借鉴 ..................................... 20
5.1 一些国家民间金融发展的情况 ............................... 20 5.2 各国(地区)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及评价 ....................... 23 第六章 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 ................................ 27
6.1 运用民间金融的灵活机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 28 6.2 建立和健全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 ................... 28 6.3 逐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尽快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 29 6.4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 30 6.5 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 31 结论 .............................................................. 32 参考文献 .......................................................... 33 致谢 .............................................................. 34 附录 .............................................................. 35
共 页 第 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是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与这种情况不相协调的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改革一味求稳、进展缓慢,行政化运行的金融机构脱离了市场,未能给予民营经济有力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容量狭小,门槛高,几乎成为国有企业的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市场更是将民营企业拒之门外,成为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而国有银行则仍然存在向国有企业贷款的偏好,其贷款总量的70%贷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获得贷款连30%都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却创造全国将近55.6%的GDP,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与国有企业优越的融资环境相比,民营经济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是一个奇迹,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无疑存在利率控制、信贷限额等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但非国有经济在经过改革初期的迅速增长之后发展势头渐缓,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面临的融资困境。中国民间金融是在非国有经济从正规金融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创新,它对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功不可没。然而民间金融一直不被国家承认,处于灰色地带,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还曾对其采取严格限制,一些金融形式被清理整顿,民间金融活动逐渐由地上转为地下。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也到了紧要关头,民间金融作为重要的组成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带来了相当的金融冲击,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枯竭,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紧缩,对我国民间金融产生了第一波冲击。为缓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国推行了4万亿的信贷扩张计划。然而在执行中,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倾斜的趋势持续提高,国有金融资源对民间金融的挤出效应反应明显。我们发现民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在危机中持续的上升以及贷款可得性的持续下降反映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坚力量的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恶化了。众所周知,民间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因此,对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尚存的问题,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规范。
共 页 第 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民间金融阳光化迈出了重要一步。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国家对民间金融的逐步重视说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解决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1.2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
McKinnon(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体制性根源。Fry(1995)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对政府金融抑制和不当干预的理性回应。以上文献都是从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外部环境来展开分析的,而Stigliz & Weiss(1981)在信贷配给均衡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规金融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后并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要,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其信息优势构建了其自选机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沿着信息经济学的思路,Steel et al.(1997)指出,非正规金融能够利用当地优势,从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上有比较优势,这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Williametal.(1997)也认为民间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民间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林毅夫等(2003)则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民间金融的广泛存在。
对于现阶段我国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张庆亮(2001)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民间金融是一种内生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认为民间金融是金融制度缺陷下对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即民间金融是资金供需矛盾催生出来的产物。任旭华(2003)指出民间金融的兴起完全是由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创造的,是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崔慧霞(2006)指出我国的农村民间金融之所以得以发展,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诱因,从民间融资的供给方面来看,私人财富的日积月累成为民间融资资金的源头;而另一方面,各类中小企业以及农户的迅速发展则形成了民间融资的需求方。崔荫(2007)指出社会上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民间金融活动,资金供需两旺是民间融资存在的内因,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不顺畅是导致民间融资存在的外因。
1.2.2 民间金融的形式和运作机制
共 页 第 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当前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的形式主要包括私人借贷(包括高利贷)、轮转基金(Rotating and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ROSCAs)、地下银行或地下钱庄、典当、企业集资、贸易信贷等。在上述形式中,ROSCAs是国外非正规金融研究的重点,大量文献集中在ROSCAs的起源、分布、组织形式和演进上。非正规金融交易一般都通过各种非正式契约完成,这种非正式契约大都是不完备契约,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为何非正规金融利率的违约率仍然较低,非正规金融的运作机制仍然有效呢?Stiglitz(1990)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信贷机制创新的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群体贷款模式。一方面,群体贷款的一个关键特征即是连带责任,它使得参与群体贷款的借款人相互之间有动力互相监督;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组织背景下的人们彼此熟悉,因此他们比正规金融机构更有能力相互监督,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正规金融组织失灵的地方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地运作。Besley等(1993)认为,ROSCAs这类民间金融机构持续运作的关键,在于它利用群体性的社会担保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完全和契约执行问题。Benerjee等(1994)在分析信贷合作组织的契约执行时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并利用十九世纪德国信贷合作组织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国内关于民间金融形式和运作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的研究。该课题组通过对辖区内十个地区的抽样调查,对被调查地区民间金融的不同形式、契约特点等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此外,国内学者刘民权等(2003)对ROSCAs这方面的研究也做了一个较好的综述。
1.2.3 民间金融的利率
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多层次的:资金借贷的利率有时为零,但有时却可以高达本金的百分之十几甚至几百。这些利率因借款人的经济实力、信用程度、借款时间、用途不同而差异较大;同时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率呈现不同特点。部分地区互助性质的资金借贷不收利息或收取很低的利息。多数借贷利率高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利率。月利率大致在1-30‰之间,个别高利贷达40‰,月息在10-20‰之间的较多。而在这些利率当中,私人赢利性放款中的高利率最受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充分。有些学者认为,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放贷者在一定区域内的排他性势力,是私人盈利性放款高利率的重要原因(Ray,1998)。Hoff和Stiglitz(1990)则认为,用垄断无法有效解释民间金融高利率的成因。在他们看来,民间利率高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不完整,无论是借款人还是贷款人都无法得到完整的信息,因此其利率要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尽管正规金融利率要低一些,但正规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因此一些企业不得不从利率较高的民间金融市场借款。除了基于成本的解释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非正规金融利率水平的因素。其中,正规金融利率对非正规金融利率的影响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围绕政府贷款补贴政策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Hoff and Stilglitz,1997;Bell et al.,1997;刘民权等,2003)。国内关于民间金融利率
共 页 第 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的文献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军(1997)的研究。他认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利率存在两个特征:第一,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第二,在同一个地区,利率相对稳定。
1.2.4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Kellee Tsai (2001)认为,即使未来中国由于国有金融体制改革,民营企业从国有金融机构融资变得相对容易,但民间金融将依然兴盛,并且其发展状况将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程蕾(2004)通过分析温州、台湾民间金融发展认为民间金融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并发展,甚至可能继续成为民营经济融资的主要形式。
对于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也就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林毅夫等(2003)通过研究台湾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未来民间金融仍将继续在我国存在,仍将是民营经济融资的手段之一。彭建刚等(2008)认为,民间金融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对接,既符合金融制度的变迁规律,也能扩大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好地满足当地金融需求。民间资金进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开拓多种创新途径,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诸如信托、典当、保险、担保、租赁等地方性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地方金融。彭建刚等(2008)认为,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措施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组织、参与村镇银行、参与地方金融合作组织;只有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内开放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引导并推动民间资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融合。
比较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非正规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国内目前的研究则还不够深入,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讨论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和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国民间金融自身的特点则研究得较少。因此,笔者拟在充分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国内民间金融问题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为国内更好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正式金融体制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盲点,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很多地方和领域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民营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于是,作为一种非正式金融体制安排,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显示了很大影响力。由于国家对此类出台政策相对滞后或有失偏颇,同时学术界常回避研究这个问题,甚至国家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问题,总是对民间金融的管理采取禁止或取缔的态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成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这说明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
共 页 第 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的背景下,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研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欲从理论和实际方面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整个金融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结合当前民间金融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主要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如何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提出了建议。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列出研究民间金融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第二部分阐述我国民间金融所处的现状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如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及典当行等,并指出各自的发展状况与特点;第三部分主要罗列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第四部分通过借鉴境外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为规范发展我国民间金融提供思路;文章最后一部分着重提出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共 页 第 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第二章 民间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分别出版了一本有影响的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著作。一本是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另一本是爱德华·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人同时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观点: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
麦金农(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金融体系的干预阻碍了金融体系发展,而金融体系的不发展又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抑制。麦金农还认为,“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不全,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常常是分割的,分割的金融市场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为政府找到了干预的借口。另外,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国家主权强烈的控制欲望以及对高利贷、通货膨胀的恐惧也促使其对金融活动强制干预,最终形成受抑制的金融体系。”具体表现有: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具有二元化特征,即一方面生活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少数经济主体享受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而另一方面,农民、大量的小企业、城市居民被排斥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之外,他们只能靠自身的内部积累,或求助于民间金融,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价格管制,通过干预,使得某些个人和经济部门获得廉价的资金生产要素。三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业过度管制,利率和汇率过度管制,实际利率为负值,金融业缺乏竞争。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四个负效应: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渐进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
既然金融抑制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就必须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是爱德华·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爱德华·肖认为,通过实施促进金融深化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即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可以取得正储蓄效应、正投资效应、正就业效应、正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减少因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不仅在理论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金融自由化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共 页 第 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2.2 金融中介理论
对于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银行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古典的金融中介理论强调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完美市场出发,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等最新成果,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发展、功能进行了微观的理论分析。 Diamond(1984)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投资者可以委托金融中介作为监督者来克服企业的道德风险。Diamond认为活期存款为约束银行行为提供了可置信的威胁,如果银行监督企业不力,委托人就会通过挤兑对银行进行惩罚。这就是著名的代理监督模型。它证明了即使考虑金融中介自身的代理成本,金融中介仍然具有信息处理和监督的比较优势。
