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
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2、 三突出:三突出也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
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最早出现于《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它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 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一批中青年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反映
的是文革给他们这一代人所带来的伤害,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伤痕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首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将军吟》《芙蓉镇》等。
4、 反思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发正,
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向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全面反思。它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和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5、 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
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将视野转向对文化的关观,特别是表现出对传统的眷顾。1984年冬,京沪等地的中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聚会杭州就此展开了讨论,并集中探讨了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文学寻根”的主张。韩少功,阿城,郑义等人相继发表文章,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6、 三崛起:新时期诗坛的争鸣空前活跃,从1979年《星星》复刊号发表公刘的《新的
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开始,围绕着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朦胧诗”本身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关于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等三篇文章的争论,这三篇文章即“三个崛起”,它们都是支持朦胧诗的。
7、 元小说:是有意暴露叙述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或称元叙事,元虚构小说。通过作
家自觉暴露叙事过程,进而产生离间效果,从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现实。这样虚构在小说中获得了本体的意义。马原的作品作为元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8、 双百方针: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就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我国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指导。 二、问答题
1、当代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①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从五四以来创作的以知识分子,小市民为题材到解放后有了新的题材的开拓。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国际斗争,历史题材等再到新时期以来题材的禁区被打破,题材更为广泛。②文学的主题从单一转向丰富,以直露转向深邃,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多为政治服务,较为公式化,概念化。新时期作品就丰富多样了。③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新的时代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多种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④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建国来,少数民族文学获得发展,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和许多好的作品。如《欢笑的金沙江》《幸存的人》《正红旗下》《醉乡》等。⑤形成了一支经受严酷考验,能够勇敢战斗的文艺队伍。 2、十七年时期进行过哪几次重要的文艺界的政治斗争?其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①关于对《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以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②关于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年10月下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因《红楼梦》研究而发端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重大思想斗争。③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是文艺界继批判《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之后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斗争,这场斗争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到“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酿成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错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等问题上。 3、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赵树理的小说基调富有喜剧色彩,明朗欢快。例如他的《三里湾》里就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写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常有理”“惹不起”等。②赵树理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手法独特。③浓郁细腻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④赵树理的小说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4、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答:①孙犁主张革命现实主义,而在创作中又总是力图把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他的小说更多的是把时代风貌的真实画面同作者的真挚感情交融在一起,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而糅进浪漫主义情调②孙犁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出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他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③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描绘她们美丽的容貌,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反映出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内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5、《李双双小传》是如何借用民间艺术形成的?
答:《李双双小传》写了李双双和喜旺这对男女主角的故事,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也称作艺术隐形结构。《李双双小传》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模式。这在民间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在“二人”表演艺术中,通常是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旦角转。《李双双小传》中正是喜旺(丑)低而李双双(旦)高。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李双双的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快嘴李翠娥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活脱脱一个农村妇女的快嘴形象。这些都是《李双双小传》借用民间的艺术而形成的。
6、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有哪些特点?
答:①富有鲜明的反思意味,个人的遭际,民族的苦难,在他心中刻下了难忘的记忆,他的多数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那就是革命,这样深沉的反思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浑厚,刚健的品格。②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王蒙的小说题材广泛多样,还糅入白描,比兴,象征,巧合,悬念,正衬,倒叙等艺术手法,使他的“意识流”小说更开放的品格。③充满“诗情词意”,他重视古典诗词修养,他的“意识流”小说充满明丽的意象,文风飘逸清新,也迥然有别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晦涩风格。 7、陈奂生的性格在哪些方面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相通的?
答:①自卑自贱的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缺乏内在的自我的表现,自私,保守,自贱,而陈奂生的自卑自贱主要来源于追求精神生活而又无法实现的现实环境,他拙嘴笨舌,经历平淡又没有文化,因而总感觉矮别人一头。②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品性。阿Q在外面与人打架吃了亏或者被人辱骂挨打后,总是找很多借口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而陈奂生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骗主要表现在他在住在招待所付了五元冤枉钱之后的报复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上以及考虑怎样对付老婆的行为心理上。③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东西。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陈奂生的性格则是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精神现象。陈奂生的性格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面对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慰的方法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 8、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答:①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②汪曾祺小说充溢着美质,对于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力求展现美与健康的人性。③汪曾祺的小说有着散文化的特点,他的小说散文化特点首先在于重气氛,并且他的小说结构随便,散漫,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但随物赋形,姿态横生。④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9、《棋王》是如何表现王一生身上的禅文化的?
