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预测
试题(答案解析)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第壹卷
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
1.贯穿《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爱尔克的灯光》中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着作者思想和情绪的层层推进,标志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化,是贯穿全文内容发展的中心线索。
2.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一段文字。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又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
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 这段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运用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姚纳无法忍受的苦恼和痛苦。
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诗经·黍离》,然后回答问题。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黍”与“稷”起到什么作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3.解释下面的叠音词。 (1)靡靡
5. “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一语出自( ) (2)摇摇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表达了对西周灭亡的沉痛,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和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2.“黍”与“稷”乃具体的物象,从“苗”到“穗”再到“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深化。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3.(1)靡靡:迟迟、缓慢,犹疑不决的样子。 (2)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4.下列关于《礼记·大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了“大同”与“小康”的不同
B.为增强说理气势,多处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C.间接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
D.表达了孔子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礼记·大同》一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形态,论述有力,气势充沛。
A.培根 B.莫泊桑 C.富兰克林 D.契诃夫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6.下列各句带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见图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A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当“因此”讲;后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B项前一个“且”是“并且”之意;后一个“且”是“或者,还是”之意。C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们”。D项前一个“其”,为语助词,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后一个“其”是代词,指代上文的“河内”。
7.下列关于《种树郭橐驼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对这个绰号很反感 B.郭橐驼懂得顺应树木生长的规律 C.郭橐驼移栽树木时会换上新土 D.郭橐驼早晚都会去照料树木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说明郭橐驼懂得顺应树木生长的规律。
8.阅读白居易《杜陵叟》,然后回答小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这首诗从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对表达效果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诗歌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现实性更强,也更直接、强烈地表现出百姓对官吏的强烈憎恨,增强了批判力度。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官吏行径的愤怒以及对百姓的同情。(4分)
9.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这段文字中有两种灯光的描述,它们分别有何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前者象征着封建旧家族走向没落崩溃的必然趋势,后者象征封建旧家庭的青年渴望幸福的希望破灭。
10.下列句子中,“为”字的读音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D.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A项“为”是“成为”的意思,B项“为”是“替、给”的意思.c项的“为”表被动,前三项中的“为”都读wéi;D项的“为”是“为了”的意思,读wèi。
11.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字。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王恺与石崇争豪斗富的丑恶表演,揭露了东晋门阀豪富穷奢极欲的生活态度和依仗财势飞扬跋扈、骄横暴戾的品性。
12.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D.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B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c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D项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故选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13.(三)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采取了怎样的劝说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作用?
2.什么叫“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为什么能做到“战胜于朝廷”? 3.翻译“皆以美于徐公”。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用类比的方式,由家事过渡到国事。 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易于接受。 2.指实施德政让别的国家敬服。
因为他能够听取建议,改过纠偏。 3.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14. “饮冰室主人”指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黄遵宪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有《饮冰室文集》。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再别康桥》语言华丽、意象鲜明,呈现出飘逸的风格 B.闻一多《发现》是实践诗人提出的“三美”主张的“新格律诗” C.郭沫若《女神》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是新诗奠基之作 D.艾青《北方》创作于抗战时期,是其“散文美”主张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c项,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故选C。
16.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D.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B项“无生民心”一句含有使动用法,意为“不要使老百姓产生二心”。
17.阅读《灯下漫笔》中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
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个时代?(3分) 2.这三个时代各自的内涵是什么?(4分)
3.从这三个时代的描述中,透视出作者什么态度?(3分)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文中所提到的三个时代,前两个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后一个是指第三样时代。
2.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将奴隶规则毁灭,迫使臣民起而反抗的“群盗如麻,纷乱至极”的乱世。这是个民众还没有觉悟的、令人痛心的愚昧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指的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和百姓称颂的“皇恩浩荡”的时代。这是个统治阶级粉饰自己历史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民众没有真正清醒地意识到封建统治实质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新时代。
3.前两个时代是鲁迅要否定和批判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是鲁迅呼吁要创建的,包含他感时忧国的情感。鲁迅希望中国尽快摆脱传统,正视现实,觉醒奋起,早日摆脱国家的危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D项中的“为”都是“作为”的意思。A项中的“故”分别为“缘故”“从前”的意思;B项中的“于”分别为“在”“到”的意思;C项中的“焉”前一个为“怎么,如何”的意思,后一个为语气助词。
19.下列有关《断魂枪》中。对孙老者肖像描写视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叙述者的眼睛描写 B.通过沙子龙的眼睛描写 C.通过王三胜的眼睛描写
D.通过现场观众的眼睛描写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断魂枪》中孙老者的一段肖像描写比较传神。在正面描写之后.又通过王三胜的眼睛来写孙老者的“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先抑后扬地写出了一个武林高手身手不凡的一面。
20.《日出》的背景是( )
A.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农村 B.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城市 C.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城市 D.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乡村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曹禺的《日出》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城市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和人间地狱般的黑暗,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21.《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下列哪国的作家(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22.曹操《短歌行》(其一)的主旨是( )
A.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知音难觅,忧从中来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短歌行》(其一)反复咏叹渴望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表现出诗人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3.在《报刘一丈书》中,所揭示的权贵者的性格特征是( )
A.狐假虎威 B.奴颜婢膝 C.贪婪虚伪 D.趋炎附势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报刘一丈书》主要揭示了权贵者的贪婪虚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门者”的狐假虎威以及“闻者”的趋炎附势。
24.《长亭送别》中,体现莺莺执着爱情、鄙弃功名的语句是( )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C.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25.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D项应译为:那何必还要辅助他的人呢?
26.阅读鲁迅《风波》中的一段文字,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1.如何理解七斤的飞黄腾达? 2.七斤知道的“时事”说明了什么?