Merton(1993)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金融中介通过创造新的产品和加大金融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交易量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反过来,金融市场通过降低生产产品的成本使金融中介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产品。因此,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不仅存在竞争关系,二者在功能的发挥上是彼此加强、相互促进的。
Allen和Santomero(1998)指出,随着人们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单位时间收入的提高,他们花在风险管理和决策上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由金融中介替代投资者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此外他们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金融中介的最大变化是风险管理业务成为许多金融中介的核心业务,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以及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等四个原因的存在使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有风险管理的要求,他们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这也是当今金融中介广泛开展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金融中介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的主体是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居主体地位的民营经济。中国的金融中介主体是垄断的国有金融体制,主要服务于国有经济,这种金融中介机构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但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崛起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产生了金融服务需求,原有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就是我国民间金融产生的背景条件。
2.3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时期,其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凡勃伦、康芒斯等是传统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凡勃伦(1899)认为,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正是新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改变了生活的基本模式,并最终改变制度和文化规范。康芒斯认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和组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对现存
共 页 第 10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规则结构的改进。
20世纪60-70年代,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了对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第一次把制度正式纳入经济学分析,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诺斯(1990)等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理性人对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成本-收益的比较计算,认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转换的边际收益,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此外,诺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产生这种路径依赖。造成路径依赖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
中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制度变迁理论。
林毅夫(1989)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架构把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变迁。林毅夫认为,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从现行制度安排转变为另一种制度安排会产生昂贵的费用,只有新制度安排带来的个人净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才会发生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于存在“搭便车”问题以及靠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存在昂贵的交易费用,导致新制度安排供给不足,因此,就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弥补制度供给不足,从而产生强制性制度变迁。
黄少安(1999)提出了多元制度变迁主体及其角色转换角色假说,黄少安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不同主体,制度的设定和变迁不可能发生在单一主体社会里,社会中不同的主体都会参与制度变迁,只是对制度变迁的支持程度不同,而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主体会发生可逆转的角色转换。
金祥荣(2000)把制度变迁划分为供给主导型、准需求诱致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方式,并以“温州模式”的变迁和浙江的改革经验为例,实证分析了如何在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最小的条件下,推进以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为主的改革,并主张全国应走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
孟凡杰和张扬(2007)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对农村民间金融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认为交易费用低是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孟凡杰认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安排是由其所处的经济阶段所决定的,在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比农村正规金融拥有更高的效率。
中国民间金融是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的制度变迁,所以我们可以运
共 页 第 1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用以上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分析。
共 页 第 1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第三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形式
3.1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活动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20个省,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中小企业、1203位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各地区地下金融规模、农村地下金融规模、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了基本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的绝对规模在7405-8164亿元之间,被调查省份的地下金融业务规模占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比重达28.07%。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透露了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三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450亿元和350亿元,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
农村地区是我国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地区,所以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的典型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人中,有贷款需求并发生借贷的有119人,其中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为4人,仅占贷款人数的3.36%;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的有12人,占10.08%;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人有103人,占86.55%。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2001)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是来自正式金融市场的4倍以上。据2008年1月5日,由汇丰银行和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度报告》,在中部地区农村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通过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有关调查表明,经济跃活的地方,民间金融的资金流量越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有数百万的民间借贷;同时,越是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民间金融所占的比例越高,一些边远落后的乡镇,民间金融甚至达到整个资金占有量的70%以上。在浙江温州市,民间金融以半公开的方式运行,许多企业、个人都成为民间金融市场上的贷方或借方。从事民间金融的不仅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或是一些投机商,更包括许多收入较低的妇女和中老年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之间,特别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直接临时资金拆借或高于银行固定利率性质的民间借贷数量巨大,并呈不断蔓延之势。
近些年来,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已认识到民间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来促进金融市场有条件地开放。2006年末至2007年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的政策性条例和规定。依此法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金融机构首先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个试点省(区)的农村地区建立起来。经验成熟后将向各地推广。这次改革成为政府为民间金
共 页 第 1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融“正名”的标志,然而,由于这是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的做法,因此其中还有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余地。
3.2 我国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3.2.1 民间自由借贷
民间自由借贷,是由借贷双方直接进行的融资活动,是最原始意义上的民间金融形式。民间自由借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盛行。按照有无借贷利息或借贷利息的高低可分为无息借贷、低息借贷、高息借贷三种形式,其中以第二种形式最多。新中国成立,由于提倡“一大二公三纯”,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民间金融几近绝迹,仅有的是民间自由借贷形式,而自由借贷形式也只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助式的无息借款。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自由借贷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民间借贷普遍发生但借贷金额较小。(二)借贷的目的由以生活为主转向兼顾生产和生活。(三)借贷利息由无息的友情借贷转向低息或高息生产经营性借贷。借贷的利率随资金季节的供需而浮动,一般民间借贷的利率要比银行利率高。(四)借贷的手续简便。民间借贷往往只是口头上协议而不需立字据或签合同,不太熟悉的借贷人之间才须担保人,并且立相应的字据或签署合同。近年来口头承诺的信用形势正逐步向契约化的信用形式转变。(五)部分民间借贷借助金融工具进行。民间借贷除现金外,还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内容。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款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差额利息或手续费。
从民间自由借贷的上述特点来看,它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借贷金额小,借贷范围窄,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和日益活跃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借贷行为不规范,容易引起债务纠纷。民间自由借贷主要活跃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众多的民间金融形式中,它处于最低级的一端。
3.2.2 合会
合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各种金融会的通称。合会是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合作、互助性质的古老的金融组织形式。合会的组织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
合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代表性的有:标会、拔会、轮会、摇会和抬会。每种“会”都有自己的会规。但各种会都遵守一个共同原则。这个共同原则就是由某个人召集若干人建会,召集人称为会主,参加者称为会员。每个人出资若干,首期归会主所得,以后各期可按一定规则分别由会员所得,各期金额相同,只是依据得会的先后顺序,缴纳金额不等的会金。先得会者缴纳的会金比后得会者多,多出的部分为利息。实际上,先得会者为整借零还,即分期付款;而后得会者为零存整取。从合会的
共 页 第 1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形成根据上看,它实质上是一种小规模的金融合作组织。
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意识的增强,南方广大的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开始创业。创业的农民第一笔创业资金往往是首先求助于“会”来解决。而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创业者也会通过“会”的形式来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温州的“会”不仅盛行于本土,还飘洋过海到了国外。在法国巴黎的温州人90%以上首先依靠“会”来弥补其创业资金的不足。
“会”对创业资本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一种完善的信用形式。与传统的“会”相比,“会”已不再是一个互助性的组织,而是一种赢利性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
与民间自由借贷相比,合会已有了组织的雏形,尽管它是松散和临时性的;通过合会进行融资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利率机制也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它是比民间自由借贷更高级的一种民间融资形式。
3.2.3 银背和私人钱庄
银背和私人钱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背,是借贷双方牵线搭桥的信用中介人。他一般是通过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和个人信用为基础,通过收取手续费或信息费而获得收益。银背出现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这里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而每一个个人进行的搜寻成本又较高,因此一些人就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中介人。通过他们的周旋,使众多的借贷双方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成交。银背往往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并且信息灵通。有的银背从手续费收取转成吃存贷利差,成为信用经营者。有的更进一步,制定单据、建立帐册,管理存贷利差,慢慢的发展为私人金融家。这种活动一般处于隐蔽性很强的交易状态,很难调查出准确的融资活动的规模和频率。据对浙江省的乐清县乐成镇和苍南县钱库镇的调查推算,两镇每年资金融通量在300万元以上的银背各约10多家。这些银背往往发展成为私人钱庄。
私人钱庄解放前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等省。当时,浙江、福建、江苏等省民营经济很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钱庄几乎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形式又在这些省份复兴。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杨照南和王延庆两人对温州地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84-1989年代温州地区曾出现过三家公开挂牌营业的钱庄。它们分别是:苍南县钱库镇的“钱库钱庄”、乐清县乐成镇的“乐成钱庄”、苍南县的“金乡钱庄”。这些钱庄都是经过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批准登记注册的私人钱庄,公开营业,但未经当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经营范围为“民间货币”,期限为一年。另外还有很多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未公开的“地下钱庄”存在。
3.2.4 民间集资
共 页 第 1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个人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对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根据文件精神,集资活动在全国快速发展起来。
按集资发起人不同,集资活动可以分为以地方政府作为发起人进行的集资活动、以企业为发起人的集资活动、以国有机构部门为发起人的集资活动。按集资用途分为生产集资、公益性集资、互助合作办福利集资等。
经国家机关批准的集资活动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规范,一些个人或组织就利用集资的形式进行非法活动。这些非法集资未经过国家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集资活动。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诈方式从事的非法集资活动;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等形式向出资人进行的有偿融资活动;以及以发起设立股份制公司为名,变相募集股份的集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1993年一季度,全国各种非法集资超过1000亿元。
但是真正对经济与金融产生恶劣影响的乱集资活动主要根源不在于民间个人,而是政府体制本身。集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远远小于国有金融机构隐蔽的问题,集资活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因素也远远小于国有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风险因素。而且,真正出现严重问题的乱集资活动还是各级政府参与和支配的结果,由真正民间金融实体从事的集资活动则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较高的投资经营效率,反而成为金融稳定的积极因素。
3.2.5 小额信贷公司
2005年10月,央行确定在陕西、山西、四川、贵州试点民间信贷。并成立了小额信贷专题领导小组,由副行长吴晓灵任组长,央行行长助理易纲等为副组长。确定央行金融稳定局为督导四省的联络机构。并责成央行市场司研究小额信贷的有关政策方向,组织四省试点的工作,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以及研究小额信贷组织的性质。
2005年底,中国第一批民间贷款公司陆续成立。山西平遥县出现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旧升隆”和“晋源泰”。两家的资金规模分别为1700万人民币和160万人民币,都是由发起人的自有资金构成。与此同时,四川的广元也成立了小额信贷公司,并正式向海内外人士公开招标(这是四个试点省区中第一家对外公开招标的)。
小额信贷公司的运作原则:(一)只贷不存。这是一个基本的大原则。(二)资金筹措来源:自有资金、受赠资金、委托人的转贷资金(委托银行将资金转贷给小额信贷组织)。因为委托人的转贷资金会牵扯到法律上的有关障碍。央行更倾向于用自有资金。(三)对于自有资金来源规定不超过5个自然人。(四)当前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农户,不得跨区经营。(五)贷款的单笔最高限额为1万元以内。(六)实行市场化利率,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
共 页 第 1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第四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曾出现过很多问题,有些还有着很坏的影响。“孙大午事件”到“福安标会倒会风波”都说明了民间金融的发展中是存在问题的。考虑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强外部效应,国家对民间金融一直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采取一味禁止的措施。对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加具体地加以分析,这其中固然有民间金融自身无法企及的弱点。但是,民间金融更多的问题恰恰是政府的制度约束等外部的因素造成的。
4.1 民间金融形式隐蔽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
由于是区域的金融机构,受资金实力小的影响,从成本效益管理角度出发,难以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竞争力难以提高。造成经营的无序化和信用度降低,从而与正规金融无法正当竞争,只有选择一些非正当竞争的方式,甚至走向地下。民间金融缺乏法律保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 民间金融一般都非常隐蔽、分散,形式不规范等原因使政府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民间金融活动由于没有“正名”,缺少必要的法规约束,并且民间金融常常以口头约定或者是简单履约的方式进行,往往借贷双方只凭一张纸条或者是一个证明人,甚至是口头约定就可以实现融资或者借贷,缺乏对筹资对象的审查和借款用途的监督,融资方式不规范。
350030002500200030%150010005000正式合约打借条口头约定担保放款抵押放款64811%117920%59010%4728%591%其它0%20%10%294950%60%50%40%发生额占比图4.1借贷方式比较图(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对湖南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资料整理,2007.
