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试卷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14.1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 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与本试卷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国老课本受追捧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礼仪的渴望
《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
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对民国小学国语课本作如下描述“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三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和前一段时间兴起的“民国热”一样,很多人对民国时期的教育也颇感兴趣,因为在那个文化大家辈出的年代里,由这些大家主持并践行的民国教育,同样是成绩斐然,而践行这种修身、齐家教育的媒介平台——民国国语课本尤其值得研究。
因为个人爱好和家庭教育考虑,笔者也曾通过网络购买到三种不同版本的民国时期小学国语课本,仔细研读完,感觉和教育学者王丽的描述大致无二。民国老课本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清新自然,这表现在它的纸张、装帧、选材、绘画以
及讲道理的水到渠成,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插画,都讲求发自内心的情感流泻,看不出半点刻意说教的痕迹,这一点殊为难得。而对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则是在一个个诙谐、清新、而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里实现,没有半点戾气和争斗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谦恭温良性格的养成尤为有益。
民国老课本给笔者感受很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经世致用,无论是课本里的修身内容,还是一些日常生活常识的介绍,又或者是对学生思想的启发,都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入世”之气,却又感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其间,基本上都是传统农商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识。大道理很少见,大的话语气场更难遇,从头到尾都是生活本真的形态描述,读来亲切,接受起来更觉可信。
诚如教育专家们所感悟的那样,透过这样的课文,我们能看到那个年代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看到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而一个人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才是我们让孩子求学之根本,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教材当中,对于传统道德的刻板说教以及各种看似繁荣课堂气氛实则还是透着说教的课程编排,笔者只能羡慕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时段,学习了一套符合他们心智、不掺杂太多“外力”因素的课本,心灵由此涤荡,心智由此开启,心性由此培育,正如这套课本“本书编辑宗旨”第三条中写的那样:“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欣赏“民国范”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尊重和渴望,而对民国老课本的怀念和赞赏则是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某些方面的不理想的表态,如何能将现代公民的特性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凝结在一套教材里对孩子施加影响,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个难题,但更是责任。
1.下列有关“民国老课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国老课本讲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纸张、装帧、编排、插图等方面。 B.民国老课本在道德教化方面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在一个个诙谐、清新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里实现。
C.民国老课本注重经世致用,即注重培养学生做人,启发学生思想,使他们具备生活技能。
D.民国老课本不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全是传统农商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经过对民国老课本的研究,终于解开了“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就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疑问。
3
B.民国时期文化大家辈出,他们主持并践行民国教育,做出了突出成绩,这是人们对民国教育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C.一些教育家通过民国老课本,感受到那时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及关注孩子的心性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特点。
D.在小学教育阶段,民国的孩子们心灵得到涤荡,心智得到开发,心性得到培养,因此,他们生活得天真烂漫。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心性和将来走上社会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而现在中小学的课程编排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B.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往往对传统道德进行刻板说教,太过注重华而不实的课堂气氛。
