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总第201期 2010 01信息时空 News and Events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对于“德国制造”,我们并不陌生。从历史上讲,包豪斯、乌尔姆学院以及格罗皮乌斯等大师的鼎鼎大名早已写入设计史的教科书。从当下的生活来看,西门子、博朗、奔驰、大众、蔡司、阿迪达斯、妮维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原型,便利生活的创造者”的德国产品,不仅创造并改变着德国、欧洲人的生活,甚至已经在不可忽视地影响着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人的生活。《德意志制造》这本书对这些品牌的故事娓娓道来,笔调轻松而又不乏冷静的思考;图片丰富而又没有流于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思考性使得本书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阅读时往往不断会掩卷叹息。以往对于德国的印象大多为严谨、理性,带着这种印象来看这本《德《德意志制造》作者:李蕙蓁、谢统胜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9年2月意志制造》,也就不再是单单欣赏其中精美的图片和干净的文字,而是不时会与我们的“中国制造”横向比较……除了大约有近300年历史的迈森瓷器之外,本书所有提到的“德国制造”产品大多为近百年之间的公司品牌,但也都是已经享誉全球的品牌。300年前,“中国制造”领先全世界,300年之后,“中国制造”的声望却一落千丈……我们且不论其背后的缘由,但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却是我们要面对的。何时?我们才能不再仅仅热衷于回顾那些历史上的唐三彩、景泰蓝、宣德炉、五大名窑……而把当代的“中国制造”写成这样一本精彩的书?(舟直)这本书以轻松的笔调讲述了瑞典、丹麦、芬兰28位活跃在当代设计舞台上的设计师的生活故事。作者铃木绿自诩为“室内设计狗仔”,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深入这些青年设计师住所和工作室采集的第一手资料,精美的图片资料和娓娓道来的文字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北欧当代设计师生活的真实画面。简约而不简单,是北欧当代设计作品给人的共同印象。秉承阿诺·雅各布森、阿尔瓦·阿尔托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传统,北欧当代设计继续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这本书记录了青年一代设计师的心路历程,他们对设计的态度即对生活的态度,踏实、执着而又充满想象。他们如何能在北欧严寒苛刻的自然环境下,孕育出温暖生活环境的作品?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这也许是有兴趣阅读此书的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信力是设计师们回答的关键词,而对自然、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发自内心的敬重恐怕是最根本的答案。(天恩)《非设计不生活》作者:(日)铃木绿翻译:黄碧君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8月信息时空 News and Events总第201期 2010 0111乔丹·克兰德尔:你看镜子里的自己吗?安迪·沃霍尔:不。很难去面对镜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安迪·沃霍尔是20世纪的艺术巨星,巨星的称号就意味着他的“话”与他的“画”会一样出名,至少在公众眼中,两者的意义没有什么差别,这无可厚非。在20世纪所有的文化名人中,沃霍尔接受访谈的次数都位居前列,还有大量的资料收归在匹兹堡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未及开箱《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编者:(美)肯尼迪·戈德史密斯翻译:任云莛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7年7月用“是”和“不是”来回答任何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不知道”。访谈可以说搜寻和记录真实的一种手段,但它天生的缺陷在于无法排除这种预设,尤其是要通过媒体面世的时候,其合作的性质就更加明显。在沃霍尔言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诙谐地剖开访谈的机制,反而展现了访谈的真实。在这里,镜子的意义就不在投射的影像,而在于其中的一层玻璃和一层镀银。沃霍尔“话”值得品读,因此我们也常把它看成是作品,在本书的前言《穿过镜像》中,瑞娃·沃尔夫开篇就问:“一篇访谈可以是一件艺术作品吗?”译者也认为沃霍尔的创造性在于把每件事物都像作品一样对待,但若变换一个角度,当我们逐渐把沃霍尔的一切都当成是艺术作品时,还须非常谨慎。(云里)整理。本书也没有“一网打尽”的想法,只做精粹选集。从1962年,他获得波普艺术家的身份,到1987年因医疗事故逝世,20多年来,他一直是艺术界和娱乐圈的风云人物,也是各种专业和商业媒体的宠儿,本书选取的这个时间跨度也就意味着对他媒体生涯的汇总。对沃霍尔的访谈,提问者往往会哭笑不得,他很少能顺从于他们的引导和预设,甚至会只我们都知道,建筑艺术与众多艺术门类是相容通的,但其与影视、文学、戏剧的不同在于你是实实在在的身心接触,既在情节中穿行,又是情节发生的主人公。如果说电影是用镜头与画面、书籍是以语言和文字在讲故事的话,建筑便是以不同空间的排列与衔接在讲故事,同时也是各种故事的发生背景。“情节”一词常出现在文学剧作中,其实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情节与故事,人们在空间中的生存活动及其空间体验也是由无数细微的情节所构成。生活远比戏剧更精彩。这本书并没有重点写建筑的实体部分,而是以空间体验的深层心理学角度,来揭示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对建筑空间与戏剧艺术叙事和内容组织安排进行类比研究,本为建筑术语的“蒙太奇”手法也在文中回归了。《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 作者:陆邵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1月读来不由联想起老子说过的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德经》第十一章)。我们无论怎样建造实体,归根到底是为了使用其空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即:用“无”才能生有。随着人们追求城市、建筑个体和内部空间的连续发展,特别是对心理空间的要求提高后,对于空间的不确定性兴趣渐浓。虚拟、渗透、多元的空间应运而生,这种情况也同时发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如何在多元空间中保持诗意与想象,单纯与繁复之间的界限如何把握,信息与情节的阈值到底在哪里,这是当代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看看这本书吧,也许会找到答案,当然真正的答案来自于生活本身。(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