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从《论语》看孑L子 围陆簌婚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它记录了孔子 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 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矛盾孔子 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 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 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 孔子越来越远了。正李零先生所 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 说“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 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 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细读《论 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 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 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 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 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 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 中”的嫌疑。但仔细分析,这对矛 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 此。 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 首先,孔子肯定的并不是贫 寡欲的。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 苦的生活方式本身,而是身处贫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 困的环境中,能够无欲无求、不嫉 语・里仁》)。在食宿方面,孔子认 妒不自卑的怡然自得的心境。他 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并不是为了追求贫苦的生活而选 (《学而》)。他曾大赞颜回:“贤哉, 择俭朴的生活方式,他并不抵制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较高的生活品质,他只是反对“士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而怀居”(《宪问》),认为士如果过 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 分追求奢侈的生活,就会影响他 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 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第二,孔子能 他曾表扬子路:“衣敝组袍,与衣 够吃苦,而且能在贫苦的环境中 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毫不抱怨。孔子“少也贱,故多能 (《子罕》) 鄙事”(《子罕》),而且他能够坦然 孑L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 回看这样的过去。另外,孔子与弟 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 子在陈绝粮的时候,随行弟子纷 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根 纷有愠心,孔子却能保持自己端 据《乡党》篇的记录,孑L子的饮食 正的心态,并从容不迫地教导他 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 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 (《卫灵公》)。可见,孑L子能够吃 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 苦,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自 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 己的信念,只是他不会做秀似的 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 一味追求困苦的生活。第三,孔子 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精细的食 对于食物、衣着的诸多要求,其实 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 来源于一个“礼”字。孔子是一个 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 重礼的人,他欣赏的是“文质彬 “衣敝绵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 彬,然后君子”(《雍也》),礼节仪 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文在孔子看来,与质朴的内在一 样重要。值得关注的是,在条件不 足的状况下,他并不强求实践这 些礼仪,他提出“礼,与其奢也,宁 俭”(《八佾》)。由此可见,对孔子 而言,“一般地说纯粹外形式的仪 文并不很重要”,他更重视的是心 灵的信仰。 从孔子的生活方式中的矛 盾,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在贫苦 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能的平凡 人,他并不是一位天命所定的圣 人。这种苦难的历练没有使他颓 废,而是使他展现出一种能够不 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心态的 儒者风范。同时可以看到,孔子并 不是一个迂腐的学究,而是一位 熟知礼仪制度且能根据实际条件 变通的智者。然而正是这一会受 制于客观条件的事实,更证明了 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一个端正自 己以教导学生的平凡老师,一个 重视礼仪但更重视内心真实情感 的知识分子。 二.言语方面的矛盾 关于言语,孔子明确地提出 了“讷言”的主张。孔子说君子应 该做到“慎于言”(《学而》),并且 “欲讷于言”(《里仁》)。