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心理学讲义

2021-06-2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大师教育--实验心理学讲义

[ 考查目标 ]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 参考书目 ]

1.朱滢 《实验心理学》 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 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补充)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⑴ 各临近学科的贡献

①天文学家的贡献:反应时的测量、人差方程的提出

②实验生理学的贡献: Holmholtz测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脑机能定位、 颅像学、神经冲动电的性质、 反射功能、 感官和感觉现象获得大量的成绩、 特殊的神经能的发现

③物理学研究的贡献: ④医学中的贡献: ⑵ 费希纳的贡献:

①建立了《心理物理学》,刊印《心理物理学纲要》 ②首创科学的心理实验,定量

③对感觉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⑶ 冯特的贡献

①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②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和研究者

③对感觉、记忆、情感等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 ④发行了宣传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刊物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⑴ 1879-20世纪初,冯特的结构主义学派、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 ①主要研究思路 ②主要研究方法

③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 ⑵ 行为主义学派时期 ①主要研究思路 ②主要研究方法

③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 ⑶ 认知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①主要研究思路 ②主要研究方法

③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

⑷ 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兴起和发展 ①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 ②主要研究方法

A 无创伤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 脑代谢功能成像技术 生理功能成像技术

B 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单细胞记录 多细胞记录

多维(陈列)电子记录法

其它生理心理学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

(二)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 课题选择

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⑴科研选题的最基本要求:

要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有理论或者实践的价值 尽可能具体而明确 具有新颖性

⑵研究课题的来源 实际需要

日常观察和个人经验 前人研究成果 理论

2、文献查阅

⑴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本身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结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可以使研究具有更高的起点、更具新意和价值 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浪费,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 ⑵文献综述的资料来源:

期刊:国内、国外;文献杂志、网络、专着 3、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⑴假设的含义 ⑵假设的必备条件 科学性

有一定的预测性 可行性(可操作性) 4、实验设计与实施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研究报告的撰写 ⑴题目: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⑵作者、联系方式(单位、邮编)

(3)摘要:主要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结论

⑷前言:此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不足、课题的提出过程、本研究的假设 ⑸方法:被试、仪器和材料、实验程序、指导语 ⑹结果:统计结果而不是原始的数据 ⑺讨论:证明假设、解释结果、优缺点等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附录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 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心理实验的含义:有控制的观察 2、心理实验的基本形式:

z 因素型实验(what)和函数型实验(how) z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二)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⑴自变量的种类

z 作业变量:与任务有关,如刺激呈现的速度、复杂程度等 z 环境变量:如室内温度, 光的强度,嘈杂程度,周围人的多少. z 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职业. ⑵自变量的控制

z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z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2. 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1) 因变量的种类:

反应速度、反应的正确率、反应的难度、反应的次数和概率、反应的强度、口语记录等

(2) 因变量的控制: z 反应控制:指导语

z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操作定义;有效、客观、可量化 z 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3.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1) 额外变量的定义:

(2) 心理学中特殊的额外变量:

¾ 主试的期待:实验者效应(Rosenthal, 1966) ,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

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其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¾ 被试的动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¾ 双盲控制

(3) 自变量的混淆: (4) 额外变量的控制: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¾ 排除法: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

¾ 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同一主试、同一时间、同一仪

器等;

¾ 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特点相等(独立组设计);

¾ 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综合平衡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重复处理设计

所产生的顺序效应);

¾ 随机化法:随机抽样并把样本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让刺激随机呈现等(已知

有额外作用但不适于上述方法;无法确定起作用的额外变量来源);

¾ 统计控制法:由于条件限制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时,可在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等

统计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

(三) 实验设计

1. 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z 实验设计: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涉及三个基本问题:采用多少自变量

和因变量、各自变量内采用多少处理水平、如何分配被试

设计类别 组间设计

定义

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每一被试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既有组内设计又有组间设计

优点

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节省被试

缺点

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克服缺点的方法怎样分配被试?匹配与随机化 怎样分配自变量的顺序?完全的平衡与拉丁方法

组内设计

混合设计

2.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1)前实验设计-效果较差的设计,缺乏控制组 z 单组个案研究(单组后测设计)

¾ 实验组:实验处理(X)―――观察(O或T)