根据2007年人民银行湖南长沙支行对湖南某地借贷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选
共 页 第 1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取的5897笔民间金融活动中,采用打借条的借贷方式占50%,口头约定的借贷方式占10%。从图4.1可以看出,打借条的借贷方式在民间金融活动中所占比例最高,而这种借贷方式往往没有太强的约束力,债务纠纷一旦发生,常常难以追回。在追讨无效的时候,一些债主往往借助于黑社会力量,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同时,民间金融的活跃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央行的货币控制难度加大。而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他们往往抓住人们追求资金增值的心理因素,利用民间金融比较隐蔽的特征,以各种借口骗取金钱。
4.2 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众多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小规模经营、地域狭窄、回旋余地小,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作为区域性金融明显带有区域局限的特征,组织和经营活动范围受区域限制,没有自己的网络系统,异地存取、转帐结算、支付、清算不便开展。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这种区域性、小规模分散经营显然既制约自身业务范围拓展和水平提高,又与经济横向联系日益密切和一体化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它们也没有像正规金融机构那样有国家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以民营银行和私人钱庄为例,他们和商业银行一样面临着挤兑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因为规模比较大,可以有效的分散地区的风险,又有国家信用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人们一般不会对国家的信用产生怀疑,所以他们面临挤兑风险的概率是比较地低的。而民营银行的私人钱庄就不同了,挤兑的风险较大。
4.3 经营风险度较高
由于农村经济交易规模较小,收入水平及货币化程度低,货币节余少,制约了民间信贷供给能力的增长,这必然导致信贷市场的供给垄断,这样,垄断的供给方有能力实行物品配给并且索要高价,而市场的分割进一步强化了垄断的程度。因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原因,民间金融市场处于彼此分割的状态,资金、信息难以自由流动。即使存在若干个小范围的民间金融市场,但由于地区人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缘故不能相互往来,从而无法通过竞争来降低高升的利率。另外,新进入者难以在不同的市场之间做出收益的比较,无法选择进入哪一个市场。这样,原有的垄断者就无竞争压力,据此可以索要更高的利率,因此导致利率超高。民间金融组织规模小,经营范围窄,资本实力小,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则会发生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作为区域性金融易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干预和操纵,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而且作为民资、民营、民管金融机构,难以避免机构良莠不齐,有人投机运作,套取资金或圈钱,难以避免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发生。
4.4 利率较高
在现代的间接融资性质的民间金融活动中,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官方
共 页 第 1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正式金融部门的利率。甚至高于金融市场利率的十几倍。民间金融的融资活动尚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且民间金融的贷款缺少合格的担保和抵押,因而在其借贷活动中,就存在被官方取缔和借款人一旦违约贷款人却无法进行强制实施的风险。基于对风险的补偿,并且依存于现实资金供不应求的关系,利率实际上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4.5 监管成本高
民间金融是民资、民营、民管的区域性金融,它由民营资本依法进人金融,规模大小不一,分布面广,且独立自主开展经营,呈现分散特征。它们各自在遵循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法规前提下,制定经营战略、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采用相应的经营手段,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比较盲目。民间金融作为整体金融一部分必须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但由于民间金融机构规模小、布局分散、机构众多,这样就会增加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必然要投人更多监管人力、物力和财力,监管成本增加,否则,无法达到监管目的,监管效率难以提高。民间金融中的贷款数额小,但其管理和运作成本几乎与大额贷款一样高,这使得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除上述所述几点外,笔者认为民间金融活动还会挤占银行存款,冲击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自2007年以来,股市、楼市、煤矿等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的流入,而这部分民间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本属于正规银行系统,毫无疑问,这挤占了部分的正规金融系统的银行存款,给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外,有一部分民间金融活动可能会冲击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温州为例,在近几年流出的温州辖外的民间流动性资本的带动下,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也被个人和企业运用到辖外的投资项目上,虽然基本上以房产抵押形式取得,但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民间融资手续的不完善以及投资者对项目缺乏细致的了解等等,部分信贷资产可能流失在失败的投资项目或是信用风险的爆发上,潜在风险凸显。
共 页 第 1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第五章 境外民间金融的经验借鉴
民间金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存在。因国情的差异,民间金融存在的方式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各国和地区在鼓励民间金融发展方面有好的做法,同样存在教训。分析这些国家民间金融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启示。
5.1 一些国家民间金融发展的情况
研究国外民间金融的一个难题是缺乏可靠的官方统计资料,难以作量化分析。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对其民间金融活动进行分析。
5.1.1 美国民间金融的实践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育时间很长,正规金融体系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一般的融资需求都可予以满足,因而民间金融规模在的金融体系中比例较小。有学者研究认为,正规金融体系的完善并不排斥民间金融,它没有消除或减弱民间金融活动,反而会促使其进一步地繁荣与发展。理论上说,民间金融的参与会使得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正规金融机构采用新的更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
从美国的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国内正规金融体系已经很完善,但民间金融仍有存在基础。民间金融所占比重虽然相对下降了,但其绝对量仍然在增长。据统计,在美国2.5亿多人口中,超过7500万人没有银行账户,这部分人很难从银行等正规融资渠道获得贷款贷,有些人即便持有银行账户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存在对民间金融的融资需求。
合作性质的信用社是美国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社会的中下层阶级在政府支持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社区内结成了合作性质的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类组织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美国的信用社分布非常广泛,散布在各个社区之中。截止到2003年,美国的信用社有9369个,其中在联邦政府注册的有5776个,在各州政府注册的有3593个,共有会员7600万人;全国信用社资产总额4110亿美元,各项存款3600亿美元,各项贷款2530亿美元,资本充足率平均在11.5%以上。这些合作性质的信用社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和会员民主管理,在促进社区发展、会员富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这类组织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由雇员组成的职业性信用合作社;二是行业性信用合作社;三是社区内信用合作社。这类信用合作组织的会员一般是来自同一职业、同一团体组织或是同一社区的中低收入阶层。自愿入会者只要填写相关申请,交纳少量股金,即可成为会员,并享有存贷款、获利分红和选举合作社管理者的权利。
共 页 第 20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除合作性质的信用社外,美国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例如,Ivan and Michelle(1995)发现,轮转储蓄和信贷协会(ROSCAs)在美国的移民社区仍广泛存在,外国移民根据自身经济能力组织规模不同的轮转储蓄和信贷协会,在较富有的移民社区内,这类组织规模通常较大。小额信贷组织是美国另一种常见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Severens and Kays(1997)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美国共有32个小额信贷组织,总共对171555个客户发放了1.26亿元小额贷款,而借款客户中多为女性和有色人种。在民间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的立场是理性的。在民间金融起步阶段,政府不清楚民间金融给经济带来的实际效果,一般对其采取默许态度。经过观察,对于那些给宏观经济目标带来冲击的民间金融形式,政府会给予严厉的限制;而如果民间金融形式确实能够提升效率,政府则会出台相关制度进行指导,给予合法地位,并提供相应的保障。1930年时,美国己有32个州通过了《信用社合法化法案》;1934年通过的《联邦信用社法案》对联邦信用社管理局的职能与作用、信用社股份保险以及中央流动性安排等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说明;1937年美国规定信用社免交联邦收入所得税;1998年美国信用社管理局修订了《准则与规章》,详尽规定了信用社的具体运作。这些法律法规确认了相关民间金融形式的合法地位,为其市场准入、退出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了民间金融的安全稳健运营。
5.1.2 日本民间金融的实践
日本是一个具有良好信用意识的国家。在完善的正规金融体系外,民间金融也有相当的发展规模。以互助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金融活动由来已久,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演进过程,目前己成为日本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互助会在日本出现很早,这一性质的组织早在室盯时代(1338-1467)就已存在。当商业贷款人不能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足够贷款时,一群人便聚集起来组成互助会,贡献出一定金额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很长一段时期内,互助会在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家庭提供资金方面充当了重要的经济角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互助会成为农村居民中非常流行的传统融资机构,性质也有所改变。日本的互助会有以下特点:一是成员取得会款后并不解散,而是多次不断轮转,故又被称为轮转储蓄和信贷协会;二是互助会的创办者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为主。日本政府历来对互助会组织这一民间金融形式很重视,制订了详尽的法律法规予以引导。日本的互助会组织演变成区域性互助银行的案例,是民间金融转变为正规金融的样板经验。
早在1915年,日本金融当局和日本银行就认真研究评估了互助会组织的利弊,并出台了专门法律(Mujin Finance Law)对互助会组织进行规范,根据这一法案,互助会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存续期不得超过5年,每人每期缴纳的会金不得超过1万日元。该法律还规定将大多数互助会合并组建成为联合股份公司形式,并且在注册时必须有15000日元的注册资本金。对资本金的要求使得互助会的组织者必须采取更加诚实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从而大大削弱了利用互助会进行诈骗的动机。二战后,日
共 页 第 2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本出现了组织形式上更加健全的民间金融组织,即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小型金融公司,这种小型金融公司的融资机制与互助会很相似,通常也被认为是互助会。1951年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将大多数互助会转变为互助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助银行已经可以经营与商业银行相同的业务和活动。1985年,日本金融顾问研究委员会适时倡导把互助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此后几年内,所有的互助银行都转化成了通常意义的商业银行。可见日本的互助会经历了由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变的完整路径。目前日本共有69家互助银行,主要为实行股份公司制度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在日本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民间金融机构,如信用组合和信用金库等;信用组合这种民间金融形式强调自律,政府对其监管较松,并允许其组建全国性的信用联合会,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调剂;信用金库是由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组而成的会员制民间金融机构,业务对象以会员企业为主。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的普遍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互助合作性质,其贷款对象以当地会员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会员的资金需求给与优先满足。目前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融资网络体系。总体而言,日本民间金融的大量存在和蓬勃发展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宽松的监管政策是分不开的,民间金融机构反过来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5.1.3 菲律宾民间金融的实践
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菲律宾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国内劳动力资源也较丰富。根据生产要素享赋理论,菲律宾应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农业和中小企业。但菲律宾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将经济重心放在扶持大企业上。长期以来,菲律宾金融机构过于集中,且金融机构与特定大型企业之间利益相互锁定,农业和中小企业能得到的金融资源较少。信贷需求者若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则这些从正规金融市场溢出的金融需求将求助于民间金融部门(Belle,et.al,1997)。在这一金融环境下,菲律宾民间金融有了发展契机。
菲律宾民间金融由来已久,活动形式多样,尤其是在农村和农业融资方面发挥了正规金融所难以企及的作用。根据TBAC(Technical Board for Agricultural Credit in Philippines)对1981-1982年菲律宾农户通过民间金融渠道借款来源的研究估算(见图5.1),当地的稻米贸易商和加工商发挥着实际上的金融中介职能,是民间金融的重要主体。1982年,农户借款有41.3%源于此;当地地主和农场主融资占比达10%;农户和农户之间相互融资所占比重为12%。稻米贸易加工商、富有农户及专业放款人成为主要的民间融资渠道,其所占比重已远远高于正规金融。当然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储蓄会、土地典当商及高利贷等多样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借贷利率和担保要求在各种民间金融形式之间差异较大。Floro And Ray(1997)发现关联贷款这一民间金融形式有利于借贷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因而在菲律宾的农村社区发挥重要作用。
共 页 第 2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图5.1 1981年-1982年菲律宾农户借款来源构成
菲律宾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通过放宽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来抑制民间金融的发展。在相关政策下,菲律宾农村银行的数量增加,数量自1987年的1058个增加至2002年的1921个。菲律宾还立法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把25%的增量贷款发给农业部门(也可以购买政府债券来代替)和把10%的贷款发给小企业。但这些通过正规金融来抑制民间金融的做法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菲律宾农村信贷政策委员会调查,1996-2002年间,该国农户和渔民虽然从正规金融借款的份额略有上升,但约有60%的农户和渔民仍依赖民间金融进行融资。Lamberte and Lapar(1995)发现菲律宾54%的小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创办企业,62%靠内源融资扩大业务规模。因此,菲律宾的小企业和农村仍继续依赖民间金融。
5.2 各国(地区)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及评价
由于各国和地区对民间金融、正规金融以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导致对民间金融发展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各国和地区对民间金融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三种情况,即消极评价、中性评价和较为积极评价,由此导致三种具有差异性的民间金融发展政策。三种不同的认识和经验可总结如下。
5.2.1 通过正规金融信贷扩张抑制民间金融发展
导致民间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忽视基层金融机构的健全发展,结果导致广大农户、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主的小额贷款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中得到满足,使民间金融存在生存的空间;二是政府对正规金融机构实行存贷款利率最高限额管制,正规金融机构对部分资金需求者实行信贷配给,一部分资金需求者转向民间金融。因此,抑制民间金融对应的方法,一是放宽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或者颁布政策要求正规金融机构在经济落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挤压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二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存贷利率。
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在农村等落后地区机构的数量和贷款数量(包括发放农业信贷补贴),挤压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上一节中菲律宾的经验显示,推行金融自由化和扩张正规金融机构来抑制民间金融的做法是不成功的。该国出台相关政策十余年
共 页 第 2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后,民间金融仍然是小企业和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积极扩展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地区农村银行,它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印度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信贷服务薄弱的农村地区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地区农村银行的资本金由印度中央政府、各邦政府和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15%和35%,日常管理由主办的商业银行负责。截至2005年3月末,印度全国分布在农村的各银行机构网点有15.3万个,平均每万名农村人口就有2个服务网点数,远远高于我国的0.36个;有16%的农户开通了贷款账户。尽管以上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帮助。但是这种直接干预农村信贷市场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作用:其一,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如果支农贷款的违约损失一律由政府承担,那么就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去促使银行关注贷款申请人的风险;另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如菲律宾的正规金融机构),宁愿购买合适的政府债券,而不愿直接向中小企业和贫困居民发放贷款。其二,政府缺乏有效手段来识别各个信贷项目的实际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补贴往往可能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因此,单纯依靠增加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和增加贷款来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居民融资需求的政策注定是无效率的。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正规金融扩张的政策能够抑制乃至消灭民间金融无疑是不现实的,正如前文阐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各有其比较优势,这决定了其分工边界。政府正规金融的农村信贷扩张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两者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了两者的分工边界,然而不可能完全取代民间金融。事实上,民间金融本身就是由经济生活的需要衍生出来的,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政府不应当盲目予以抑制甚至消灭。
第二,通过利率市场化,取消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最高限额控制,降低农村民间金融的存贷利率,挤压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一般来说,民间金融的利率远远高于官方确定的利率,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最高时比银行利率高16.2%(1979年),最低也要高出7.68%(1970年),平均高12.2%。因此,可观的利率空间成为民间金融产生和存续的主要诱因。在印尼,小额信贷资金分布广泛且规模总量大,小额信贷实行利率市场化,农村银行的小额信贷利率介于28%-36%之间,而印尼人民银行村信贷部利率为32%-43%。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印尼农村的信贷需求,据1996年印尼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只有15%的非正规企业能够得到小额贷款。印度政府实行直接干预农村信贷市场政策,人为压低农贷市场利率,以降低农村信贷市场利率。但根据Dreze et.al(1997)的研究报告,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印度农村民间金融利率大约是6%-20%,而到90年代则高达35%-60%,可见正规金融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民间金融的借贷利率。
