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就业压力不利于成才的辩词 (1)

2023-01-2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正方一辨发言:(3分钟)

 所谓成才,指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综合一切有利与不利的因素,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个人价值的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成才既需要智力因素,如各种认知能力,也需要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个性等。成才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互相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既有客观环境刺激的原因,同时也是主观上个体认知评价的结果,此外,它还涉及到个体的社会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 我方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理由有三:

 第一, 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毋庸置疑,压力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有了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象不到的这种能力。就业压力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及格局,增长了大学生对就业理念的认识。当我们发现,客观的就业压力与我们过高的主观期望值相矛盾时,我们会学着去了解现实并适应现实,从而转变择业观念,使其适应客观的就业环境。因此,我们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 第二,就业压力大会促使大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多是书本知识多,动手能力差,而市场中,人才和劳力充裕,很显然,市场需要的是立竿见影带去效益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就业压力大就促使着大学生进行二次充电,主动对接市场,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这种就业压力,引导着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也正是这种压力,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回报社会,从而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 第三, 众所周知,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结构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第 1 页 共 15 页

变,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大规模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反映。从长远来看,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大学生就业集中在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型产业,暂时的就业压力大并不能掩盖经济结构调整对他们未来发展和成才的巨大益处。

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中外历史,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压力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反方一辩发言:(3分钟)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原因有三:

一、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人情绪焦虑,会影响判断,对健康不好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会产生悲观情绪,得抑郁症甚至自杀

三、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走上歪路。就业压力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需要成长,但他不应该来源于过大的就业压力,因为这会抹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学习性,从而阻止一个人前进的步伐!

四、压力大的学生往往是身家一清二白,没有人脉,会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负面情绪。

心理素质不好的会一蹶不振。

第 2 页 共 15 页

五、为了找到工作从事不喜欢或不擅长的职业,在职场上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也不会抗议,产生恶性循环

反方:压力大不利于学生成才。学习压力大会导致学生离家出走,压力大会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编造谎言,还会导致自杀、忧郁症等。

正方:压力大有利于学生成才。化压力为动力,心理素质好的同学可以通过压力化学习的压力为动力。

反方:中美教育对比,美国学生的学习没有压力,却人才出的比我们中国更多。

正方:如果没有压力,我们便无法互相竞争,无法获得更高的成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乡村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才能走出乡村。

反方:考外校时,优秀的孩子因为平时压力过大而失利,平时轻松的孩子却能考上外校,不正好证明了压力大不利于学生成长吗!

正方:学习的压力也许对考试没有用,但对成才确实有用!

反方:有些条件好的家庭尽量把孩子送往国外学习,就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

正方:只有压力才能化为学习动力,更好的学习!

反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以往的父母亲的快乐?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压力。

正方:压力过大不好,但压力是必须的!

第 3 页 共 15 页

反方:中国正是过于重视成才,而他们却不明白:是先成人,再成才!

正方:而没有压力,怎么能成才呢?

反方四辨总结陈词(3分钟)

尊敬的主席、评委们、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本着小错不纠,大错不放”的原则将对方缺失总结如下:

我们遗憾地看到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过程中对我方一些观点、立场和提问,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答,或避重就轻,对一些事例只看表面现象,不究问题实质。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许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张海迪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还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们。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可见,压力本身是不利于成长的,真正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恰恰是那种克服压力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就如你们所说的压力有利于成长的话,那么,每个人遇到了压力都能将其化为动力吗?当然不能。能取得成功的,让他成长的关键是他克服种种压力的心态和方法还是压力本身呢?显然是前者。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压力的有无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 4 页 共 15 页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

正是因为在克服压力、化解压力为动力的过程中,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种对压力和挫折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

由此我们知道,压力远非造就人成长的充分条件,无数人在压力中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挫折中的压力可以成就极少数的人,但更能摧毁多数人。所以可以说压力不利于成长!只能说克服压力、缓解压力和转化压力为动力之后所取得的成功,才利于学生成长,更不能认为压力有利学生成长,而去人为地制造压力!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不断受到压力的侵犯,就像一块石头,被一把坚硬的凿子敲打着,一点一滴地被击得粉碎。

尊敬的对方辩友,如果你们认为压力有利于成长?那么请问你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不是不断地设置重重压力让自己成长呢?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又试问,您能坚持多久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就请你们,请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支持我方的观点:压力不利于成长,好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 5 页 共 15 页

正方四辨总结陈词(3分钟)

尊敬的主席、评委们、观众大家好!

谢谢对方辩友给我们提供的精彩的陈词。特别是对方辩友侃侃而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我更加对我们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是他使我们体会到了言论自由,不过我想要是没有今天这场精彩的辩论赛的压力对方3辩能够有今天这样突出的表现吗?

谢谢对方3辩为我们提供这么生动的实例。

刚刚对方辩友有几个很突出的问题:

其一:指桑骂槐

其二:混淆视听

其三:论据不足

总的来说:我是10窍通了9窍还有一窍不通啊~~

所以我方观点是就业压力大,有助于学生成长!