答:《棋王》追求的哲学意识,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暗含一体的表现模式,在古代庄禅美学精神,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成功再现。《棋王》对人的理解,体现出的是形禅兼备的审美理想,从哲学上说是一种身心平衡的传统观念,表现在王一生身上的是“吃”和“弈”,王一生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体现的完全是老庄“以物养己”生命哲学精神,把养生视为基本的追求,王一生认为“吃”和“馋”不一样,“吃”是不应被嘲笑的,而“馋”已进入追求感官享受的范畴,这与老庄哲学中寡欲的要求是不符合的。王一生下棋是为追求心的充实,寻找一种超然忘我的解脱和人格精神的自由,王一生下棋不为名利,只为以棋养性,充实内心自我。王一生有一种心态的永恒性,始终保持内心平静和自由的道家精神的超脱旷达,透露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庄禅精神。这些都是庄禅文化在王一生身上的体现。
10、茹志娟《百合花》的艺术贡献
答:①在题材处理上,茹志娟的《百合花》写战争生活。但不从正面描写敌我交锋,出生入死,壮烈牺牲的场面,而是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着力表现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露的手足之情和心灵之美。②在人物创造上,《百合花》突破了对“英雄”概念的传统认识,例如《百合花》中天真、纯洁的小通讯员以及善良淳朴的新媳妇。③独特的叙述视角。茹志娟写《百合花》不是赤裸裸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形象的刻画之中。 11、《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①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深刻阐明了鲜明的主题。②塑造了以梁生宝、梁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人物。③浑厚而恢宏的气势。④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着热烈的爱憎。⑤细密而遒劲的叙述风格,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绘来表现小说的细密。⑥富有个性的语言,作者的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内心独白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字里行间充满激情,叙述格调从容而亲切,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和谐一致,相映生辉。
12、《红旗谱》在民族化上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①主题上,以毛泽东思想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为主题思想。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红旗谱》为我们烩制了一幅幅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的风景画,风俗画。③语言上朴实,生动,浑厚,通俗,作者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④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比西洋小说粗比中国古典小说细,在结构布局上,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结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13、《红日》在战争小说创作上有哪些突破?
答:①《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③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鸣的某些偏离 14、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答:①充满了强烈,真挚而深邃的革命激情。是郭小川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他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②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富于哲理性,他善于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提炼和凝聚成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以此作为诗歌主题,他还善于提炼富有哲理性的警句。③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光彩,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特色。他善于表现反映时代生活主流的题材。继承我国古典诗歌“感悟咏志”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5、杨朔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其散文创作的“生硬”?
答:(1)①杨朔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②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A:立意上,托物寄情,言微旨远,物我交融,意境相比具有诗情美。B:结构上,云遮雾障,虚实相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具有结构美。C:语言上,筛字炼句,绘影传神,音韵节奏,刻意经营,富于语言美。③他的散文创作作品清新隽永,深沉明朗。(2)杨朔散文在结构上“开篇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但是操作性单一,并且在情感的抒发上,略显矫情,写得不够真实,构思和语言有时也有雕凿痕迹,显得有些生硬。例如《荔枝蜜》以蜜蜂的辛勤劳作赞扬他们不怕辛苦的精神,但情感的抒发坚涩、平淡,略显“生硬”。 16、《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①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巧妙地表达主题:葬送三个时代。②高超而生动的人物塑造。③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④结构艺术别具一格,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结构形式,而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梁三
答:梁三是柳青《创业史》中的一个人物。梁三老汉是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它的性格里有丰富的内涵。他既有新社会翻身的喜悦,充满着对党的信赖和热爱。又因袭着旧社会留下的精神重负。他既有劳动者的勤劳、淳朴、正直、善良的美德。又有小私有者的狭隘心理和保守思想。他既不赞成互助组,反对梁生宝“黄风雾罩地闹腾”。又关心着互助组的一切,为梁生宝担心发愁。他既有老农民的古板,倔强,又有孩子般的纯洁,天真和令人解颐而深思的幽默。总之,梁三老汉是一个有着充满矛盾内心世界的人,他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是一个动摇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 2、 林道静
答:林道静是杨沫《青春之歌》中作者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典型的为那个时代所生的女孩子。渴望过着激烈动荡的生活,不安于平凡地做一个家庭妇女。她性格刚烈,执拗,倔强。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风暴,坎坷爱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坚强,隐忍的林道静。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前途。 3、 朱老忠
