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总第5l期)理论观察No.3,2008SerialNo.51Theoretic0bservation《论语》中“学"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李薇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论语》中。学”的内涵意义具体可表现在其内容目的、方法态度等方面,而“学者”在其中具有身份意义和人生形态的意蕴表达,这种“学者”的生命形态表达最终意义上是为了成人,即尽个体之力量去实现自我价值。此种意义上的。学”对当今无论从个体修养还是社会构建、民族精神提升与保存都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论语》;“学”;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JG40--0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3--0054--02关于《论语》中。学”的思想,在学术界相对于《论语》中其它核心范畴。如仁、礼、孝等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可以从cnki搜索和一些其他报刊资料查询中得到证实。而实质上孔子“学”之思想在《论语》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旨归。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以及当今时代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成就人生的时代内涵,通过《论语》中“学”的基本内涵阐析揭示。学者”这一生命形态表达及与成人之间的意义关联,试图为当今无论个体修养还是整体社会文明走向定位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根据。一、《论语》中“学”的基本内涵《论语》中所言“学”,与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活动相类似,不仅仅是读书,兼具取法别人也谓之“学”,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丽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这种“学”指向自身。即“为己之学”,此种层面上的“学”学,思相佐是孔子之学方法的精髓。然而光有方法还不行,还应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此方面,孔子强调修为是一个人学之前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只有认真真诚的对待自己的人生与学业,才能有所作为。可见,孔子对“学”之态度是十分重视的。正是通过“学”这样一个立体的鲜活概念,笔者看到了其背后“学者”的形象正悄然走来。二、学者与成人孔子强调。学”,并用一生来践行之:“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⑦。笔者通过这句话看到的是孔子终其一生所标志与成就的一种人生身份:学者。正是这种身份表述使得整部《论语》充满着一个知识分子谦逊向上的心态,再现了一种积极向前,张扬生命意志的精神风貌。“好学”则是孔门对人的最高评价之一,在整部《论语》中,孔子唯一认可的好学者即为颜回,而至于自身,孔子曾经惟一认可并表明的长处也即为好学,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正是这种标识好学的身份使得孔子成就了千古的美名。人生在世,会有无数的身份与头衔,如某某处长,某某教授,谁谁母亲.谁谁妻子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关系所配置而来,可是,作为一个学者,这种身份是生命内置的,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须,是人在社会与生命形态中确认自身的根本保障,所以,人真正意义上的身份是一个学者。带有非功利性的色彩,完全为着自身心灵境界的提升以达到自身与自然、世界的完满。在。学”的内容及目的上,《论语》中对其有详细论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关于“学”的目的,在孔子看来,学以致其道是其根本目的,是为能经国家、定社稷。孔子曾说:“颂《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l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一。孔子依此出发,希冀养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帼的君子,此即为“学”之目的。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对“学”之方法和态度作了说明。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讲究学、习并举。重视举一反三。此外.还强调学与思相结合,子日:“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因此,学、习结合,学者,与此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形态,生命行走的方式。人的一生构成一部成长的大书。在这部书中,主角的主打色彩基调都会深深的影响到整部书的整体走向。学者身份(尤其是有力贯彻了的)将带来的是生命状态的充盈鲜活。相①②《论语·进而》④⑥c/{z--/吾·学而》⑦《论语·为政》③《论语·子路》⑤《论语·卫灵公》⑧《论语·公冶长》[收稿日期]2008—04—22[作者简介]李薇薇(1982--),女,河北沧州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一54— 反,一个“困而不知学者”将会被历史淘汰,他的那部书也注定是空白无色的。与此同时,即使是同样贯彻这一身份,表彰这一形态的人也会因社会际遇不同而呈现出多种模型,但其共同点即为对自身内心呼唤的尊重,用这种生命形态克服人身各种必然的非常态。成就并践行一个学者,意味着要有所担当.这也是《论语》中“学”思想的意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邶,在《论语》中,仁有着最高的价值意义,学者是近仁的。可单纯意义上的学者是不存在的.他必是与时代国家命运选择相连而取得的这样一种身份。所以.这种身份上所学之使命与内容也就是具体的、历史的。然而,就马克思的历史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存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社会意识。尽管孔子之论“学”有着(也必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如对人民分等级的观念,但不能因此否认人类思维的至上性而带来的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孔子之“学”思想有着超越时代而永恒意义上的价值。在讨论这种价值时。我们看到了其“学”思想更深层次上的内涵意义,即学者之最终目的的指向——成人。儒家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为:人是不断成长的。与此同时,人性是不完美的.需要经过艰苦的道德修养历练而成其真性情,获习。至德”的学者身份,理顺其生命的形态。那么t何谓成人呢?成人“意味着生存的目的、根据、思想和方法,是把它们显示出来”。[13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主体意识的张扬,是与这个世界的和谐相处以达到内心的安静平和。由此可见,成人是支撑学者背后的最终力量,也是“学”之效果显现与最终完成。