其一,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 6 页 共 15 页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难道不是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吗?

其二:就业压力大会促使大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多是书本知识多,动手能力差,而市场中,人才和劳力充裕,很显然,市场需要的是立竿见影带去效益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就业压力大就促使着大学生进行二次充电,主动对接市场,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这种就业压力,引导着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也正是这种压力,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回报社会,从而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其三: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毋庸置疑,压力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有了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象不到的这种能力。就业压力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及格局,增长了大学生对就业理念的认识。当我们发现,客观的就业压力与我们过高的主观期望值相矛盾时,我们会学着去了解现实并适应现实,从而转变择业观念,使其适应客观的就业环境。因此,我们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所以再次重申我方观点:学生压力大有利于成才,对方辩友,你们过来吧~我们共产党是优待俘虏的.谢谢主席和对方辩友。首先要感谢对方一辩的陈词,但我想对方可能犯了以下几点错误:

【反驳对方立足点的可能情况:1、区别压力“大”和“适度”之间的区别。

2、成才和成功的区别 3、岗位容量的本身有限。】

对于这些问题,本方提出的观点是:就业压力大并不能帮助学生成才。

第 7 页 共 15 页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博士生横飞的年代,“就业”二字已如沉重的巨石一般压在大学毕业生们的心头。所谓“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让许多即将踏入或已经踏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头疼不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所能构成的影响和障碍已经是不能用一般的困难或者磨砺这一种说法去衡量的了。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我们觉得,就业压力大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十分现实的一点:经济问题。对于没有或只有少量经济来源的大学毕业生,极大的就业压力会使其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并且,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毕业生向一线城市大量涌入,2011年66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少数的幸运儿得到了垂青,大多数人在面试和投递简历的路上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所谓“缺钱”直接导致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严重时便进而危害社会风气和安全。

第二点,当“萝卜多坑少”的情况被剧烈放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已经失去了很多有潜质成才的“萝卜”。招聘单位在选择录取学生的时候,无非是根据毕业院校、成绩、证书以及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用人单位无可避免地短视了。学习成绩并不意味着工作成绩,在滚滚的就业浪潮之中夹杂着的不那么耀眼的金子,很多都会被埋没,而他们在最初的就业中遭受的挫折,如果打击到他们的信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进取之心。如此一来损失的不仅是他们自己,而可能是整个社会。那所谓一个个在就业挫折中奋起的励志桥段,我们只想说:99%和1%,哪个更能说明问题?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岗位竞争过程中,自然催生出了这样的现象:两个能力相当的毕业生求职时,他们的“背景”往往能影响最终的录取结果,这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现象。而这种“背景效应”极大的影响了那些还未就业的学生,影响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好爹”的重要性渐渐超过“奋斗”的时候,对我们成材不仅有所拖累,对于社会发展更是一种威胁。

第 8 页 共 15 页

再次,正如之前提到的,为了应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压过他人一筹,许许多多的学生为了积累所谓的“资本”,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各种“考证”中徘徊。固然这些可能对他们的学习能力,甚至意志力等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在这方面的专注直接导致了他们的认识偏差——忽视了职业本身——这是十分可怕的。对职业本身没有具体的了解,导致了盲目和无效的择业,对于学生的成才,对于他们在合适的社会岗位上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没有任何益处,而且这种盲目更会反过来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综观以上,我们认为就业压力大不利于学生成才。谢谢!

压力大阻止了他们才华的最佳发挥,影响了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当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外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1.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难道不是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吗?

2. 。一般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不如重点高校优越,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往往对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感到不尽人意,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埋怨“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的学生众多, 看到人才市场对一般院校的种种“歧视”, 学生自感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无光,整天怨天尤人,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位贫困学生谈到: 我上的学校是一般院校, 专业也不好, 但是家中为我上学已经倾家荡产, 听高年级同学说, 我学的专业就业特别难, 每天我都在困惑、担忧中度过。

第 9 页 共 15 页

3. ( 一) 形势改变造成的恐慌心理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精英教育面向大众教育转变带来的变化、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的差距, 是就业压力的根源所在。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社会的压力给大学生以警醒, 也给不少年轻的学子压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面对求职就业的巨大压力, 高年

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 专业与爱好, 职业与地域, 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无所适从, 而且这种现象漫延到每个年级。提起就业学生们普遍感到束手无策, 既急于毕业, 又害怕毕业, 处于紧张、焦虑、怯懦状态, 担心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所选单位不如意怎么办, 形成心理压力。有的学生为此精神负担过重, 心理不安, 生活上食不甘味, 长吁短叹, 产生择业恐惧感。

