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2023-06-1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歌的语言。(3)体会诗歌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初读、齐读、范读,师生共读等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情感。(2)抓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修辞和动词两个角度品味诗歌语言。(3)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可以说,它不仅改变了唐王朝的历史,也改变着诗圣杜甫的命运,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四年,47岁的杜甫,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西,辗转经过甘肃、陕西,到达四川。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所茅屋,茅屋的建造非常的不容易,事事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是杜甫也因为这所茅屋,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栖息之地。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几层茅草,在一个风雨淋漓的夜晚,杜甫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面对此情此景,杜甫心中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解 题

这里的“为……所”是古代的一种固定用法,表被动,可以翻译为“被”,题目是“茅屋被秋风吹破”。这里的“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为“歌”或“行”的居多,二者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体”。明代的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因此,可以看出歌行体保留着乐府诗叙事的特点,而且在音节、格律上自由,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

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

1.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参看提示,并将自己读不准的字音进行标注。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 长cháng林梢 飘转zhuǎ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见xiàn此屋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朗读节奏。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中四幅图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夜雨屋漏图、期盼广厦图。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炼字功夫,博得了众人的称赞,下面就让我们以小鉴赏家的身份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歌。

任务二:品诗文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原因。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示例1:

我喜欢的句子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怒”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猛烈,“卷”写出了风的猛烈和威力。作者用“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了秋风破茅的全过程,写出了风的猛烈和威力。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焦急,忧虑。

所以后人在评价杜甫的这节诗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的文字功力。

示例2:

布衾多年冷似铁。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棉被的破、旧、以及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给人的冷的感受,一个“铁”字还写出了棉被的硬。

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作者一家颠沛流离,可能是没有时间来洗,所以棉被很硬。也有可能是因为棉被使用的时间长,棉絮都结块了。杜甫生活的艰辛,我们可以从这一句中瞥见一角。

示例3: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雨的密集、大、连绵的特点。这一句更加重了作者的焦虑。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雨夜,作者观雨的时间长,一定是无眠的。

教师小结:从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通过诵读,抓住诗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证明吗?

示例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这句中我看出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

示例2: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看出了杜甫推己及人的奉献精神。

示例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出了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这一句,又有了情感的升华,从推己及人,到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就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是无愧于“诗中圣哲”的美誉。

任务三:悟情感

面对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不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而这两句话被千古传诵,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示例:在经历了重重的不幸之后,作者并没有因个人而哀叹,而是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连年战乱和自己的国家,想到和自己有共同遭遇的人们,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自己的国家,甘愿牺牲自我的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师小结:正如俄国的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任何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扎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成为了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而诗圣杜甫,正是将自己的痛苦扎根到唐代社会中,在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因此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种舍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才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

任务四:感形象

学习完诗歌以后,相信你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心中的杜甫的形象。

示例1: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舍己为人

示例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 示例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生活贫困 示例4: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年老无力

示例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忧国忧民、厌恶战争、同情百姓 任务五:谈感悟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示例1: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杜甫的这种精神,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忧国忧民之

心的人。

示例2:我想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师小结:学完整首乐府诗,我们再对文章的写法,进行一下总结,第一节中秋风破茅图,不仅紧扣诗题,也为下文的雨蓄势,为结尾的抒情铺垫。杜甫一向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但诗的前三节却从个人遭遇写起,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写自己的遭遇其实也是在反映百姓生活的痛苦、遭遇。并由自己眼前的痛苦联想到连年战乱、整个国家。使推己及人,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更加具有感染力。 最后,老师也送同学们两句话,表达老师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大声齐读:

饱读诗书,做栋梁之才。 忧国忧民,有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