1975年,台湾地区开始实施新的“银行法”,规定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的浮动利率制度,不再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此后货币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台湾有关部门不断放松对利率的管制。1980年11月,台湾地区的“中央银行”颁布了《银行利率调整要点》,规定银行业的票据贴现、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和同业拆借
共 页 第 2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等金融工具的利率完全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大大放松了对银行利率的直接管制。1989年7月公布的《银行法修正案》正式取消了“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实现了利率完全自由化。但在这期间,民间借贷仍然是台湾地区民营企业借款来源的重要渠道,其比重一直维持在30%左右,并没有显著下降。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发布的《制造业国内投资实况调查报告》,2001年台湾小型企业营运和投资所需资金来源中,有29.67%来自于亲戚朋友,15.97%是通过民间标会进行的融资(赵育培,2001)。台湾地区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已有二十年的历程,但并没有能够消除二元金融结构,民间金融在为台湾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方面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促使其进一步的活跃与繁荣。如果能对民间金融进行有效地规范,那么民间金融的发展与繁荣对经济将具有重要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有些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中的某些配套制度例如征信制度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即使实行金融自由化,正规金融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竞争。相反,民间金融本身信息较为充分、合约方式灵活,尤其是它们对征信制度等配套的制度设施依赖小,因此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它们反而可能获得比正规金融更快速的发展。
5.2.2 规范并引导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发展
由于民间金融在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通常针对民间金融采取积极引导和规范措施,区别对待合理的民间金融活动与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积极推动合理、合法民间金融业务的发展,逐步给予其政策支持,引导其向公开、规范的方向发展。如印度尼西亚于1992年发布的71号总统令要求农村信贷基金机构在1997年之前须转化为农村银行。在1994-1999年间,全国共有630家农村信贷基金机构转化为农村银行,约占转轨机构的三分之二。
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并将其向正规金融引导,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其在互助会管理上的具体做法在上一节已经作了详细阐述。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正是通过规范使民间金融“合法化”方式来促进民间金融发展。这说明了互助会等民间金融形式的存在虽然具有一定的金融风险,但它也是经济实体中资金供求不平衡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互助会若能实现良好的运行,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起社会的闲置资金,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资金拥有者获得利息收入,从而实现经济、资金借方和贷方的共赢。如果因噎废食,片面看到互助会存在的风险就对其采取压制、取缔的政策,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己经被证明是不明智的。
此外,台湾地区在对合会的相关政策和做法也很有代表性,1999年台湾地区修订的《民法债编》专门加入了合会一节,对组织合会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使得合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行为有法可依。修订后的《民法债编》规定,合会为会
共 页 第 2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首邀集二人以上为会员,互约交付会款及标取合会金之契约。其中合会金是指会首及会员应交付的全部会款,会款可以是金钱或其他代替物。
日本和台湾地区均对互助会(合会)进行了合法化,这本身降低了互助会的运作成本,相关的法律则为互助会的运行提供了一套风险控制机制。将合会纳入法律框架后,其存在就有了相应的法律地位,在运行上也将趋于稳定。会首和会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便受到法律约束,既保证了合会在更规范的环境中运行,也有效地约束了会首利用合会进行诈骗的行为。即使在发生倒会的情况下,会员的权益也会受到法律的保障。国外有益的经验表明,法律法规应在以下方面规范互助会的运作。(一)严格控制其规模以及发展范围。在适当的人际与地域范围内,互助会的成员能够相互共享私人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这是其比较优势。然而这种共享必须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才有可能,一旦互助会规模过度膨胀,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之后,会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增加,风险将急剧上升,包括会首在内的单个成员已经无法控制这种风险,结果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性。(二)必须明确互助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强化会首义务,保护会员权益。例如对会首的投机行为进行控制,规定会首不得同时为其他合会会首,会首与会员同时参加的合会数不得超过3个等。(三)规范化互助会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当然,法律规定应与市场准则相结合,规定的过细可能影响互助会组织与管理的灵活性。
5.2.3 鼓励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在业务上进行合作
通过挤压民间金融的活动空间来抑制民间金融的政策措施效果并不理想,而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金融都能转化为正规金融。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存在各自的边界,在一定的边界内,民间金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民间金融由于单个经营个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而且管理水平不高,因此民间金融的存在毕竟给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潜在和现实的风险。民间金融如何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一些国家开始考虑鼓励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进行业务合作,一方面是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金融供给的资金需求者能从民间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民间金融的风险。
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联接主要有两种形式: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无法满足的部分求助于民间金融。垂直联接是指民间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然后再将其贷给农户。基于上述认识,一些国家开始鼓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联接合作。1988年斯里兰卡开始实行Praja Naya Nigamake计划,即由该国的两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农村资信良好的专职发放年利率为18%的抵押贷款,然后非正规放贷者在30%的利率上限范围内向农村其它农户发放贷款。在这一过程中,两大国有商业银行会对这些专职放贷者进行指导,但不介入其具体的经营活动。类似的经验也存在于1989年的印度尼西亚,该国13家银行在12个
共 页 第 2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向420个互助组织提供贷款,然后由它们向组织内成员贷款。截止到1990年3月,印尼有7家私人银行和11家政府银行的分支机构得到帮助,并向互助组织提供了229笔小组贷款,共有3500个成员得到融资。
这种行为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仍然有待观察。从理论上来看,只有某种行为模式对参与各方来说均是有利的,即它是双赢的,那么它才会有市场,从而能够长期地存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因此应当存在双赢的合作模式。主流观点认为通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联接,正规金融可以利用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民间金融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农户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增加农户融资的可能性。因此,世界发展报告(1989)指出:“事实证明非正规金融能够向农户、农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服务。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联接的措施能够促进这些服务并创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该报告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战略。
也有学者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联接的效果会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情况下,两者的联接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者改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例如,Floro和Ray(1997)对菲律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从民间金融借款人的视角考察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垂直联接的效力。研究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联接都能够促进放贷者间的竞争,降低市场利率。这种联接的效力取决于放贷者的市场结构,如果放贷者间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那么正规金融的信贷张反而可能会加强这些放贷者之间的合谋能力,最终使得民间金融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
由于各国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不同,加之经济、金融发展程度各异,民间金融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和风险程度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民间金融多数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经过了国家的许可,风险性较小;而发展中国家的民间金融大多尚处于地下、半地下的状态,以比较传统的互助会、地下钱庄的形式存在,随时可能遭到打击,风险很大。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做出具体分析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六章 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
共 页 第 2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扬长避短,对症下药,是规范民间金融的基本原则。对于那些非法的对社会危害极大的民间金融行为我们要坚决取缔,不能姑息。而对于那些为民营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存在较为合理的民间金融行为,我们要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规范使其走向合法化、规范化。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政府、法律、市场、制度等角度采取措施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6.1 运用民间金融的灵活机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一)小型投资机构。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和城填,可以设立小型投资机构。由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合伙或入股发起设立,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可以吸收社区成员入股,购买邮政储蓄资金,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接受合法组织和个人的信托存款,但不得吸收公众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
(二)信用互助社。
这是一类完全由民间资金发起成立的互助性质的信用合作组织,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都局限于合作组织内部。但可以通过信托存款委托和贷款等方式,发生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交流,以保持互助组织具有适度的活力。
(三)社区银行。
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设立条件,对于符合成立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在提出申请的条件下颁发执照,允许其依法成立金融机构,建立民营性质的社区银行。一方面,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所需资金数量不大,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另一方面,社区银行可以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地市场,缓解“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国有银行撤出的地方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打破农村信用的垄断,通过充分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6.2 建立和健全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
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就是指符合相关条件并愿意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自然人或法人,按照法律程序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而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一种市场行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外部性决定了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显得非常必要,金融机构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才能够设立。对于民间金融来说,关键是:如果它符合一定的条件、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政府原则上就应该按照固定的模式,颁发经营许可证,允许它开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存在制度歧视。
当前,在我国已加入WTO,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形势下,开放民营金融市场准入,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平衡中外金融发展速度,促进民族金融发展的需要。
共 页 第 2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由于民营经济的特质与民间金融制度更为贴近。从金融制度变迁角度看,民营经济金融成长的真正要素存在于本部门的经济流程中,民间金融机构比国有金融制度更适合于非国有产出的金融需要。因此,国家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更为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只要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它有关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就可以注册登记。金融管理部门只是审核其是否达法律规定的标准。引导私人钱庄、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金融转变。
所谓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指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经营需要或市场行为严重违规,而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合并、解散、破产,从而取消原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或对原有分支机构精心调整重组,从局部区域性金融市场退出的一种金融行为。我国对陷入困境的金融企业退出市场多采用行政指令托管、接受的方式,而没有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退出形式。例如,在处理银行退出时,我国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指定一家银行托管、清算陷入困境的银行,遗留的债权债务由托管方承接。该风险的接受者是按照行政命令行事的受托行,而风险的最终承担人是国家。这实际上把陷入困境的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行了横向转移。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以国家信用为后盾,而不是以市场原则为基础。虽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化解了一些银行的金融风险,但没有市场需求的承接可能增加托管和接受行的风险和历史包袱,同时加大了国家对风险的最终承受困难,并导致国家信用的受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走向市场运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同样作用于中小金融机构。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符合市场原则的银行退出机制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既是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后,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退出方面,对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处理的过程要依据其管理水平、资产质量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加以规范和处置。金融机构可以依法兼并、联合、重组及自行清盘、关闭,金融监管当局则可依法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兼并和重组。通过优胜劣汰,堵住向社会转嫁风险的渠道,迫使民间金融机构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
总之,我国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安排问题,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开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确立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给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从而使其充分发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
6.3 逐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尽快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共 页 第 2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这是对民营金融的再次肯定。2005年央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一条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给民间金融“正名”的信号,预示着民间金融合法时代的到来,对消除公众对民间金融的偏见十分有益。
金融体系通常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以满足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而这种金融体系一方面有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也有这些市场之外的民间信贷活动。在两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下,资金在相互竞争中流动,正规的金融体系与非正规的民间金融体系之间,无论重要性或规模均会互为消长。随着正规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非正规的民间金融的规模与重要性也会弱化。建议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要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企业和个人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较好成效。针对我国民间金融的优势和弊端,应该加以引导管理,改变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对立局面,共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建立关于民间融资的保护性法律制度,将民间融资从目前的压制性管理转变为扶持性管理。建议制定《民间融资法》,从法律上肯定民间融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其从“地下”转入“地上”,保护合约双方的正当权益,促使其逐步走向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 从法律上合理确定民间融资和社会集资的界限,以加强社会集资的规范管理。社会集资由于规模大、涉及面广、资金出借人的不确定性,应作为行政管理的重点与民间融资区分开来。 建议出台《社会集资管理条例》,从融资行为主体的融资规模、融资对象的特定性等方面对 民间融资与社会集资加以区别,融资规模超过一定额度,债权人具有不确定性的应列入社会集资,反之则为民间融资。严格限定社会集资的条件、范围和操作流程,明确社会集资活动中集资者、监管者的行为规范,确保社会集资申报和审批渠道的畅通,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融资和社会集资的管理。建议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银行业监管部门在非法集资的认定、查处、取缔等方而的职责,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依法合规地向社会公筹集资金,达到有关条件和要求的,则应当给予批准。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分析,利用“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等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重新审议“两非”取缔办法,革除与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应的地方。根据我国金融业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两非”取缔办法中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条款重新修订,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6.4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民间金融机构的增加,会给非常脆弱的金融体系增加监管风险,因为整个金融体
