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运用 (共5题;共18分)
1. (1分) 读课文《岳阳楼记》,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进________ 退________
2. (4分) 找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 驯良(xùn) 蛰伏(zhé) 矫健(jiǎo) B . 圆锥(zhuī) 玲珑(lóng) 帽缨(yīn) C . 榛子(qín) 栎树(lì) 榉实(jǔ) D . 褐色(hè) 苔藓(xiǎn) 玩耍(shǎ) 3. (7分) (2018八上·萧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曾经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伟人壮士的赞颂。中秋前后,阳光下我们可领略到“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的波澜壮阔;①感受到“涛头汹汹雪山倾”的气势。可在月光中,人潮涌动的纷扰已经完全消逝。夜晚的江潮,是期待一种涌动在心底的心潮,寂静地等候,细细地体会。夜是这样的寂静无声? ②夜幕笼罩了白天的喧嚣,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神秘、③ 静谧和安详。沐浴在月色中,觉得拥有了一份平淡和谐 , 在纷纭人世的凡尘中,是不是也时常会有这样静美的境界呢?④
(1) 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波涛汹涌 B . 气势 C . 纷扰 D . 和谐
(2) 文段中划线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4. (4分) (2016八上·安定期末) 走进名著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作家________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________,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
第 1 页 共 10 页
(2) 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5. (2分) (2017七上·岳池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澄清 余晖 进退维谷 头晕目旋
B . 呻吟 消耗 荒诞不经 油然而生
C . 云宵 爱慕 为罪潜逃 浑为一谈
D . 挪动 清淅 骇人听闻 不求胜解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6. (4分) 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制裁“中兴”通讯公司,美国政府显然是“________”,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步伐。(选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4) “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是美好的祝愿,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抒写的是深沉的思念。
7. (8分)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8. (8分)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文后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
第 2 页 共 10 页
之阴,无陇断焉。
(1)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①惩山北之塞 (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 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8·威海) 学校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为《简·爱》写一段推荐语,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10. (10分) (2020九上·越城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考大纲取消,是否影响学生学习? (新闻报道)
日前,《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中考大纲”),将义务教育所有课程全部纳入考试范围,并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试题比例。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家长第一时间就有些不淡定了。
(家长焦虑)
焦虑1:考试范围将如“星辰大海”
此前,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会制订并发布考试大纲。基于考试大纲,各地教育考试院还会发布更详细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成为学校教学和考生学习最重要的“抓手”。取消中考大纲后,不少家长纷纷吐槽:“考试不划重点了,那不就没有范围、没有方向了么?”“这是不是说一整本书都是重点,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门门都要精通?”“这和盲考有什么区别?”……更有偏激的家长调侃,取消了中考大纲,考试范围将如“星辰大海”一般漫无边际。
焦虑2:考试难度是否变得“没边儿”
在各类网上留言区,“考试难度肯定会增加”似乎占“一边倒”的趋势。有人甚至表示,“没有了中考大纲就没有了‘框’,今后无论出题多难,都不会再有‘超纲’这一说。”更有人怀疑,取消中考大纲的目的是要搞“精英教育”或者是某些培训机构在背后“捣鬼”。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考试难度是否会增加的确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有位母亲坦言:“就怕题目难得‘没边儿’。”
第 3 页 共 10 页
焦虑3:到底是增负还是减负
近来年,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受到了家长的拥戴,因为他们从这项政策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但此次中考大纲取消在部分家长看来“又走回了老路”——作业的科目更多、需要花的时间更长,所以普遍的反应是“我们没有看出来这是在给学生减轻负担,恰恰相反学生的负担更重了。”
(专家回应)
回应1:
在家长们的一片“质疑”声中,北京八中初中部高级教师王红宇认为取消中考大纲是一件好事情。她以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告诉记者:“原来有固定的篇目和固定的难易点,老师们的目光可能更专注于这些较窄的范围。取消了中考大纲,老师们不再受考什么教什么的拘束,反而放开了手脚,带着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在她看来,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大街小巷,大到传统文化,小到北京小吃,孩子们的视野宽了,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发挥空间。这样一来,范围看上去可能大,其实是对孩子们水平能力的全面提高。
这个观点深得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的认可,他认为家长担心考试范围过大是多余的。“从北京市中考命题来看,越来越注重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目的就是要减少机械、重复的训练,避免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陈恒华提醒家长,要协助、督促孩子夯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要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不能“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
回应2:难度有边界,而且利于学生充分发挥
“没有了考试大纲这个‘框’,试题难度照样不会难得‘没边儿’。”作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刘德水说出这话时底气十足。他的底气,来自多次参与“高厉害”试题的命制。据刘德水介绍,虽然教育部取消了中考大纲,但考试依然有依据,这就是《课标》。《课标》既是今后教学的“纲”,也是各级考试命题机构命制考试题目的“纲”,所以从具体的命题来说,家长们丝毫不用担心考试难度“没边儿”。
为了打消家长们的顾虑,刘德水还补充道:“命题人员都是在学术及教学方面具有深厚底蕴、丰富经验的专家,命题中都会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乃至题目情境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学生熟不熟悉,都要考虑在内。”他说,这不仅是命题者的教育情怀所系,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职责所在,必须要做到。
长期在一线教学的王红宇也表示,这种担忧主要来自家长们不了解中考的命题机制引起的。她告诉记者,能够参与命题的教师对学科本身和学生都非常了解,因此他们出的题既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又会让学生们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不存在超纲的问题。
回应3:
“摆脱了死记硬背、摆脱了固化的答题模式,学生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于平时的练习中、写在答卷上,不仅没有增加负担,反而让孩子们乐于学习,这才是真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谈及是否增加了学生负担这个问题时,王红宇解释说,一开始家长们不一定完全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会感受到摆脱了书本的束缚和中考大纲的约束,孩子们很享受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就不会有增负的担忧了。她同时提醒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减少焦虑,相