他甚至表 示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仁”在言语 方面的表现是“其言也切”(《颜 渊》),而且认为为政者应该“不以 言举人”(《卫灵公》)。 孔子肯定“讷言”的同时,还 坚决反对“巧言”。《论语》中记载 的孔子对于“巧言”的评价共有四 处——《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 矣仁”;《阳货》篇同;《公冶长》篇 学教育 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卫灵公》篇说“巧 言乱德”。孔子多次批判“巧言”, 可见他对于花言巧语是非常反感 的。这种对“巧言”反感的态度正 与孔子对“讷言”、“慎言”肯定的 态度相对应而达成一致。可是,孔 子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完全实 而忠,三是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孔 子所斥责的巧言之人,是阿谀奉 需要有先验的通天本领,更不需 要无为地被当成道德的模板;能 有坚定的,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 承、居心叵测的那类人;他肯定的 讷言之人,正是不以巧言为伪装 而隐藏自己不良用心的人。因而, 的信仰,能有在社会普遍认可的 道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修养的 实际行动,能有教导他人的智慧 和诲人不倦的毅力,能够在后世 留下长久影响,成为多数人心中 孔子肯定“讷言”、反对“巧言”,并 不是肯定没有口才本身,也不是 否定口才好本身,而是赞同不用 口才强辩掩饰,他最注重的是心 践“讷言”、“慎言”的观点,存在着 的楷模,才是“圣”的体现。而最重 矛盾之处。 一方面,孔子自己不能完全 做到“讷言”。首先,孔子的语言常 富有辩证色彩。比如,鲁定公问孔 子一言能否兴邦或灭邦的问题, 孔子都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子路》)回答,并辩证地分析一 言兴邦或灭邦的不同条件。如此 正反辩证论述,令人很难找到攻 破点。第二,孔子常常能用巧妙的 语言应对各种刁钻的问题。比如 说,宰我问孔子,是不是告诉追求 仁德的人“井有仁焉”,那人就会 跳下去。这可以说是针对孔子的 理念提出的难题,因为在孔子看 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回答应该跳则显蠢,回答不应该 跳则似贪生怕死不敢为仁献身。 孔子却转换角度,说不应陷害君 子、愚弄君子,使宰我所问的情况 失去了发生的可能性,其对语言 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孔子对于他人的 评价也有违背“讷言”标准的时 候。孔子在接见蘧伯玉派出的使 者时,问使者蘧伯玉在干些什么, 使者的回答是“夫子欲寡其过而 未能也”(《宪问》)。这样的回答确 实高明:既实事求是,又没有折损 蘧伯玉的面子。闻使者之言不由 让人想到蘧伯玉坚持不懈提升自 我的过程,虽然还未达到预期的 目标,但其行为值得称赞。使者这 么高明的言语与孔子“讷言”的标 准相去甚远,可孔子还是忍不住 要赞叹“使乎”,好一个使者。 而对使者的评价,孔子没有 遵循“讷言”的标准。他为这位使 者重设标准的原因是这位使者有 三大优点:一是诚实,二是为人谋 善。 孔子在言语方面表现出来的 矛盾,从表面上看,是思想标准与 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确实,孔子 是一个平凡的人,有时不能做到 自己的要求,偶尔也会设定双重 标准。然而,这不表示孔子是一个 言行不一的人,只能说孔子关于 对言语要求的言论没有深入地论 述,他只是一再强调心善的一种 表现方式——“讷言”,这是孔子 言论上的漏洞,也证实了孔子是 一个平凡的而非完美到无懈可击 的人。但换一个角度看,孔子又是 一位重视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 者,一位善于“传道受业解惑”的 老师,一位口才好且正直的从政 人才。 《论语》中,孔子表现出来的 矛盾远不止以上所述两点。比如 说天道观的矛盾、对管仲评价的 矛盾以及出入世的矛盾等,因前 人已论及,本文不做分析。 由上述矛盾可以确定孔子只 是一个凡人,他绝非完人。至于圣 人,孔子自己是不承认的,他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这不是孔子谦虚,而是他确实不 符合他自己定义的圣人标准。在 孔子看来,圣人是“恭己正南面而 已”的“无为而治者?(《卫灵公》), 而孔子则是辛苦奔波着“知其不 可而为之”(《宪问》),此其一;其 二,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 (《季氏》),而自己只是次之的“学 而知之者”(《季氏》);其三,孔子 认定的君子都出身较高,更何况 是君子之上的圣人,而他自己则 是“少也贱”(《子罕》)。 其实,圣人不需要论出身,不 要的是圣人的最根本属性是人, 是人就不可能,也不需要是完人。 孔子正是这样的圣人,他的言论、 行为出现的矛盾更在展现着他不 平凡的一面。这些矛盾,究其根源 是为了追求他坚定信仰的“仁”; 他追求仁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更 多的是想要“修己以安百姓”(《宪 问》)。 一部《论语》,记录下了孔子 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这些 矛盾还原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 喜有哀的较为真实的孑L子——一 个在贫苦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 能但不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 心态的儒者,一位熟知礼仪制度 且能根据实际条件变通的智者, 一个偶尔会设定双重标准但重视 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者,一个端 正自己以教导学生,能帮助学生 打破思维定势的传道受业解惑 者,一个口才极佳但不得重用的 孤独从政者——一个“即凡而圣” 的孔子。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 社,1 959年5月第1版,第481页。 [2]司马迁《史记・ L子世家》,中华书 局,1 959年9月第1版,第1947页。 [3]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 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页。 [4]下gI《论语》只记篇名,不详注。 [5]徐文《<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矛盾小 辑》,《文教资料》,2008年4月号中旬刊,第 4至6页。 [6]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2004年3月第1版,第247页。 陆燕婷,扬州大学O9级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