共 页 第 30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系风险会在小银行的建设中被乘数地放大。近年来我国所有发生支付危机或关闭破产事件的都是小型银行和信托、证券、信用合作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中农信、海发行、广国投、城信社等接连接管或破产,广东惠州、茂名等地区发生的农信社支付危机等,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已出现的一些民间金融形式之所以问题较多,不是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本身有问题,而是监管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因此,如何建立有效地监管制度是规范民间金融的当务之急。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民间金融信息采集机制,通过地方监管组织或统计局,定期采集民间金融活动的有关数据,重点监测民间资金规模、性质、利率、资金流向和风险状况等情况,建立起有效的监测制度,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并相应地将民间金融活动纳入宏观调控体系。
其次,金融监管应根据金融组织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市场定位、财务状况和资质高低的不同,确立合适的标准,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监管,对于规模大、业务广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而对仅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民间金融组织,则可采取司法监管和自律监管的方式。
最后,建立与民间金融机构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度,监管当局应对民间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检查,形成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并相应地建立起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处理机制,从而将民间金融纳入政府的监管体系之中,降低民间金融风险。我国过去不断地把国有大银行纳入正规的监管系统,而对民间金融则是让其自生自灭,或者一出问题,就对其进行清理、整顿或取缔。在一个天天面临制裁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比正常情况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它们已被纳入政府对其监管的体系之中。
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向对正规金融监管那样事无巨细,应分类对待。如对于民间亲友间主要体现互助的借贷活动不必干预,只是在法律上应对民间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契约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不断鼓励其向着规范化、契约化方向发展。有些企业针对社会或企业内部的集资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无疑是目前民营企业成长迅速阶段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约束下的次优选择。因此,与其在发生风险时才采取事后处理的态度不如事前监督以尽量避免风险发生。对于通过民间金融中介组织进行的间接融资活动,由于其组织化程度高,涉及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严重,因此这是对民间金融监管的重点。
6.5 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外在保障。健全的会计审计制度、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透明度的保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做出逆向选择;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有效公平的司法制度是市场参与者降低道德风险、严格自律、遵守诚信的前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消除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的隐性
共 页 第 3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担保、促进金融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保证。在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下,投资者、储蓄者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价格才能成为资源配置的信号,成为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标。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金融深化理论,发展中国际金融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利率市场化,以此带来储蓄、投资、技术创新、就业和收入五大效益。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就是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和调整。市场决定的利率,才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我国现行的利率显然并不反映现实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使得投资者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造成资金的过度需求和资金使用的巨大浪费。所以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要求利率按照市场供求进行自由浮动,建立收益和风险倾向相一致的资金的价格机制,使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在各自所确定的细分市场上提供金融服务,既可以避免相互间的无序竞争,又可以全面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资金的需求。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的比较充分。它们的利率不受正规金融市场上利率的限制,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根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关系远近、借款时间以及借款区域等情况上下自由浮动。如果政府能够在全国范围坚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会使民间金融的这种优势得到削弱甚至消失。这个进程一方面能够打击或者取缔那些危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利贷等黑色金融成分,另一方面也能推动那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政府对民间金融进行规制的一个有效手段。
结论
共 页 第 3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民间金融是在经济市场化与金融抑制之间的矛盾中发展的,我国的民间金融就长期具有典型的金融抑制特征。发展中国家大多长期推行金融抑制的发展战略及金融政策,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高度管制、利率缺乏弹性、金融机构的设立受到严格的限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受阻,等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同样受到诸如此类的限制。但是当前,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变了以往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格局,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近些年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要实现我国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就必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5月,央行在其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承认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2006年以来,银监会相继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有条件开放民间资金进入金融市场;2007年4月银监会制定政策允许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表明,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必将日益完善,而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将走上康庄大道。
顺应改革发展的趋势,相关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也正在出台。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的《放贷人条例》便是出于这个目的,就是要把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到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内生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放松民间金融管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对已有的民间金融组织及制度进行创新,以便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共 页 第 3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1]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1989. [5]孟凡杰.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 [6]金祥荣.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温州模式”及浙江改革经验[J].浙江大学学报,2008.
[7]任旭华.金融制度短缺与民间金融发展的必然性.金融论坛,2003.
[8]崔慧霞.农村民间金融的内生机制分析.统计研究,2006.
[9]张庆亮.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0]彭建刚,何婿.论民间金融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对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
[11]蒋雅文.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J].经济评论,2003.
[12]刘文革,刘婷婷.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J].学术交流,2007. [13]谢家智等.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J].农业经济问题,2005. [14]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动态,2004.
[15]谢毅.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理论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致谢
共 页 第 3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在我学士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的导师刘艳华老师表示感谢,在本人论文的写作期间,刘老师对本文的整体框架及写作思路,给予了极大的建议与帮助,对本文的不足点均给予了点评与修改意见。在此,我对刘老师的悉心教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各位老师,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他们谆谆不倦的教导及传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令我受用终身。我还要感谢学院领导们对我四年学习与生活当中的指导和关心。
同时,我要感谢陪我度过这四年的同窗,与你们的思想碰撞,使我受益良多。对于在本文写作期间给予支持与建议的同学,我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我求学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无私的关爱与支持。时光易逝,转眼间,我即将离开安徽工业大学,告别大学四年的生活,在这里,留有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附录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miracle\"
Waldron, Darryl G
共 页 第 3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INTRODUCTION
A variety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offered to account for the startling economic success of East Asi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Growth that many believe will continue well into the next century.
Perhap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effort to explain this growth is the World Bank's (1993) recently published study, 'The East Asian Miracle\". The Bank examine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eight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the period 1960 - 1990. And while no single explanatory model emerged from the World Bank study, specific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at appeared to account for much of East Asia's economic success.
To one degree or another, most of the countries have followed interventionist policies, sometimes experiencing remarkable success and other times not. Intervention included subsidized lending, tax incentives for selected industries, export promotion, directed credit,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interest rates. Furthermore, the majority of the countries got the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s right with respect to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encouraging high levels of domestic spending,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being open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ese countries also have created supportive public sectors run by bureaucrats who are well educated, relatively honest, and well paid. This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what one finds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robably helps explain why many of these policies have failed to provide similar results in other locations.
As comprehensive as the World Bank study is, however, it does not address how East Asia, generally lacking well developed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has been able to finance the kind of growth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A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this apparent contradiction may be found in the form of a large and relatively efficient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Functioning in parallel with the formal sector but going largely unseen, the informal sector is nearly as important in aggregate terms as the formal sector. Of additional significance is the important role the overseas Chinese play within the informal sector, creating what Kao (1993) describes as the \"Chinese commonwealth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thnic component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 of informal finance,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scope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extending informal credit throughout East Asia. This will entail discussion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ts major participants, informal methods, sourc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magnitude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Anatomy of Informal Finance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in terms of its
共 页 第 3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trast sharply with those of the formal sector and provide one with some insight into why informal methods of finance are so pervasive and enduring.
Although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exists side-by-side with and in many instances complements the formal sector, it functions \"outside the preview of regulations imposed on the formal sector in respect to capital, reserve and liquidity requirements, ceilings on lending and deposit rates, mandatory credit targets, and audit reporting requirements\"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0). As evidence of both its heterogeneity and cross-over rol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serves the inter-corporate funds market, the informal curb market,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e companies, pawnshops, local money lenders, wholesalers,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unions, small farmers, retailers, chit funds, entrepreneurs, and individual borrowers and lenders from nearly every walk of life.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tends to provide funds for short term purposes, although both intermediate and longer term financing is frequently arranged. Correspondingly, informal lenders may rely entirely on their own funds, serve as intermediaries by accepting deposits, or lending may occur on a group basis through 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Whatever the basis, inform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tends to be characterized by face to face transactions and flexibility with respect to the structure of debt, interest rates,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rescheduling maturity periods and the qualification process.
The flexibility and amorphous nature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along with the unusually clos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rowers and lenders, enables informal lenders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to levels that are usually well below those of the formal sector, Interest rates within the informal sector tend to be some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in terms of it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trast sharply with those of the formal sector and provide one with some insight into why informal methods of finance are so pervasive and enduring.