¾ 例子:让学生观看线上WORD软件课程,然后直接测验。平均得分是88分。实

验者认为,此次得分一定比没观看前高。 ¾ 优点:实行容易。 ¾ 缺点:内部效度低 z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¾ 实验组(R) T1 X O(或T2)

¾ 例子:让学生观看WORD教程之前先施以前测,平均得分70分。自学课程后

加以测验,平均得分是88分。 ¾ 优点:

¾ 缺点:变量混淆(如成熟,其它事件,学习,回归假象等) z 静态组比较设计

¾ 实验组(R) 实验组 X T2

控制组 T2

¾ 例子:A组被试学WORD,后测得分88;B组被试不学直接测,得分70分。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¾ 优点:控制组,可粗略比较

¾ 缺点:未随机分配,因此无法肯定两组一开始等量; 内、外效度均差。 (2)事后设计:既成事实,很难去操纵变量进行研究

例子:通过比较1995年~2005年的交通死亡人数,研究2000年颁布的驾驶员惩罚制度的效果

3.准实验设计

(1) 单组准实验设计 ¾ 时间序列设计

¾ 设计模式:T1 T2 T3 T4 O T5 T6 T7 T8

¾ 举例:心理咨询(治疗效果)探讨、某种管理方法效果的探讨 (2) 多组准实验设计

¾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T1 O T2

T3 T4

¾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设计模式

T1 T2 T3 T4 O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T13 T14 T15 T16 统计:

A 对各组前测后测平均值增值进行t或z检验

B 求出实验组前测后测各自的回归直线方程L1、L2、L3、L4,并比较四条直线是否有显着差异。

4. 真实验设计

z 单因素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 z 多因素设计:实验中有多个自变量 (1)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 (2) 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 (3) 随机区组设计

(四) 实验研究的效度

1.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z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与无关变量的控

制有关

z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它同类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

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2.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z 主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双盲) z 回归假象

z 其它因素:抽样和被试分组、被试流失 3.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z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z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z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三、反应时法

(一) 反应时概述

1. 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z 反应时研究的意义:当某个特定刺激出现,到对它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就为心

理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z 反应时研究的历史

¾ 天文学家的研究和“人差方程”的提出

¾ 1850年黑姆霍兹对青蛙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 ¾ 生理学家的研究:唐德斯等人的研究 ¾ 冯特等人的研究 2. 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z 简单反应时的含义及其测量 z 选择反应时的含义及其测量

(二)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¾ 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¾ 刺激的强度

¾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2. 机体因素

¾ 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¾ 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 ¾ 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¾ 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¾ 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¾ 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

(三) 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1. 反应时技术 (1) 减法法

¾ 唐得斯A、B、C反应时间 ¾ 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

¾ 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n个刺激,n个反应;包括确认、选择和简单反

应时间

¾ 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 n个刺激,1个反应;包括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 ¾ C-A=确认所需的时间 ¾ B-C=选择反应时间 (2) 加法法

• 或称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60年代Sternberg对减法反应时范式改进

后开创

•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制约,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

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 如果两个因素的作用相互独立,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 典型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3) 开窗实验

¾ 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¾ 典型实验 字母转化实验:

EAGB+2: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

2. 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1) 序列反应时

(2) 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3) GNAT, Go/NO-Go Association Test (4) EAST,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 阈限的测量

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操作定义( 50%) 1. 极限法(最小变化法)

z 极限法的特点:将刺激按照递减和递增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探

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或阈限

z 绝对阈限的测定: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

告,他是否有感觉。递减、递增系列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z 差别阈限的测定: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一个是比

较刺激(CO)

z 极限法的变式:阶梯法

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2. 平均差误法(调整法)

z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z 绝对阈限的测定:每次调整结果的平均值

z 差别阈限的测定:每次调整结果和标准刺激的差的平均值

z 误差的控制:采用多层次ABBA,改变比较刺激的变化方向来控制动作误差,时间误差

3. 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z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

¾ 刺激由5-7个组成且固定不变

¾ 最高刺激95%能感觉,最低刺激5%能感觉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¾ 各刺激之间间距相等

z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z 绝对阈限的测定:

¾ 自变量的确定:从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选5 到7 个等距的刺激强度

¾ 反应变量:口头报告“有”或“无”

¾ 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z 差别阈限的测定: ¾ 自变量的确定:标准刺激;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5 到7 个

刺激强度

¾ 反应变量:三类反应“+”、“=”和“-”;或两类反应“+”和“-” ¾ 对两种反应方式的评价:

¾ 差别阈限估计值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z 不肯定间距(IU=T(+)-T(-)),不稳定

z 75%的差别阈限: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如果要求被试作两类回答,只

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相区分的比较刺激。这时,我们就采用75%次感觉重于或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下限。 4 三种方法的比较

以上3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1)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

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2)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

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3)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

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二) 心理量表法――阈上感觉

1. 量表的类型

1) 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 2) 等级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

点来分)

3) 心理量表的评价

¾ 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测量表。 ¾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明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 +-

¾ 比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可以测量对象之间

的差别,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一种较理想的量表。四则运算

2. 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

1) 感觉比例法: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它比例

2) 数量估计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然后让被试者以这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个主观值为标准值,如10,把其它比较刺激的主观值用数字表示出来。 3) 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3. 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

1) 差别阈限法:为了保持最小可觉差(主观增量恒定),比较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必须

根据韦伯比例作相应增加 2) 感觉等距法:两分法,调整法 3) 评价量表

4.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 1) 对偶比较法 2) 等级排列法

(三) 信号检测论

1. 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1) 电子侦查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2) 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刺激变量看作是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

或感知处理信息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2.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1) 统计学原理: ¾ 术语

先定概率:在呈现刺激钱,主试要先告诉被试SN和N各自出现的概率 N——“噪音”刺激,SN——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 P(Y/SN)——击中 P(N/N)——正确否定 P(Y/N)——虚报 P(N/SN)——漏报 2) 最优决策原则 3. 辨别力指数 d ' 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¾ SDT两类指标:d'比较稳定不受实验条件不同的影响;B受被试者的动机、态度、

利害得失等心理因素影响

¾ ROC曲线描述被试在同等辨别力时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同反应标准) 4.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¾ 有无法:

¾ 评价法:由被试按1~5个等级自己控制判断标准 ¾ 迫选法: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 听觉实验

1. 听觉现象的测定 1) 声音的心理特性: ¾ 物理量——心理量

频率~音高(音调) 振幅~响度 纯度~音色 2) 声音的掩蔽

¾ 纯音对纯音:强度大掩蔽效果好、低频音的掩蔽效果好、对接近掩蔽音频率的掩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蔽效果好

¾ 噪音对纯音:掩蔽效果较为对称,高强度时对高频掩蔽效果稍大 ¾ 噪音、纯音对语言:300Hz~500Hz的掩蔽音干扰最大 3) 听觉疲劳与适应:

¾ 暂时阈移:和恢复时间有关、和引起疲劳的声刺激有关(强度、频率)、和疲劳声

作用时间有关

¾ 听觉适应:持续声刺激引起感受性下降

2.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1)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双耳时间差、双耳相位差、双耳时间差 2) 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声笼

3. 语音知觉实验

1)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是特殊的复合音。语音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元音(或元音)

(vowel)是一种能连续发出的乐音。辅音(或子音)(consonant)是由声道的封闭或开放而发出的语音,包括塞音、擦音、流音、鼻音等,它主要是不能连续发出的短促的噪音。 2) 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 3) 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 视觉实验

1.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1)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定义,实验,机制

2) 视敏度的测定: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用最小可分辨视角的倒数表示 3)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闪烁的光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人眼就无法分辨闪烁;

如何测定? 2. 颜色视觉

1)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混合,颜色视野 2) 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颜色适应、颜色常性

(三) 知觉实验

1. 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¾ 接近法则:时间、空间 ¾ 相似法则:

¾ 好图形法则:连续、对称、闭合、共变 ¾ 过去经验和定势:两可图 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定义: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固定性

1)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

2) 大小恒常性实验:距离和大小

3) 形状恒常性实验:年龄、角度和形状 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1) 空间知觉实验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¾ 生理调节线索: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幅合

¾ 单眼线索:遮挡,直线透视,单眼运动视差,高度,纹理梯度 ¾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立体电影)

¾ 深度视锐:双眼视差对深度的最小辨别阈 2)运动知觉实验

󰂄 真动知觉:上阈和下阈

󰂄 似动现象:霓红灯,电影,电视,动景盘 󰂄 诱动现象:运动幻觉、游动错觉

4. 知觉与觉察实验

1)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stroop无觉察启动效应

2) 盲视的实验 :D.B的案例-看不见左视野,却能较清晰定位

(四) 学习实验

1. 条件性学习实验:经典和操作 2. 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 记忆实验

1. 感觉记忆的实验

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实验:10个,优于全部报告法的3个,视觉编码遗忘快 2. 短时记忆的实验

