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3.内脏:呼吸、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并借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为内脏。
4.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5.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称矢状面。
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称冠状面(额状面) 6.在体表面能看到或摸到的骨骼或骨骼肌的凸起或凹陷,称为体表标志 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相连结,称骨连结 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
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囊相连,囊内有腔隙,含有滑液,活动度大,称关节。 8.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隙。
9.骶骨的底部前缘向前突出,称岬,是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10.骶管的下端呈三角形,称骶管裂,骶管裂孔两侧有骶角,可在体表摸到,是骶管麻醉是确定进针位置的标志。
11.椎间盘:为相邻两个椎体间的连结,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12.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体表可触及,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3.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 14.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称胸骨下角
15.翼点:颞窝内额、顶、颞和蝶四骨汇合处H形的缝,此处骨质较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6.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连结而成
17.界线: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 18.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
19.冠状缝:在颅盖,额骨与两侧顶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人字缝: 在颅盖,两侧顶骨与枕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矢状缝在颅盖,两侧顶骨的紧密连结形成的缝隙。 20.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接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
2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的结构 22.腹股沟管: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一条斜行肌腱裂隙,内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长约。
23.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24.股三角:股的前部上方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和缝匠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
25.上消化道:临床上通常将口腔到十二指肠之间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26.咽峡: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27.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起始部肠管壁较薄,粘膜无皱襞称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8.肝十二指肠韧带: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直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的右侧部称肝十二直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等结构通过。
29.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
30.齿状线:各肛柱下端和肛瓣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是黏膜和皮肤的分界标志。 31.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
32.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肌,是将十二指肠空肠屈固定于腹后壁的装置,是确认空肠起始处的标志
33.腹膜腔:是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性的间隙,内有少量浆液。 34.直肠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之间的腹膜陷凹称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点。 35.肛直肠环:肛门内、外括约肌、直肠下端纵行肌及肛提肌的部分肌束,共同围绕肛管构成一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
36.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37.卵圆窝:在右心房后内侧壁的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卵圆窝,为胎儿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38.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是胎儿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39.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可使血压回降。
40.静脉角: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的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41.危险三角:鼻根到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内的感染处理不当,病菌可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称面部“危险三角”。
42.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部的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 43.上呼吸道:临床上常将鼻、咽、喉合称为上呼吸道。
44.鼻前庭:为鼻腔的前下部,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此处鼻中隔的黏膜较薄,毛细血管特别丰富,是鼻出血好发部位
45.声门裂:两侧声壁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46.声门下腔:喉腔声门裂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 47.喉室:前庭壁与声壁之间的菱形隐窝称喉室。
48.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的分叉处称杈。
2
49.肺门:肺内侧面的中央处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出入肺的部位 。
50.肺根: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出入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51.心切迹:左肺前缘下分的明显的凹陷,称心切迹。
52.壁胸膜: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浆膜,衬贴在胸壁的内面、膈的上面及纵膈的两侧面称壁胸膜。
5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性的密闭腔隙。
54.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半环形间隙,在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点。
55.纵隔: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56.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肾的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
57.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内是肾门在背部的体表投影。 58.肾窦:肾门向肾实质凹陷形成一个较大的腔 ,称肾窦,容纳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和脂肪等。
59.肾蒂:肾的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 60.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无皱襞,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61.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底内部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呈苍白色,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62.精索:为一对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等结构外包三层被膜
构成的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内口穿经腹股沟管,出外口后延续至睾丸上端。 63.后尿道:临床上将尿道的前列腺部和膜部称为后尿道。
64.睾丸鞘膜腔:睾丸的脏、壁两层鞘膜在睾丸后缘相互移行,围成的密闭的腔隙。
65.子宫峡:子宫颈与子宫体交界处缩窄称为子宫峡,是产科剖腹取胎术的常选部位。 66.子宫前屈:为子宫体与子宫颈构成的凹向前的角。
67.耻骨前弯:阴茎在阴茎根与阴茎体之间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的弯曲。
68.阴道穹:阴道的上端较宽,呈穹窿状包绕子宫经阴道部,在子宫颈周围形成环状间隙。 69.乳房悬韧带:是指连接在乳房表面的皮肤与胸肌筋膜、乳腺之间的结缔组织小束,对乳腺有支持作用。
70.狭义会阴:是指肛门域外生殖器之间狭小区域的软组织,在产科分娩时,伸展、扩张较大,结构变薄,助产时要注意保护,避免撕裂 。 71.巩膜静脉窦:位于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小管。
72.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视神经起始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的地方形成的圆形隆起。此处不能感光成为盲点。
73.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处的黄色区域。
3
74.咽鼓管:连通中耳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
75.壶腹嵴:膜壶腹的壁内的突起,是位置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76.听骨链:中耳内锤骨、砧骨、镫骨三骨借关节连成旳链状结构,锤骨附着于鼓膜的内面,镫骨的底封闭前庭窗,把外耳传来的声波刺激传递到内耳。
77.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新鲜标本上因色泽灰暗而称灰质。
78.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新鲜标本上因色泽白亮而称白质 79.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状结构。 80.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
81.纤维束:在白质内,起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束状结构。
82.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分散其中。
83.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84.脊髓圆锥:脊髓的下端变细形成的圆锥状结构。
85.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借一个正中口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86.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的部分较膨隆,称
87.第三脑室: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前借室间孔与端脑的侧脑室相连,后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88.边缘系统:边缘叶与下丘脑、杏仁体、丘脑前核群等皮质下结构密切联系,共同构成边缘系统。与内脏调节、学习和记忆、情绪反映、性活动等功能有关。
89.基底核:是大脑半球髓质内灰质团块的总称,包括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等。 90.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
91.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骨内骨膜之间的狭窄腔隙。容纳脊神经根、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疏松结缔组织,并略呈负压。
92.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的含静脉血的腔隙。 93.蛛网膜下隙: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含脑脊液。
94.大脑动脉环: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而成,当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可通过血液重新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起代偿作用,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