Although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exists side-by-side with and in many instances complements the formal sector, it functions \"outside the preview of regulations imposed on the formal sector in respect to capital, reserve and liquidity requirements, ceilings on lending and deposit rates, mandatory credit targets, and audit reporting requirements\"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0). As evidence of both its heterogeneity and cross-over rol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what higher than in the formal sector, however, any differentials appear to be justified by market factors. Even so,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l loans are made at moderate rates of interest rivaling those found in the formal sector. Overall, evidence seems to suggest that informal lending rates tend to fairly reflec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repayment and collateral risk, opportunity costs of funds, loan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credit worthiness of borrowers (Wai 1980).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ggest
共 页 第 3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that informal lending ra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onopoly surcharge (Bhaduri 1977; Wells 1980; Iqbal 1981, Ghate 1992).
When judge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intermittent lenders tend to make more but smaller loans than other sector participants and, as might be expected, much of this activity is between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ese flows are not inconsequential, however, and, as will be demonstrated, among member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termittent lending frequently involves very large firm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intermittent lending also arises among firms, and the informal inter-corporate market for funds is extremely well developed.
Referring once again to Figure 1, regular lenders maintain exposure on a long term basis, although such lending may be secondary to other business activities. They may operate on their own or borrowed funds, frequently recycling formal sector debt. Regular lenders include \"professional\" moneylenders, pawnbrokers, indigenous bankers and unregulated finance companies. Interest rates are often high among this group of lenders, particularly among professional moneylenders. Pawnbrokers are inclined to accept a wide range of assets as collateral thus giving this method of informal finance a degree of potency that is peculiar to the region. Income earning assets are frequently pledged that allow the lender to earn income that is applied against the loan. Indigenous bankers and unregulated finance companies raise funds by either taking deposits or selling \"investment participations\". They can offer higher returns on deposits than are available in the formal sector, deposits which are underwritten by what many in the West would consider somewhat unconventional loans. For example, it is not uncommon for unregulated finance companies to discount post-dated checks that in some instances are two or three party in nature. A practice that actually gives a personal check the character of commercial paper.
Lending by regular lenders may be either tied or untied. Those who extend untied or pure credit are primarily engaged in lending and, as a consequence, are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s \"specialist\" lenders. Alternatively, tied credit transactions occur between borrowers and lenders involved in an essential way with simultaneous transactions in other markets. The activity in another market is accepted by the lender as a substitute for collateral in the credit transaction. A highly flexible type of informal credit, tied lending is a more important source of financing than untied credit in many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by which informal credit reduces transaction costs and risk premia (Ghate, 1992).
Distinct from credit extended by entities, group or mutual finance is based on informal associations of individuals who regularly deposit funds with a group leader. The basis for association may be a function of geography, social contact or a business relationship. The group serves as the medium for accepting deposits, paying interest and loan generation.
共 页 第 3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efficient and widely used methods of informal finance are Roscas, a form of group finance based on the principal of achieving financial leverage through the periodic pooling of deposits in a common account, the proceeds from which flow to association members on a rotating bid basis. The initial pool goes to the organizer of the Rosca who serves as its \"banker\pools and accounting for interest payments. Interest takes the form of discounts which go to reduce the subsequent contributions of other members on a proportional basis. Roscas allow those who elect to receive the pool in later rounds to take positions as net savers because the amount of money they receive exceeds what they have paid in by the amount of the discounts paid earlier by successful bidders.
Whether it be through direct lending, the intercompany funds market or through group financing,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of East Asia is a multidimensional network that both complements and overlaps with the formal sector. The informal sector has endured and is prospering because it is remarkably flexible, cost efficient, quick to respond, and innovative. All of which has given informal finance distinct and sustainabl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throughout East Asia is defined entirely by area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formal sector financing. The formal sector is better able to undertake large scale debt and equity financing and, through well develop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issue and trade a broad array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on a worldwide basis. This allows the formal sector to better accomodate the needs of large scal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financing wher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are important, and where considerable financial sophistication is required. The formal sector is far less effective i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a heterogeneous mix of small businesses, entrepreneurs, farmers and traders in a world characterized by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rapidly changing local market conditions. The informal sector, however, is particularly well sui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just such markets.
Broadly put, the rol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s to fill the void created by the natural limitations of the formal sector and, in so doing, to fully exploit areas of saving, lending, and investment where it can achieve a sustainab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Several factors clearly favor the informal sector in filling this void.. First, there are large segments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y the formal sector simply does not reach. Furthermore, there are many who, because of the informational requirements of formal sector institutions, do not qualify for credit even though they are technically creditworthy. There is also an enduring cultural bias that tends to favor the face-to-face contact so typical of informal finance. This is
共 页 第 3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especially tru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s most important participants. Finally, there is an inherent mistrus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for many, this means a distrust of formal sector institutions.
Since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l finance obtains from its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the informal sector is especially adept at making high transaction cost intensive loans. And because informal credit is better distributed than formal credit, it is remarkably effective in reaching small farmers, entrepreneurs, small businesses, and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Braverman and Gausch 1986).
Another advantage enjoyed by the informal sector is its ability to respond quickly in areas where speed is critical such as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and in providing short term credit for distributors throughtout the channel of distribution. In most East Asian countries a well developed informal inter-corporate funds market exists that works to smooth out short-term cash flow problems. This market is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within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where it extends beyond small enterprises to reach mid-sized and large companies.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is also defined in part by its inherent flexibility in packaging and distributing credit. For example, considerable latitude exis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eptable credit terms. This allows the informal sector to effectively serve the credit needs of farmers and others engaged in commodity like activities where current and future crops are readily accepted as collateral. In many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use rights to a wide range of productive assets are temporarily transferred to lenders through \"usufructuary mortgages\". A variation on what is known in the West as a sale and leaseback agreement, this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by the informal sector as a source of long term financing.
The informal sector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ing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Throughout East Asia informal credit is used for subsistence and emergencies, as well as for housing, education, consumer durables, luxury goods and travel. Keyes (1983) and Van der Harst (1974) cite the importance of chit funds in financing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purchase of a wide range of durable goods. That informal finance is indeed ubiquitous is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a major portion of the financing of overseas travel by East Asian migrant workers is provided on an informal basis (Abrera-Mangahas 1989).
Finally, the rol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as a medium for saving is a vital complementary activity to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l credit. The informal sector provides sav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both direct lending and intermediation. Most informal credit is the result of surpluses accumulated over time by individuals who then recycle some of all of these funds through informal lending. The informal sector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
共 页 第 40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presence of overlapping networks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businesses that recycle their surplus cash flow through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l credit.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his are the business Roscas described by Bouman (1979), Nayar (1973) and Von Pischke (1992).
In most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rol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the intermediation process is more pronounced in urban areas. Group approaches (i.e., Roscas, non-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and mutual associations)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intermediation. Among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informal sector's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mediation process are high yields on deposits, accessibility, familiarity, safety, liquidity and reciprocity (Vogel and Burkett 1986). And as Ghate (1992) suggests, even though the formal sector may have advantages over some informal alternatives with respect to safety and liquidity, it seems fairly clear that the accessibility and reciprocity provided by various informal savings options encourage savers to make deposits that would otherwise not be made. Furthermore, in many instances formal sector savings alternatives simply do not exist or, if they do, location is a barrier, or they may have minimum deposit requirements or have procedural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that are both cumbersome and intimidating.
As this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has attempted to show, the informal sector effectively fills a void in the extension of credit to both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markets throughout East Asia. It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orking capital for businesses of all sizes, and works in general to ameliorate inefficiencies in the allocation of formal sector credit. It also functions as a mechanism for mobilizing considerable savings and for facilitating the intermediation process.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One of the reasons so little is known about informal finance is the sensitivity that attaches to informal credit where both borrowers and lenders are concerned. The extraordinary diversity of informal transaction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informal lenders, also frustrates easy generalizations. Nevertheless, enough is known about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 meaningful impressions about its significance in fund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 number of studies of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in large part, are chronicled by Ghate (1992)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1990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 The examination of scope undertaken here draws heavily on these two sources.
As impressive as these estimates are,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speculation that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will diminish as the formal sector expands and liberalizes. In this regard, Chandavarkar (1985) suggests that the informal sector actually consists of two
共 页 第 4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components, one \"autonomous\" and stable, the other \"reactionary\" and variable. It is the second of these that grows and contracts with changes in the formal sector, often giving the illusion of overall decline. A recent study by Siamwalla, et al. (1990), conducted on behalf of the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whether increased access to formal credit resulting from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rough commercial banks had served to diminish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study is significant because of its breadth; household surveys in 52 communities; surveys of moneylenders in six communities; and national interest rate surveys. In spite of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availability of formal sector credit, 75 percent of those households surveyed remained active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real interest rate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have remained fairly stabl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despite more liberal formal sector credit policie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broad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has not been significantly threatened by the enhanced availability of formal sector credit.
Another way of assessing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is through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the overseas Chinese make to the informal sector. They ar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thnic component of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most of their financial activities remain informal in nature, although in some markets, most notably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re is considerable cross-over.
A recent study by The Economist (November 1993) points out that along with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which are predominantly Chinese, Malaysia, Thailand,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have Chinese minorities that account for an \"astonishing share of their economies\". Specifically, a study of Indonesia conducted in the mid-1980s estimated that of those assets not owned by foreigners or by the government, 70-75 percent belonged to ethnic Chinese, most of these assets being financed informally. In Thailand,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the ethnic Chinese, representing 8-1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own approximately 90 per-cent of the commercial and manufacturing assets,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this activity being financed informally. The Philippines' ethnic Chinese make-up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yet they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the sales of the country's 67 largest companies, much of the financing being provided on an informal basis. In Malaysia, the ethnic Chinese also dominate commercial activity, controlling an estimated 55-60 perc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where a majority of the transactions are financed informally (Redding 1993).
As a further indic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one only has to look to the rising new multinationals of South-East Asia. A majority of these enterprises are the offspring of overseas Chinese family empires that dominate local economi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decentralized business structures, operate smoothl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and, although they have broad access to and utilize the formal sector, remain
共 页 第 4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By far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direct investment fueling China's growth is coming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these flows com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another 10-15 percent from the offshore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much of it through the informal sector (Redding 1993).
Although evidence of the scope of the East Asian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sometimes hard to come by, one is left with the clear impression that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vitality of the region is not insignificant. Furthermore, with the rapidly expanding regional economy it is likely that that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e will grow in absolute term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is also likely that, rather than being \"squeezed out\" by a more efficient formal sector, the informal sector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and adapt as it always has. In fact, there are already clear indications of increased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
SUMMARY
As this study has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miracle\" has been accomplished largely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well developed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Instead, it has relied heavily on a remarkably efficient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Existing side-by-side with the formal financial sector, but mostly hidden from view, the informal sector is nearly as important in aggregate terms as the formal sector. An artifact East Asia, the informal sector is both a mechanism for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credit and a reflection of just how business is done within the region. In fact,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anyone undertaking business in East Asia, whether it be a small business or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will not at some point be touched by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The informal sector owes its ubiquity to several factors. The informal sector is remarkably flexible with respect to structuring credit arrangements. It is an unregulated market and, as a consequence, is not encumbered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formal sector. In addition, the informal sector is characterized by an unusually clos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rowers and lenders, and is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to market conditions. Furthermore, it is not unusual to see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es \"crossing-over\" and participating in both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a number of whom control and manage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with full access to global capital markets.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to heterogeneity.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ction is between credit extended by separate entities, either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nd credit extended on a group basis. Informal credit
共 页 第 4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extended by entities tends to occur on either are intermittent or regular basis, and may be \"tied\" to other transactions such as marketing, or be untied and \"pure\" in nature. A distinction that transcends both tied and untied credit is that between lending based on the lenders' own resources and lending based on deposits where the lender functions as an intermediary. Intermittent lenders by definition lend only from their own funds while regular lenders may rely on their own funds, deposits from others, or on funds borrowed in the formal sector. Correspondingly, group finance more generally occur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is a primary method by which the informal sector accomplishes intermediation. Groups of individuals or businesses pool their savings which may be recycled to members, loaned to non-members, or invested in the formal or informal sectors.