3.文中说七斤在鲁镇“的确已是一名出场人物”有何深意?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无非是说七斤祖孙三代当了船工,地位、眼界都高于鲁镇一般的捏锄柄的农民 2.充其量不过是些迷信的传闻,这表明他还很愚昧,并不是真正了解国家大事。
3.是说七斤的眼界高于鲁镇农民、社会地位也略高于农民,在鲁镇,也是个挂得上号的知名人士,这其实是一种讽刺。
27.《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结局是( )
A.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B.留下许多未决的悬案 C.出人意料而合情合理的巧合 D.因无悬念而淡然无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28.李商隐《无题》中推己而及对方的一联是( )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应试指导:C项,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对恋人的苦思联想到恋人对自己的思念:恋人一定被思念折磨得形容憔悴、发乱神伤,在清冷的月光下一遍遍苦吟着自己的诗句,以获得一丝安慰,排遣无尽的相思。
29.阅读《苦恼》中的最后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姚纳为什么要向马诉说苦恼?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
3.为什么说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没有人愿听姚纳诉说苦恼,只好对马说。反映了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泠漠无情。 2.用母马死了小崽儿来类比自己死了儿子。
3. 没有人听姚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可见“人与人”的关系还不如“人与马”的关系,突现了主题思想。
30.艾青的成名作是( )
A.《北方》 B.《我爱这士地》 C.《向太阳》
D.《大堰河——我的保姆》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D.见图D
3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着力抒写的思想情绪是( )
A.爱情失意 B.羁旅行役之苦 C.故国之思 D.伤春惜时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32. 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乃许之,以为前将军”一句应译为:(皇上)才答应了这件事(指李广请随军攻打匈奴的事),任命他为前将军。“乃”应译为“才”。A项“乃”译为“又”,B项“乃”译为“却”,D项“乃”译为“于是”。
33.“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成语出处。应试指导:“祸起萧墙”出自《季氏将氏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日薄西山”见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4.黄省三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A.《断魂枪》 B.《日出》 C.《雷雨》 D.《北京人》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黄省三出自戏剧《日出》,是一个被剥削、被欺凌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
35.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吾”与“子”分别代表了作者的哪两种心理状态?
2.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谈这种人生态度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吾”与“子”指“苏子”与“客”,实际上代表着苏轼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子”代表着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吾”代表着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
2.这段文字表达了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 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
3.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语言骈散结合,意境悠远。
36.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 )
A.刘郎 B.季鹰 C.江南游子 D.桓温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辛弃疾是历城(令山东济南)人,但因为金人南犯,宋朝统治者腐败无能无力抵抗,不得不在江南过着离乡背井的漂泊生活,故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江南游子”。
37.阅读培根《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
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保龄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这段文字提出了哪三种治学方法?(3分)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①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②要把阅读和写作、做笔记、会谈相结合。③要把治学与弥补自己的精神缺陷结合起来。(3分)
38.(三)阅读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上下片所采取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 3.词中的暮春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对南宋国势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2.上片借景起兴,下片托古喻今。 3.象征着南宋国势的衰败。
39.阅读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句诗?从中可以看出本诗揭露的对象主要是什么? 2.“今宵”、“月夜”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 “和戎诏下十五年”。
揭露的对象主要是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和戎政策。 2.“今宵”说明三个场景都是在同一天晚上;“月夜”贯穿全诗,将三个场景笼罩在一起,凝聚在同一月光下,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对中原遗民的怜悯,对和戎苟安、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集团的抨击与愤怒,表达了作者深沉至痛的爱国之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40.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财安之。
1.《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立论文章还是一篇驳论戈章?
2.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
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驳论文章。 2.立论。
3.驳中立,驳立结合。
41.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的是( )
A.《女神》 B.《北方》 C.《红烛》 D.《死水》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42.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1.这段文字里是谁在对谁说话?
2.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是宝钗在对宝玉说话。
2.薛宝钗这一席话表现了其对宝玉的关心,却也认为宝玉平日品行不端、不求仕途、挨打活该。她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谨遵封建礼制规矩,待人周到、八面玲珑,这说明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3.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或表情描写、情态描写)。
43.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C项中画线的句子应翻译为:运用到为官治民的道理上。
4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A.排比 B.拟人 C.夸张 D.对偶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同类事物对仗,精细工稳。
45.下列选项中,对杜甫《登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篇对仗,句法交错相连,诗意连贯
B.本诗前半段抒情,后半段写景,情景交融
C.本诗通过感秋悲秋的情绪变化,以景结情 D.本诗通过登高远眺赞美了河山的壮美辽阔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通过诗人登高远眺,将个人身世命运之悲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中,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46.下列选项中,有关《齐桓公伐楚》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地处南海,齐国地处北海,在利益上有冲突 B.齐国因楚国承认了错误,才列开兵阵与楚国结盟 C.齐国没有战胜的把握,所以选择与楚国订立盟约 D.面对齐国的威势,楚国使者唯唯诺诺,难以应对
正确答案: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本题解析:
A项,齐国地处北方,楚国地处南方.它们“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B项,楚国以武力为后盾,齐楚双方先后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D项,面对齐国的威势,楚国使者针锋相对、 A.悼亡词 不卑不亢。故选C。
47.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C项“说”是“解脱”的意思。
4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B.中秋词 C.端午词 D.爱情词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49.下列句子中,含有“名词用如动词”的是( )
A.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盈。
B.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为: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前一个“亲”和“子”均为名词用如动词“当作亲人”和“当作儿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住在富人区的她
50.阅读闻一多的《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1.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诗歌追求? 3.诗歌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有何效果?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诗人面对军阀混战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内心充满悲愤、失望。但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而是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深沉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有“建筑的美、绘画的美、音乐的美”。
3.诗人用呼告、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悲愤、失望和深挚的爱。诗人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练、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