C.怀念民国老课本,既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尊重与渴望,又是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满。
D.将现代公民的特性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教育部门的难题和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
4
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郡与州有隙 矛盾 B.是为吉凶祸福等耳 等待 C.至汝行后,赡恤殷勤 供给 D.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 竖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史慈“用意太过”和“分灾共患”行为的一项是(3分)
A.晨夜取道,到洛阳 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 B.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 C.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 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 D.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慈年少时非常爱学习,在东莱郡做奏曹吏,为解决州郡的矛盾纠纷,他主动请缨,用计谋与州吏周旋,为郡守赢得尊严。
B.在施巧计解决了州郡的纠纷后,太史慈出了名,可也招来州府的怨恨,为避免州府报复,太史慈逃到了辽东。
C.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事情,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就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孔融受困时,太史母就让儿子前往救助。
5
D.太史慈用计迷惑麻痹敌人,寻机冲出敌围,来到平原劝说刘备救援孔融,刘备毫不犹豫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前往救援。 7.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5分)
(2)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注】女萝衣,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
8、这首诗在修辞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9、“白云”在本诗中有什么作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
声。 , 。(白居易《琵琶行》)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3)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做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石 片
少年泉站在深冬的寒风中,向探出村口的一条蜿蜒的小路呆呆地望着。那条小路的尽端,被绵延起伏的大山吞掉了。泉恨自己。恨自己的目光不肯拐个弯儿。要是目光能沿着小路弯曲,一直延伸到大山之外的县医院就好了。他就会知道,老师的病治好了没有。如果老师的病好了,就能用目光把老师接回来,接进这大山里的小村子,接进小村子东端那所只有二十几个学生的小学校里来。
老师临走前说过,等她的病治好了,她一定会回来的。学校里的孩子们都站在操场上,眼巴巴地瞅着躺在牛车上的老师渐渐远去。泉站在孩子们的最前面,他是班长。学校里只有三个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也只有一个班长。到了明年,他们就会升高一个年级。仍然只有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山村里学龄儿童很少,每隔两年才招收一次新生,还往往连十个学生都招不到。这是一个很偏远的山村。这里的大人们没有办法让他们的孩子到大山外面去上学。当小村里终于出现了第一位老师的时候,泉高兴得跳了起来。很多孩子也都高兴得跳了起来。老师是个女的,扎着两条大辫子,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真好看。老师说话的声音真好听,唱起歌来更好听。大人们说,老师是山外的一个高中毕业生,自愿到大山里来的。
载着老师的牛车慢腾腾地挪过了山脚,泉流了泪。泉身后的二十几个孩子也都流了泪。泉相信,老师一定会回来的。那些孩子也都相信,老师一定会回来的。
可是,老师已经走了很久了,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少年泉站在深冬的寒风中,向探出村口的一条蜿蜒的小路呆呆地望着。他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常常替老师分担些忧愁。村里很穷,只能给老师很少的工资。老师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身体又不好,常常偷偷地吃几片药。泉心里挺难受,约了几个年龄相仿的学生抽空上山挖草药,晒干后交给老师让她拿去卖了,换点鸡蛋吃。每逢这个时候,泉发现老师的眼睛总是湿漉漉的。可惜卖草药的钱都让老师用来给学生买书和笔记本了……
站在寒风中的泉,望了望周围的大山,心中有了一丝疼痛。山上盖着厚厚的雪。树木都冻得僵硬了,一杈杈细微的枝条在风中呜咽。泉的两只脚像猫抓狗啃
7
似的,双手却是热乎乎的。他手上托着一页石片。一页被火烘烤过的石片。他站在这里,等老师回来。他要把温热的石片送给老师,暖暖她的手,也暖暖她的心。
可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老师走的那天,流着眼泪的泉向同样流着眼泪的小伙伴们郑重宣布:明天照常上课!二十几个小学生,在泉的带领下,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连星期日也不休息。他们把自己从山坡上检来的枯枝填进炉子。火苗燃烧起来,把他们的小脸映得通红。教室里的暖意越来越浓了。他们在教室里自习,或者由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童稚的读书声在大山里回荡。最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要烘烤两页石片。石片热了,泉就用双手托着它,走出教室,在寒风中站立,向远处眺望。石片凉了,泉就回来换一片热的,再推门出去……