答:朱老忠是梁斌《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长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形象。他是根植于燕赵风骨传统,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他不仅具有父辈的叛逆性格,而且有了不同于旧时代农民英雄的新的素质,新的思想境界。他性格的核心是对于反动统治阶级怀有强烈的仇恨,具有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他有“出水才看两腿泥”
“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的决心。具有胆识和谋略。又有新时代农民英雄的豪迈气概。战斗中他表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机智的崇高品质。他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患难相顾舍己为人。朱老忠不仅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古代英雄人物的光辉性格,而且还深刻地体现着新时代的革命精神。他可以够得上鲁迅先生所称为“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四、名词解释
9、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
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10、
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最早出自江青的《谈京剧革命》。《纪要》将根本任务论作为一个命题进行强调,这就使其成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文艺批评的根本标准,这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篡改和歪曲。 11、 三突出:三突出也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
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最早出现于《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它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五、问答题
1、 比较赵树理,孙犁,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赵,孙,周的农场题材小说里都塑造了一批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他们的农村题材小说都具有乡土风味和地方色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满含事情的风俗画。③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的面貌和变化。④他们的农村题材小说都贴近现实生活是真实的艺术写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同点:①艺术风格不同,赵的农村题材小说具有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如《三里湾》风趣的语言,特有的生活方式,恋爱方式以及幽默的人物绰号等。孙的作品则显得格外含蓄、凝重、精炼、细节生动。如《铁木前传》。周的小说则显得明净、秀美、隽永、深远,如《山乡巨变》。②语言风格不同,赵的语言风趣诙谐,他注意博采农民口语,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而孙的语言则比较含蓄,文雅而又精炼。周的语言介乎雅俗之间,纯朴自然,细腻流畅。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赵运用独特的性格刻画手法描写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糊涂涂”“常有理”等。孙在人物塑造上着重描写人的命运和心灵,如九儿。周则善于运用白描,侧面烘托等手法揭示人物性格。 2、《山乡巨变》的艺术特色
答:①强烈的时代感和对生活真实的忠诚,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献的价值②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例如:大公无私,以身作则,顾全大局,谦虚谨慎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刘雨生。③清秀俊美的风景风俗画与作品的基调和谐一致,浑然天成。④对于方言的大胆运用,使作品烙上了厚重的地方色彩的印记。 3、茹志娟《百合花》的艺术贡献
答:①在题材处理上,茹志娟的《百合花》写战争生活。但不从正面描写敌我交锋,出生入死,壮烈牺牲的场面,而是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着力表现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露的手足之情和心灵之美。②
在人物创造上,《百合花》突破了对“英雄”概念的传统认识,例如《百合花》中天真、纯洁的小通讯员以及善良淳朴的新媳妇。③独特的叙述视角。茹志娟写《百合花》不是赤裸裸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形象的刻画之中。 4、《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①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深刻阐明了鲜明的主题。②塑造了以梁生宝、梁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人物。③浑厚而恢宏的气势。④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着热烈的爱憎。⑤细密而遒劲的叙述风格,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绘来表现小说的细密。⑥富有个性的语言,作者的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内心独白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字里行间充满激情,叙述格调从容而亲切,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和谐一致,相映生辉。
5、《红旗谱》在民族化上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①主题上,以毛泽东思想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为主题思想。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红旗谱》为我们烩制了一幅幅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的风景画,风俗画。③语言上朴实,生动,浑厚,通俗,作者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④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比西洋小说粗比中国古典小说细,在结构布局上,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结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6、《红岩》的成书方式以及成书方式的实质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成书方式:集体讨论修改而成的。实质:《红岩》经过集体讨论才成书实质上是以对政治的理解和宣传,从而消泯了作家创作独立创作的个性。 7、《红日》在战争小说创作上有哪些突破?