The primary role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to fill the void created by the natural limitations of the formal sector. Amo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njoyed by the informal sector are its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broad market reach, ability to respond quickly in extending credit, flexibility in packaging and distributing credit, and its abil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cultural biases peculiar to the region. Borrowers who depend on the informal sector include the \"curb market\" for informal credit, entrepreneurs, small farmers, enterprises engaged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ose engaged in both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There is also a well developed informal inter-company funds market that extends to som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region. In some countries entire industries rely almost entirely on informal credit.
While the amorphous and secretive nature of informal finance make it a difficult area of study to research empirically, considerable evidence exists that tends to sugges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countries like China, Indonesia, Kore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informal credit clearly accounts for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credit extended.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scope of informal finance is made possible by examination of the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 most important ethnic component of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overseas Chinese have used informal methods of finance to create positions of economic dominance throughout the region. Much of the growth China is now experiencing is being financ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is financing is occurring on an informal basis.
For those who have predicted the demis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the face of a developing formal sector, most of the evidence suggests otherwise. It is more likely that, with the rapidly expanding East Asian economy, both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 will grow in absolute term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 result,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lmost dictates that one be familiar with the anatomy, role, and scope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共 页 第 4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REFERENCES
Abrera-Mangahas, Alcestis. \"Overseas Workers' Remittances: Not a Leak But a Bypass,\" Philippine Social Science Center, Queyon City, 1989.
Agabin, Meliza. \"Integrative Report on the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August, 1989.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formal Finance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0,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pril, 1990.
Bhaduri, Amit. On the Formation of Usurious Rates in Backward Agriculture, in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77.
Braverman, A. and J. Louis Gausch. \"Rural Credit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rom Practice and Modern Theory, \" World Development, Vol. 14, No. 10/11, 1986.
Bouman, F.J.A. \"The Rosca: Financial Technology of Informal Savings and Credit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Savings and Development, Vol. 3, No. 4, 1979.
Chandavarkar, A.G.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alysi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SEACEN Seminar, Yogyakarta, Indonesia, 1985. The Economist. \"China's Diaspora Turns Homeward,\" November 12, 1993.
Feder, Gershon, L.J. Lau, J.Y. Lin, and Luo Xiaopeng.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Farm Performance in China,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13, 1989.
Ghate, Prabhu.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qbal, Farrukh. \"Dualism, Technical Change and Rur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AID, September, 1981.
Kao, John. \"The Worldwide Web of Chinese Busines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1 , No. 2, March-April 1993.
Keyes, William. \"Approaches to Financing of Unconventional Housing,\" Regional Seminar on Financing of Low Income Housing,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83.
Nayar, C.P.S. Chit Fina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Working of Chit Funds, Bombay: Vora, 1973.
Poapongsakorn, Nipon, and Prayong Netayarak. \"Regional Variations in Rural Interest Rates,\"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Thamemasat University, Bangkok, 1989. Prabouo, Dibyo. \"Study on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Indone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Yogyakarta, Indonesia, 1989.
Redding, S. Gort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93. Siamwalla, Ammar, et al. \"The Thai Rural Credit System: Public Subsidies,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Segmented Markets, \"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共 页 第 4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Foundation, Bangkok, 1990.
Van der Harst, J. \"Factors Affecting Housing Improvements in Low Income Communities. Ekistics, Vol. 39, No. 235, 1974.
Vogel, Robert C. and P. Burkett. \"Deposit Mobi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portance of Reciprocity in Lending,\"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 Vol. 20, July, 1986. Wells, R.J.G. \"An Input Credit Programme for Small Farmers in West Malaysia,\" Journal of Administration Overseas, Vol. 17, No. 1, January, 1978.
Wells, R.J.G. The Informal Rural Credit Market in Peninsular Malaysi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sia, 1980.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Yearbook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orea, 1989.
共 页 第 4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非正规金融与东亚经济“奇迹”
沃尔德伦,达里尔G
引言
在过去三十年里各种各样的解释已经说明了东亚惊人的经济成就,很多人认为增长将会持续到下个世纪。
也许能解释这一增长情形最全面的成就是世界银行(1993年)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东亚奇迹“。银行审查了8个东亚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经济表现。但是在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没有单一的解释模型显示有能够说明东亚经济成功的具体因素。
或多或少的,大多数国家都奉行干预政策,有时取得明显成效,有时候却没有。干预包括补贴贷款、对选定行业的税收优惠、促进出口、直接信贷以及操纵利率。此外,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权利,鼓励国内高水平消费,大量投资小学、中学和技术教育,并公开对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些国家还得到了由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且廉洁奉公的官员组成的公共部门的支持。人们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其他地方这些政策很多都没有提供类似的结果,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全面,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何普遍缺乏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东亚能够为试验过的地区提供资金。对这种明显的矛盾,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和比较有效的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形式。运作与正规部门平行,但运行却很隐蔽的,非正规部门与正规部门一样作为重要的总计。额外的意义是,海外华人在非正规部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出于高(1993)“中华联邦”的描述,这个最重要的由民族组成的非正规金融。
共 页 第 4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非正规金融的性质以及非正规金融在整个东亚地区扩张非正式信贷中的角色和范围。这将导致非正规金融部门诸多组成部分的讨论,它的主要参与者、非正式的方法、比较优势的来源以及非正规金融的规模等。
非正规金融解析
也许描述非正规金融最好的方面是其显著的特征,尖锐的正规部门与其形成对比,并提供了为什么一些非正规金融方法是如此的普遍和持久的见解。
虽然非正规金融部门与正规金融部门并存,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补充着正规部门,它对资金方面不实行正规部门规章预览功能,“对贷款和存款准备金率和流动性要求,强制性信贷目标,要求和审计报告“(1990年亚洲发展展望)。作为两者异质性和交叉角色的存在的根据,非正规金融业是跨企业的资金市场,非正规抑制市场,正式和非正式的金融公司,当铺,地方放债人,批发商,正式和非正式的信用合作社,小农民,零售商,企业家和个人借款人和几乎所有生活中的贷款人。
非正规金融部门主要提供短期用途的资金,虽然有时也提供中期和长期融资。相应地,非正式贷款人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资金,通过旋转的储蓄和信贷协会,作为中介机构接受存款。无论何种基础上,非正式借贷的特点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易和灵活性方面的债务结构,利率、担保要求,重新安排到期期限和资格审查程序。
非正规金融部门的灵活性和非晶性质,随着异常密切的工作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关系,使非正规贷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远低于正规部门的水平。通常是非正式部门的利率比正规部门较高,但是,任何差别似乎是有道理的市场因素。即使如此,一个非正式的大量贷款与正规部门相媲美的利息率仍然处于适中。总体而言,证据似乎表明,非正规贷款利率往往公正地反映了通胀预期,还款和抵押的风险,资金的机会成本,贷款的交易成本,以及借款人(伟1980)的信用。没有什么证据显示,非正式贷款利率是由垄断附加费(Bhaduri 1977年的特点;井1980;伊克巴尔1981年,Ghate 1992年)。
当用交易数量来判断,间歇贷款人往往比其他部门的参加者作出更多但规模较小的贷款,可以预料,这项活动是在许多朋友和亲戚之间进行的。这些流动不是不重要,反而,正如证明海外华人之间的间歇性贷款的成员,经常涉及到非常大的公司。间歇性贷款的很大一部分也源于企业之间,以及非正式跨企业的非常发达的资金市场。
再次谈到例一,定期贷款保持在一个长期的基础上,虽然这些贷款可能是次要的其他业务活动。他们可以自行运作或用借来的资金回收正规部门的债务。定期贷款包括“专业”放债人、当铺、土著银行家和无管制的金融公司。利率往往是这样的贷款人组,高尤其是专业的高利贷者。当押商倾向于接受作为抵押的资产从而提高这种非正规金融的效用程度是该地区特有的方法。经常创收资产抵押,允许贷款人以赚取收入,提出贷款申请。土著银行家和无管制的金融公司或者采取提高存款或出售“投资参股”的资金。他们可以提供比在正规部门较高的存款收益,存款是由什么贷款包销
共 页 第 4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发售在西方许多人认为有点不合常规。例如,它是不受监管的财务公司的折扣期票,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或三个党的性质。这种做法实际上使个人支票商业性。