最近比较“郁闷”——就业引发心理问题

“郁闷!”这个词成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子们的口头禅。他们的“郁闷”来自日渐增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学家弗瑞德·史丹伯瑞说:“压力将引发许多疾病,诸如,癌症、关节炎、心脏和呼吸器官的疾病,偏头痛 、敏感症,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上的官能障碍。”其他的压力症状被例为:肌肉痉挛,肩、背、颈酸痛,失眠,疲劳,厌倦,沮丧,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缺乏喜好,饮酒过多,摄食过多或过少,腹泄,经痛,便秘,心悸,

恐惧, 烦燥。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增多,患抑郁症的学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某学校生理治疗数据显示:患者中临近毕业大学生竟占60%左右,其中2/3为女大学生。不少学生只知道上课学习,不注重培养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常会受到来自学习、就业、情感上的压力,使她们的神经极度紧张,尤其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之后,会产生情绪低落、沮丧、忧郁等不良情感。同时,多数女生期望完美,就业的现实与理想

第 10 页 共 15 页

的落差给她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冲击。这样,不少学生就患上了抑郁症。他们应该朝气蓬勃,应该激昂向上,然而,现在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却极端自私,精神萎靡,看破红尘。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人情绪焦虑,会影响判断,对健康不好。

而且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会产生悲观情绪,得抑郁症甚至自杀~

还有么,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走上歪路。

压力大的学生往往是身家一清二白,没有人脉,会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负面情绪。

心理素质不好的会一蹶不振。

为了找到工作从事不喜欢或不擅长的职业,在职场上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也不会抗议,产生恶性循环。

(1)经济压力: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生活来源,虽然想家却只能呆在学校宿舍,很多人只能一封接一封的信言辞急迫、语调恳切地向爸妈催款。

(2)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个笑话。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

第 11 页 共 15 页

(3)毕业压力。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有9.6%的学生表示有厌学心态,但大多数人仍能积极应对考级考证、选修第二专业、在校外接受课外辅导和培训等情况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调查中有88.3%的学生表示会参与这些活动,另有11.7%的学生认为证书并不代表相应的能力,自己将不会投身这类活动在就业心理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大学生感觉就业压力较大,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大约有10%—15%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由于大学生压力很大,很多同学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心恢意懒,要么怨三怨四。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的三种压力,找出困扰的原因何在,给予大学生努力方向的建议。

2.困扰的原因何在?

(1)经济压力的原因。大学生初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随着自身的独立,经济独立是必然要求,因此到大学生中后期经济压力增大。爸妈挣钱很难,微薄的收入很难抵挡子女上大学的各种费用,学费、书费、饭费、住宿费、衣服费等。自从自己考上大学,自己成为家中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爸妈为保子女上大学,心里已分不清谁是谁的儿子了。

(2)就业压力大的原因。约一半的人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也约一半的人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

第 12 页 共 15 页

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大部分单位认为所需要的大学生应有好的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许多单位普遍欢迎学生干部,认为这些学生受过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和活动能力比较强,能较好地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只要态度积极,能吃苦耐劳,对工作踏踏实实、把交给自己的任务认真做好,大多数用人单位一定会欢迎这类人和对这类人重用。

(3)毕业压力的原因。要毕业就必须专业考试合格,学分修够,英语过四级或六级,毕业论文必须通过答辩。通过这些必须费很大功夫,一些同学毅力不强。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考硕博连读的行列,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3.社会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扰?

(1)提供良好环境,培养综合素质。21世纪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院校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必须把以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即转变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创新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增长见识,增强才干,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第 13 页 共 15 页

(2)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已经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这种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条块分割的教育模式,对于为当代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3)切实解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我国大学里出现贫困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穷农村或贫困山区,生活水准一般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由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异常艰难,学费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许多省市的学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这支贫困大军人数多、难度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使所有学生摆脱贫困的压抑。从根本上说,贫困生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决非权宜之计,必然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长期工作。

(4)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永久动力。但是,毕业后寻找工作不仅成为近年来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最烦心的巨大压力。就业趋难固然与某些人才需求市场呈现萎缩或近于饱和的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择业种类、择业地区过于集中有关——几乎集中于同样的单位、同样的地区,这样的竞争能不激烈吗?

(5)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力合作。其中,除了高等教育自身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外,既需要上级正确的政策导向(例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西移”、“下移”、自谋职业等多元化就业途径),也需要建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更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就业模式,到最能实现人生

第 14 页 共 15 页

价值的地方去。归根结底,一是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大学生也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就业市场。

4.大学生自己应向哪些方向努力?

大学生自己应向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1)时刻注意品德第一是人类任何组织成员必须遵循认得信条和戒律,保持一颗感激的心,严持操守,不谋私利,诚实是最好的参谋。

(2)放底架子,虚心学习,使自己具有学习并能及时、高质量吸取掌握别人研究成果的能力。

(3)提高敬业精神,让别人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忠诚老实、有进取心的人。

(4)努力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强专业知识和外语的学习,同时努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6)多参加就业指导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摆正心态,扩展知识面,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