答:①《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③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鸣的某些偏离 8、本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答:①颂歌的兴起,并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是本时期诗歌最突出的特点。②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是本时期诗歌的重要特点。本时期的诗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的自我形象不像往昔年代那样狭隘和琐屑,也不像解放区诗歌那样完全隐遁。而是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人民的‘大我’相结合”。③长篇叙事诗创作丰收喜人,是本时期诗歌创作的又一突出特点。如乔林的《白兰花》,白桦的《鹰群》等。④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是本时期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抗战前的自由体,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建国初期改用更易于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四行节的半自由体。同时标准的自由体也存在。有些诗人已运用外来诗歌形“楼梯式”等进行创作。 9、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答:①充满了强烈,真挚而深邃的革命激情。是郭小川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他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②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富于哲理性,他善于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提炼和凝聚成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以此作为诗歌主题,他还善于提炼富有哲理性的警句。③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光彩,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特色。他善于表现反映时代生活主流的题材。继承我国古典诗歌“感悟咏志”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0、杨朔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其散文创作的“生硬”?
答:(1)①杨朔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②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A:立意上,托物寄情,言微旨远,物我交融,意境相比具有诗情美。B:结构上,云遮雾障,虚实相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具有结构美。C:语言上,筛字炼句,绘影传神,音韵节奏,刻意经营,富于语言美。③他的散文创作作品清新隽永,深沉明朗。(2)杨朔散文在结构上“开篇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但是操作性单一,并且在情感的抒发上,略显矫情,写得不够真实,构思和语言有时也有雕凿痕迹,显得有些生硬。例如《荔枝蜜》以蜜蜂的辛勤劳作赞扬他们不怕辛苦的精神,但情感的抒发坚涩、平淡,略显“生硬”。 11、《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①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巧妙地表达主题:葬送三个时代。②高超而生动的人物塑造。③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④结构艺术别具一格,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结构形式,而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 六、人物形象分析。 4、 刘世吾
答:刘世吾是王梦《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一个人物,他沾染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甚至有着比官僚主义更可怕的东西,即对党的共作,对现实的冷漠。他经受过革命锻炼。有能力,有经验,也掌握了不少革命理论。但是他对什么都失去了热情,工作懈怠,生活疲沓,成了组织部门新事物的压制者和旧事物的维护者。他的思想性格非常复杂,偶尔也会感慨地怀念昔日热情,并表现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是他那颗冷漠的心麻木的程度已达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就那么回事”成为他的口头禅。总而言之,刘世吾是一个世故,内心麻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而又性格复杂的人。 5、 梁三
答:梁三是柳青《创业史》中的一个人物。梁三老汉是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它的性格里有丰富的内涵。他既有新社会翻身的喜悦,充满着对党的信赖和热爱。又因袭着旧社会留下的精神重负。他既有劳动者的勤劳、淳朴、正直、善良的美德。又有小私有者的狭隘心理和保守思想。他既不赞成互助组,反对梁生宝“黄风雾罩地闹腾”。又关心着互助组的一切,为梁生宝担心发愁。他既有老农民的古板,倔强,又有孩子般的纯洁,天真和令人解颐而深思的幽默。总之,梁三老汉是一个有着充满矛盾内心世界的人,他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是一个动摇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
6、 林道静
答:林道静是杨沫《青春之歌》中作者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典型的为那个时代所生的女孩子。渴望过着激烈动荡的生活,不安于平凡地做一个家庭妇女。她性格刚烈,执拗,倔强。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风暴,坎坷爱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坚强,隐忍的林道静。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前途。 7、 朱老忠
答:朱老忠是梁斌《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长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形象。他是根植于燕赵风骨传统,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他不仅具有父辈的叛逆性格,而且有了不同于旧时代农民英雄的新的素质,新的思想境界。他性格的核心是对于反动统治阶级怀有强烈的仇恨,具有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他有“出水才看两腿泥”“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的决心。具有胆识和谋略。又有新时代农民英雄的豪迈气概。战斗中他表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机智的崇高品质。他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患难相顾舍己为人。朱老忠不仅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古代英雄人物的光辉性格,而且还深刻地体现着新时代的革命精神。他可以够得上鲁迅先生所称为“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