定期贷款的贷款可能是捆绑或解开。这些不附带条件的或纯粹的延长,主要从事信用贷款,因而,常常被称为“专家”贷款人。另外,捆绑信用借款人之间发生的交易,以及在参与的必要途径与其他市场同步交易的贷款。在另外一个市场活动接受作为抵押品的信贷交易代替贷款人。一个高度灵活的非正规信贷,捆绑贷款不附带条件是比信贷融资更重要的许多东亚国家的来源,它是最重要的机制,其中非正式信贷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Ghate,1992年1) 。
从实体,集团或相互提供的信贷资金基础上,不同的是个人与团体的领导人定期存入资金非正式组织。对于协会的基础可能是一个地理功能,社会联系或业务关系。该集团作为媒介接受存款、支付利息和贷款的一代。
其中最创新、高效和广泛使用的非正规金融方法Roscas,一群融资方式上实现通过定期的存款账户集中在一个共同的主要财务杠杆的基础上,所得收入流向旋转出价的协会成员。最初的游泳池是罗什卡作为“银行家”服务的组织者和发放利息支付的会计。利息的折扣优惠,是减少对其他成员按比例随后捐款的形式。 Roscas让那些选择接受谁在以后的几轮池采取净储蓄者的立场,因为他们获得的金额超过他们付出的款项由中标者支付的折扣金额早期研究。
无论是通过直接贷款,公司间资金市场或通过融资组,东亚的非正式金融部门是一个多层面的网络,既补充正规部门,又与其重叠。非正规部门已经繁荣是因为它的灵活、成本效益、快速响应和创新。所有这一切给了非正规金融明显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非正规金融中的作用
非正规金融在整个东亚地区的作用在比较优势领域的定义完全区别于正规部门的资金来源。正式的部门能够更好地进行大规模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并通过完善的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发行及交易,在世界范围内一系列广泛的金融工具。这使得正规经济部门,以更好地适应大规模的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融资在规模经济和范围是重要的,并在相当大的金融知识是必需的。正式部门要少得多照顾不到的小企业,企业家,农民和商人异质结构的需要,通过有限的信息为特点的世界,迅速改变当地的市场情况有效。非正规部门,但是,是特别适合满足正是这种市场的需求。
广义地说,非正规部门的作用是填补正规部门的天然局限性所造成的空白,并且在这样做时要充分利用储蓄、贷款领域及投资在那里可以实现可持续的相对优势。由于有许多正规部门机构的信息需求,不符合信贷即使在技术上信誉。这是真实的海外华人,尤其非正规金融部门的最重要参与者。最后,有一个内在的不信任,政府监管,对许多人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正规部门机构的不信任。
由于非正规金融获得的好处之一是降低交易成本,非正规部门在交易成本高密集
共 页 第 4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的贷款能力方面极强。而且由于是非正式的信贷,这明显对、小农户,企业家及小企业比正规的信贷分配有效,并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布雷弗曼和Gausch 1986年)。
非正规部门所享有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在以速度为主的关键领域迅速做出反应,如进口和出口,以及分销商提供的分销渠道——短期信贷。在大多数东亚国家的发达非正式跨企业资金市场,工程顺利进行是短期现金流动问题。特别是这个市场在海外华人社区以外的地方小企业延伸,达到中型和大型企业响应。
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也表现在其固有的灵活性及包装和分配信贷等方面。例如,相当范围取决于可接受的信用条款的规定。这使非正规部门的信贷更有效地为农民和从事类似活动服务,随时接受当前的商品和今后的农作物等作为抵押品。在许多东亚国家,对生产性资产范围较广的使用权通过 “用益权抵押贷款”转给贷款人。关于在西方被称为售后租回协议的改动,这是非正规部门作为一项长期融资的常用方法。
非正规部门在个人消费融资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整个东亚非正式信贷是用于生活和紧急情况,以及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奢侈品和旅行。凯斯(1983)和Van der Harst(1974)列举了筹基金在商业融资和住宅建筑以及耐用消费品购买等方面的重要性。非正规金融确实是无处不在,从海外东亚民工主要提供非正式的基础上(阿夫雷拉- Mangahas 1989)就能反映出来。
最后,非正规部门作为一个储蓄中介对非正规信贷的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补充。非正规部门的储蓄通过直接贷款和中介活动提供机会。大多数非正式信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回收非正式借贷这些基金,个人累积盈余的结果。非正规部门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叠的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网络,通过非正规循环授信他们的剩余现金流的存在。也许,这是布曼描述Roscas业务(1979年)、亚尔(1973)和冯皮施克(1992年)最好的例子。
在大多数东亚国家非正规部门的中介进程在城市地区更为显著。集团的办法缔造了(即Roscas,非旋转储蓄和信贷协会和互助协会)最大贡献的中介。在众多非正规金融的因素中,会计因素在存款、交通方便、熟悉、安全性、流动性和互惠(Vogel和伯克特1986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Ghate(1992)提出,即使正规部门在有关安全和流动性方面比非正式似乎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如提供无障碍和非正式的各种存款方案,鼓励储蓄,而其他部门则不会提供。此外,在许多情况下,正规部门的储蓄替代品根本不存在,其次位置是一个障碍,或者他们可能有最低存款要求,或有程序和监管要求,既繁琐和恐吓。
由于这对正规金融的作用的讨论试图表明,非正规部门有效地填补了空白信贷向个人和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在整个东亚市场。它可作为周转资金,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业的重要来源,以改善在正规部门的信贷分配的低效率。它还可以作为一个相当大的动员储蓄和促进金融中介过程的机制。
非正规金融范围
共 页 第 50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其中一个原因是非正式金融对借款人和贷款人都关注的非正规信贷的敏感。非正规交易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非正规贷款人的异质性,也阻挠了推广。不过,已有足够证据,非正规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许多对非正规金融的范围进行的多项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Ghate(1992)和亚洲开发银行的1990年亚洲经济发展的报告记载。进行检查的范围在这里大量利用了这两个来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估计认为,非正规金融范围将缩小为扩大的正规部门并自由化。在这方面,Chandavarkar(1985)表明,非正规部门实际上是两个部分,一个“自主”与稳定组成,另一个是“反动”和变量。这些继续的增长与合同的正式部门的变化,常常给人以整体下降的假象。最近的一项由Siamwalla(1990年)以泰国发展研究所的名义进行的研究,旨在衡量是否更多的政府干预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削弱了非正规金融的范围。这项研究是因为它的广度显著, 52个社区的住户调查,六个社区高利贷者的调查; 以及国家利益率调查。尽管正规部门提供信贷激增,这些接受调查的75户百分之依然活跃在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实际利率依然在过去20年来相当稳定,尽管正规部门的信贷更为宽松。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非正规金融广泛的范围并没有因为正规部门信贷供应的提高而受到威胁。
另一个评估正规金融范围的方式是通过海外华人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他们是非正规部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的金融活动在性质上保持着非正规的特性,而且在某些市场,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有大量交叉。
按经济学人(1993年11月)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随着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主要是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中国少数民族占据了一部分 “令人惊讶的经济”份额。具体来说,对印尼80年代中期进行的研究估计,不属于外国人或由政府的资产,70%-80%属于华人,其中大部分资产是按非正规形式被资助的。据估计,在泰国华裔人口占8%-10%,共拥有约90%的商业和制造业资产,而这些资产很大比例是非正规形式。菲律宾不到1%的华裔人口却大约占该国的67家大公司的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大部分资金是非正规部门所提供。在马来西亚,华人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活动占据了约55%-60%的靠非正规金融支持的当地经济。
作为一个非正规部门的范围进一步表明,除了要顾及到东南亚新兴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海外华人家族帝国主宰地方经济的后代。它们有高度分散的企业结构特点,运作顺利跨越国界,虽然他们有广泛的获取和利用留在正规金融部门的重要参与者。迄今为止,在中国的直接刺激经济增长投资的最大部分是来自海外华人。大约三分之二的这些资金的三分之二来自香港,台湾,另有百分之10%-15%来自东南亚境外,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非正规部门(雷丁1993年)。
虽然东亚非正规金融部门范围的证据有时很难获取,一是它留下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清晰印象不甚明显。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将很可能在相对优势各自的领域发展。它很可能不是被“排挤到一个更有效的正规部
共 页 第 5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门”,而是继续发展和适应。事实上,目前已有正式和非正式部门之间明确增加互补的标志。
总结
由于本研究试图证明,东亚的“经济奇迹” 在没有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情况下已经大部分完成。相反,它依赖于一个非常有效的非正规金融部门。非正规部门既是对信贷的有效分配,又是公正的经营方式在区域内进行的反射机制。事实上,这是极不可能的,任何承诺在东亚的业务,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跨国公司,也不会在某个时候因正规金融部门感动。
非正规部门欠其普及的几个因素。非正规部门有非常灵活的信贷结构安排。这是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后果就是不守规矩和部门规章正式担保。此外,非正规部门的特点是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密切的工作关系,并能快速响应市场的条件。这在海外华人中是真实的,他们中许多人控制和管理着可全面进入全球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的公司。
非正规金融部门的特点是高度异质性。也许最重要的区别是由独立的实体之间的信用延伸,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非正式信贷实体延伸往往出现间歇性或经常性,并可以“捆绑”到其他交易中,如市场营销。区分这两个并列,超越和不附带条件贷款是贷款人之间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优惠贷款在存款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中介的贷款人的职能。对个人或企业团体的储蓄池可再生给会员,借给非成员,或在正式或非正式部门中进行投资。
非正规金融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填补正规部门的天然局限性所造成的空白。在非正规部门所享有的相对优势是其低交易成本、广泛的市场占有率、有能力提供信贷的快速反应、灵活的包装和销售信用,以及能够充分利用特有的文化地区的偏见优势。一个发达的非正式公司间资金市场也已延伸到该地区最大和最成功的公司。一些国家的所有行业几乎完全依赖于非正式的信贷。
大量证据表明,非正规金融的非晶和神秘的性质,倾向于建议学习困难领域的研究非正规部门经验的重要性。像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非正规信贷明确的信贷总额的比例显著延长。对非正规金融范围的进一步证据是由海外华人的投资活动,已成为最重要的非正规部门的民族组成部分。海外华人利用非正式金融的方法来创建整个区域经济的优势地位。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增长来自于海外融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一个非正式的基础上。
许多人预料到非正规金融将在一个发展中的正规金融面前消亡的人来,而大多数证据显示并非如此。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将更可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各自领域内发展。因此,充分认识东亚奇迹,基本就对非正规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及所包括的范围进行了完整的解析。
共 页 第 5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参考文献
阿夫雷拉- Mangahas,Alcestis。 “'海外工人的汇款:不泄漏但绕道,”菲律宾社会科学中心,Queyon市,1989年。 Agabin,Meliza。 “菲律宾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综合报告,”菲律宾发展研究所,1989年8月。
亚洲开发银行。 “非正规金融在亚洲,”亚洲发展展望1990年,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1990年4月。
Bhaduri,阿米特。在农业上落后形成的高利贷利率,在金钱和欠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牛津:Pergamon出版社,1977。
布雷弗曼,甲和J.路易斯Gausch。 “农村信贷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机构:从实践经验和现代理论进行政策分析,”世界发展,第14卷,10/11号,1986。
布曼,F.J.A. “The Rosca:发展中国家的非正式的储蓄和信贷机构的金融技术,”储蓄与发展,第3卷,第4号,1979年。
Chandavarkar,A.G。“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分析,证据与启示,”SEACEN研讨会,日惹,印尼,1985。
经济学人。 “中国的散居地打开在回家的路上,”1993年11月12日。
菲德,革顺,阮荣刘J.Y.林,罗霄鹏。 “农业信贷和农场在中国表演,”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3卷,1989。
Ghate,南达帕布。非正规金融。一些来自亚洲的调查结果,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伊克巴尔,法鲁克。 “二元论,技术变化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美国国际开发署,1981年9月。 高,约翰。他说:“中国的全球业务网络,”哈佛商业评论,第71卷,第2期, 1993年3- 4月。
凯斯,威廉。“非传统住房融资方式,”对低收入者住房的问题区域研讨会,亚洲开发银行,1983年。
纳雅尔,C.P.S.捷金融:一项关于捷基金工作的探索性研究,孟买:埃武拉,1973年。
Poapongsakorn,Nipon和Prayong Netayarak。农村利率“的区域差异,”泰国发展研究所,Thamemasat大学,曼谷,1989年。
Prabouo,迪比奥。 “在印度尼西亚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研究,”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中心,日惹,印尼,1989年。
雷丁,第戈顿。我国资本主义精神;纽约:德格鲁伊特,1993年沃尔特。 Siamwalla,阿马尔,等。 “泰国农村信用体系:公共补贴,私人信息,并分割市场,”泰国发展研究所基金会,曼谷,1990年。
范德Harst J,影响低收入社区房屋因素的改善。Ekistics,第 39卷,235号,1974。
共 页 第 5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沃格尔,罗伯特C.和P.伯克特。 “在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动员:在贷款互惠的重要性,”北京的欠发达地区,第20卷,7月,1986年。
韦尔斯,R.J.G. “一个在西马来西亚的小农户投入信贷计划,”北京行政海外,第17卷,第1号,1978年1月。 韦尔斯,R.J.G.在马来西亚半岛的非正式农村信贷市场,吉隆坡:马来西亚大学,1980。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华盛顿特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农业和林业年鉴统计。农业部和林业部,韩国,1989年。
共 页 第 5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