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皆风景
作者:何茂勇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19年第17期
窗是建筑里用来通风换气的通道,是房子的眼睛,是我们接受阳光、感受世间美好的桥梁。有了窗,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更可以了解世界。 就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感受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吧。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第一次对窗做出了详解:“囱,在墙曰牗,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这是说,窗开在墙上叫牗(yǒu),开在屋顶叫囱(cōng)。“窗或从穴”,最早的窗是在屋顶开一个洞,同时兼备排烟、通风、采光三种功能。汉字“窗”上面的那一个“点”,就是最初窗的位置。至于烟囱和窗分开,则是以后的事了。
可以这么说,“窗”的前世人们注重的更多是排烟、通风、采光的功能,是内外交流的通道。而到了今天,“窗”除了具备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人们又加入了它的审美功能,于是,便把“窗”比作房子的眼睛。文人雅士把它融入诗画中,使窗具有了诗情画意。
窗虽只是一方小天地,但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却从来不容小觑。说窗户是建筑的眼睛,似乎也并未不妥。
凭栏而伫,倚窗而立,大抵是文人们最热衷的姿态之一。或许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都是源于那临窗一站后的灵光乍现吧。
“窗”内有家:南北朝《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人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了木兰换回女儿装后对窗梳妆的过程。昔日征战疆场、威风凛凛的木兰归家见到父母后,就变回了婀娜女子的形象。
“窗”外是国:到了南宋,诗人陆游有“推枕坐南窗,悠然待清旦”等句,让一个一夜无眠、愁容白发的爱国人物形象成功跃然纸上。诗人坐在家中,想的却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陣轻寒。”辛弃疾面对窗外的斜风细雨,感受到了阵阵寒意,表达的却是对南宋当局的不满,抒发的是英雄壮志难酬的悲凉。
“窗”中有泪:“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里,苏轼借妻子对窗梳妆这样一个常见却难忘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其无尽的思念。十年的思念,三千六百五十天的话语,又能向谁诉说,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千行泪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窗”是最亮丽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世间万物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你在观赏窗外风景的时候,其实本身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窗”联系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刘方平《月夜》中有一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虫”却加入到歌颂春天的行列中,透过窗纱传进屋内,传达给读者的是轻松和喜悦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