(1) 容量:神奇的7,组块

(2) 听觉编码:并且视觉呈现的比听觉呈现的记得更准些。 (3) 遗忘:时间和干扰

▲彼得森实验支持了遗忘是时间造成的观点,因为倒数3以后间隔时间愈长遗忘越多。

▲凯佩尔等人的实验,彼得森的实验并没有排除干扰因素。

再现依赖于以前测验过的项目数:测验的项目多则干扰的项目多,遗忘就多。当然,时间在这个实验中也起作用,但总的说来,这项实验有昨于证明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3. 长时记忆的实验 ¾ 研究方法:自由回忆法;对偶联合法;重学法;知觉辨认 ¾ 遗忘 :干扰有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¾ 系列位置效应

4. 内隐记忆的实验: 1) 启动效应 2) 实验性分离 3) 理论:

A) 多重记忆系统说

z Tulving(1972)情节记忆vs语义记忆

z Squire(1990s)认知神经科学,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遗忘症) z 优点:将记忆和神经结构结合起来,很好地解释遗忘症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z 困难:判定标准 B)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

z 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AP z 知觉加工和概念加工,提取要求不同

z 外显测验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概念加工) z 内隐测验依赖学测时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知觉加工) C) SPI模型

z Serial:串行编码 z Parallel:并行存储 z Independent:独立提取 z 糅合了系统说和加工说

(六) 情绪实验

1. 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 皮电反应:温度

• 循环系统:脉搏、血管容积、血压 • 呼吸:

• 语图分析法:声音应激分析器

• 脑电波:α(清醒,要静)β(动脑子) 2. 面部表情的测量

z 早期: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

z 现代:Izard(1979,1980)的两个测量系统 ¾ MAX: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¾ AFFEX: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Eg:额眉,眼鼻,口唇-愤怒 3. 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z 形容词核对表:心境形容词核对表、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z 连续变化模式:维度等级量表、分化情绪量表

(七) 注意实验

1.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z Broadbent(1958)提出过滤器理论,认为: – 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 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

斥在注意之外。

z 双耳分听实验:双耳听见不同的信息,变式-追随耳实验 z 早期选择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中期选择模型(traisman的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Deutsch and Deutsch的反应选择模型) 2.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卡内曼(1973):注意这种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3. 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¾ 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 ¾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

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又称注意性加工; ¾ 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

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¾ 视觉搜索实验: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

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4.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¾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¾ 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 ¾ 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¾ 负启动实验: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

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显得特别困难。

¾ 正启动实验: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

正启动;负启动反转。

大师教育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今年大纲出来之后最难把握的一科。大纲的知识点也是从好几本书里面出来的。关于实验心里学究竟看那一本的争论比较多,所以先谈谈比较常见的几本实验心理学看完之后的感觉,简单叙述一下,研友们可以借鉴一下:第一本是杨治良的《实验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里叙述的很详细的一本,而且也很全面,建议初学者使用。第二本是朱滢的《实验心理学》编的很不错,编写的和国外的体例差不多,讲的也很透彻。第三本是孟庆茂、常建华的《实验心理学》,应该是所有心理学里最难的一本了,可能是孟老师擅长数学吧,里面有大量的心理数学计算,有点心理数学的味道,建议初学者慎用。对于继续深造的还是很有用的。第四本是坎特威茨的《实验心理学》,就水平而言应该是这些书里最高的,重要的是里面有大量的丰富,生动,有趣的范例,有助于理解.但是我们觉得不适合现在的应试,因为考试时你会无所适从。第五本就是张学民的实验心理学纲要,这本书很好,主要是吸收了以上几本书的精华,而且最有特色的是有大量的心理学的实验。这本书非常适合跨专业的考生看,可以提高对心理学实验的感觉。今年可以主要参考杨治良和张学民的纲要。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郭秀艳的《实验心理学》,那里面有不少新的内容。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分为如下几部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几部分。原理一定要吃透,最重要的实验设计.

心理学、教育学统考全国辅导权威

大师教育 www.dashikaoyan.com

全国唯一专注于统考的考研培训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