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至于此,一个问题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如何成人。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指向性永远是自身,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绝对主打的角色。而自身要想有所成,为学必须要贵在自得于心,即内求于本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②,放心为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好学的基础上的。“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其次要讲究学习方法,有着正确的学之态度。在前面,我们看到孔子之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修为是其前提就是最好的证实。此外,学无常师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师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指向,也可以是历史亦或是现实生活情景.总之,领悟与觉解生命中的每一处驿站和风景,这才是成人所必需要做到的功课。成人的意义我们无法向外界寻找.因为在最终意义的指向中,我们所依据的标准只能是其自身。然而,我们亦可以通过其表现来从侧面透视它的内涵实质。成人。是个体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紧张而不盲乱;是历经波折后略带沧桑而不消沉自责;是懂得对社会、对家庭所应肩负的角色关系的准确把握而用心经营,是对未来前景的依旧些许迷茫而有勇气、有毅力去笑对人生,积极用学者身份确认并用智慧努力学习思索,进而改变并主导人生的船帆……总之,成人即是自身对学者生命形态的认可并终其一生践行之。三、《论语》中“学”的思想之现代意义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个体意志的张扬与实现是必须和必然。然而一定的个体需从属于特定社会和民族中,所以国家、民族倡导、践行的理念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从前面我们知道,《论语》中通过个体觉解而达到的“学”的思想的本质是对自身学者身份的认可以及指向最终意义上的成人,它对于现今无论个体还是社会整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个体来说,有助于其通过“学”确认学者身份,最终实现成人。人生在世,要始终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①《论语·子张》②《孟子·告子上》③《左传·庄公十八年》 根本的难题。即有限的生命与无限宇宙的矛盾。按照辩证法的思想,这无限蕴藏于有限之中,人类通过认识的无限性(就其整体人类认识的可能性来说)来把握宇宙无限。然而每一代人、每一个个体都要面对自身局限.在困顿的人生中摸爬滚打,历练身心。认识置获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它永远没有停滞而是或慢或快的进行。这种成长即是超越,这种超越的力量即来自于“学”。这种“学”是通过自得于己而直指内心的,因此,此种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功利性的.是以求得内在的充实、人格的健全。这就要求个体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抱负,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体都必须为之,人生境界在现在以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有高低之分。只是这个过程要求我们认识学之重要意义,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做“有心”人,时时不忘超越自我,这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个体身心压力增大,而《论语》中“学”的思想正好是应对个体心理迷茫,为其心灵审思提供方法途径及空间的良方,从而学会在这个较浮躁的社会中沉思,做人生的学者,实现个体人生价值。其次,对社会建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保存有重要意义;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种社会氛围与价值导向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赋予社会以生机和活力,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论语》中“学”之思想告诉我们这种“学”是成人的心性之学,带有非功利性的色彩。那么就应大力提倡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导致的人的异化。而对于民族精神而言,它是保持一个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血脉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论语》中“学”之思想本身既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传承与创新这种精神素质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以领悟思维之美,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时至今日,它面l晦着以时代内涵取向和历史价值重估的命运。在这其中,我们必须坚守的是始终用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其精神气质,保留其精华。这种行动反过来会影响每一个个体,因为人都是具有文化意义维度的高级动物,它能使个体深受这种气息感染而不断的完善自身,从而最终促进社会文明的积极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发出了“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感慨,然孔子终其一生始终以一个“学者”自居,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对生命的自觉成就了孔子,也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可资借鉴、然又可批判的(这种批判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觉,是为了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得更好)。历史原料”,放下这些不谈,单就人生、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它时,做。学生”是一种必然。之于社会,有无这种精神气质,则是其能否永续发展的重要衡量依据。因此,高度重视《论语》中“学”的思想并赋予时代的内涵是我们不得不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至于此.本文仅是一个作为开始的结束。[参考文献][1]中英光.梦想与关怀[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C23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王柏]一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