第 4 页 共 10 页
信学校的老师,不要给孩子报过多的学习班,从而导致孩子厌学。
对于这个问题,刘德水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他打了个比方:孩子成长需要具备10种素养,《课标》中都已经规定了,而中考大纲受考试方式制约就有5个,倘若只是考什么学什么,实际上学生只学了另外的5个,这样看起来负担确是减轻了,可是孩子健全的知识、能力等文化素养结构却不健全,所以不能由此断定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他进一步分析说,在公开场合与人当面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能力素养,但是考试受纸笔测评形式的影响,绝不会考这一点,如果不学,孩子的生活必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取消中考大纲就是在给学生减负。
(官方解释)
对于取消中考大纲的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已经作了明确的解释:“取消大纲才能让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大纲之外的就不学。”这意味着,今后的中考将化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更加强调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广度、解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回归核心素养教育的大势所趋,更适合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
(选自《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有删减) (1) 对上述材料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取消考试大纲能让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
B . 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C . 摆脱了死记硬背、摆脱了固化的答题模式,学生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于平时的练习中、写在答卷上,不仅没有增加负担,反而让孩子们乐于学习,这才是真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D . 教育部取消了中考大纲,那么考试就没有严格依据。
(2) 请仔细阅读(专家回应),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应1和回应3的主要观点,每条字数不超过20字。 (3) 作为即将面对中考的你,又是如何看待“取消中考考试大纲”这一政策的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给自己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今后学习生活的建议。50字左右。
11. (16分)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题目。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伽玛)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
第 5 页 共 10 页
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到500 mSv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到2000 mSv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和碘-131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半衰期不长(只有8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米,β射线更短,约1-10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放射性核素。 B .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
C . 作者所举“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日本核泄露对我国的影响很小。 D . “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当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mSv,就会受到危害。 (2)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 12. (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诗歌何为? 陈劲松
①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喧嚣的世俗诱惑;一方面是回归古典的儒雅情怀、物我两忘的传统气度,另一方面则是写诗者多于读诗者的残酷现实。诗歌就在这种两难境地进退维谷。然而,诗歌在当下的文学视野中真的就渐行渐远,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进程中真的就不堪一击了么?
②不必讳言,当下诗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诗人圈子化、作品浅俗化,即是例证。过分的炒作与包装、不时爆出的抄袭丑闻、哗众取宠的行文艺术,诸如此类,让本应圣洁的诗坛一片乌烟瘴气,而诗歌,这原本富有生命的艺术载体,也随之变得苍白无力而又缺乏灵气。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当下文学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诗歌误区:将
第 6 页 共 10 页
诗歌陌生化、边缘化;将诗人妖魔化、另类化。
③对此,我的看法是,人间自有好诗在,对于诗歌的当下和未来,虽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中国当代诗歌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有着明显区别,但诗人们的写作取得了瞩目成就,却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当代诗歌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
④透过被时代喧嚣遮蔽的诗歌景象,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活的自白,诗意地阐释着人类生命,诗化地阐释着真实生活;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着整个世界,守望着全部人类。诗歌之为诗歌,是因为它“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直抵人世间的那种渺小、虚无、道德、悲悯和感伤。”1985年,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之后,他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记者的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诗歌就是生活。”我对此的理解是:因为生活里有一种巨大无比的潜在力量,给诗歌带来一种无法妥协的勇气与激情。使得在诗人眼里,诗歌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心灵和大地,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既然“诗歌就是生活”,那么就让我们的诗人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寻觅诗情,写出一首自己生命的大诗,进而保持诗人应有的尊严、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选自2013年2月2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说明?
(2) 第①段中“诗歌面临的边沿化境遇”是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 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请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情怀?
五、 写作 (共1题;共5分)
13. (5分)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文。
(1)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事情,有进步的喜悦,成功的自豪;也有落后的沮丧,受挫的烦恼;还有……
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2)十五六岁的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乎许许多多:一朵花的开落、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因为在乎,我们懂得珍惜;因为在乎,我们变得成熟……
请以“在乎”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运用 (共5题;共18分)
1-1、2-1、 3-1、 3-2、
4-1、4-2
、
5-1、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6-1、6-2、6-3、
6-4、7-1、8-1、8-2、8-3
、
第 8 页 共 10 页
8-4、8-5
、
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9-1
、
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10-1、 10-2、10-3
、
11-1、 11-2
、
12-1
、
12-2
、
12-3、12-4、
五、 写作 (共1题;共5分)
13-1
、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