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感悟
最近再一次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 年版)》中的“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各学段的划分,引发我对小学统计教学都经历那些阶段的变化,我查阅历史,发现小学阶段关于这部分知识历经时代的变迁,符合某个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随我走进演变过程。
※
建国60年以来,小学统计教学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文革前17年,期间将统计图表和记账知识共同教授给学生;第二阶段为文革以后直到20世纪末,期间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统计的知识、思想和技能上;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期间培养重点为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1952年12月,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不包含统计的相关内容。1956年5月,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加入了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包括统计图表和简单簿记,主要在六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体现。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关于统计学知识的内容更加明确和具体,对学生提出“能够初步掌握记账相关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账务登记;初步掌握统计图表的相关
相关知识,对于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认识和绘制。”
文革后,我国分别在1978年和1986年又颁布两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1988年、1992年和2000年又修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初审稿、试用版和使用修订版。前两者的指导思想为“将传统算数中的精华内容加入到教学中,并在代数、几何方面增加教学内容,并加入集合、函数和统计等基础的数学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增添了“初步掌握统计相关知识,可以识别和绘制简易统计图表”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些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进行教学。后三部义务教育大纲在目标和要求方面相对一致,都将“简单的统计观念、思想及方法”作为了教育的重点。具体包括:对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简单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以及对平均数应用题的改编,增加了以统计学思想为基础的平均数的物理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的相关内容。同时统计知识也不只集中在六年级下学期一个学期,将学习内容分摊到中高年级的多个学期中。
“统计与概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标准2022》要求经过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教科书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实施的开始。教师准确解读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然而,很多教
师因为没有正确解读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教学时忽略获得数据的过程,直接把一些给定的数据呈现给学生;不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数据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把教科书里丰富的活动变成枯燥的计算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