少年泉每天都在心中念叨无数次:老师已经走了很久了,她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山村学龄儿童数量少,每隔两年才招一次新生,因此学校只有三个年级;由于山村偏远,许多老师不愿意到这里任教。
B.泉心里反复默念“老师一定会回来的”“她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表达了泉渴望老师病愈回到学生身边的深情愿望。
C.小说以“石片”为题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二是它象征着泉和学生们对山村教师的特殊守候和祈祷。
D.泉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作为班长,在老师走的那天,他“郑重宣布”“明天照常上课”,孩子们在教室里温馨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山村学校的希望。 E.老师在看病之前,向学生们承诺“一定会回来的”,但在学生的期盼之中,老师最终没有回来,给读者留下不测的悬想,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少年泉站在深冬的寒风中,向探出村口的一条蜿蜒的小路呆呆地望着”?“山上盖着厚厚的雪。树木都冻得僵硬了,一杈杈细微的枝条在风中呜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山村老师的形象特点是怎样的?小说是怎样表现的?(6分)
(4)有人说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山村教师,也有人说是泉,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8分)
8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湖南凤凰,人杰地灵。但在已故的凤凰名人中,似乎只有沈从文独享身后哀荣,很多游客游凤凰,往往是冲着沈从文而去,这些人想看看沈从文的“边城”,包括体验一下 “翠翠”在边城的日子。其实,出自凤凰的名人除沈从文外,还有有“熊凤凰”之称的熊希龄,他俩同为逊清末年中国社会的两大名人。遗憾的是,像熊希龄这样的中国人的脊梁,恐怕早已淹没在对“旅游旺季”的追捧之中了。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省凤凰县人。“湖南神童”熊希龄二十二岁点翰林,二十四岁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南通张謇同榜进士,并与张同入翰林院。熊希龄35岁时作为清朝五大臣之一考察欧美宪政,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熊希龄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妙通,亦自署“双清居士”。
熊希龄天资颖悟,弱冠之年便誉满三湘,高中乡试时,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表面看熊希龄风光无限,实则仕途多阻。1896年8月熊希龄因病滞留衡阳,未得进京陛见,这病得的真及时,否则这位维新人士、康梁同党就成戊戌七君子了。
1913年7月,熊希龄因“懂经济”而成为民国政府总理兼财政总长。1917年,华北大水灾,熊希龄动员成立“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这次赈灾共计募集到棉衣裤148601件;被单、夹衣裤82400件(折合约20余万元);善现款929900余元,另有中钞与公债等30余万元。此外还有开滦与井陉煤矿的赈煤3400吨。此外,熊希龄还积极展开对泛滥河渠的治理,开展以工代赈,既救济灾民,也留下惠及子孙的工程,获得社会各方赞誉。
1920年,熊希龄为安置灾区孤儿,在北京西山创办“香山慈幼院”,据《北京市海淀区志》记载:“1920年10月,熊希龄在静宜园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对当时水灾中200余名难童收容教养,同时吸纳京师及郊区满、汉儿童500人,共700余名儿童入院。熊希龄亲手制定办学方针,推行‘学校、家庭、社会合一’的教育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订立教学和管理制度及条规,还制定校训和校歌,到1930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由男女两校发展成6校,即蒙养部、小学部、中学部、职业部、职工部和大学预备部。” 熊希龄为慈幼院中蒙养园题写的门联是 “幼幼及人之幼,生生如己所生”,横批是“蒙以养正”。之后,熊希龄几乎毕生投入救灾恤贫,在湖南创设“义赈会”、“临时妇孺救济会”,在北京与国际人士合办“华洋义赈会”。熊希龄的慈善不仅惠及国人,且最早参与国际救援,西伯利亚发生灾荒,“华洋义赈会”派出赈灾队救济俄人,1932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募集得白米数十万吨,运往灾区救济灾民。
9
熊希龄为慈幼教育注入全部家产,1932年将全部家财包括新文化街53号自己的“王府”裸捐 “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会”,基金会总社于北平石驸马大街家中,由亲友54人组成董事会管理,负责开办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北平昭慧托儿所、北平昭慧民众工校、天津昭慧第二幼稚园、香山昭慧第三幼稚园、芷江彝公图书馆、长沙南郊彝公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一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二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三小学校、芷江双陵第四小学校、凤凰县双陵第五小学校等12项慈善教育事业。所捐财产包括公债股票面额大洋340200元,股票面额银两62000两,房地契原价或领价大洋132077.14元,另外还有42处房地契无原价或领价,有一家股票因故未登记面额无法计价。熊希龄在捐赠说明书中对这些家产的来源作了一一说明,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领导财产公开特例。
熊希龄说:“国难方殷,余当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或遂其志。而回念吾生,幼受祖父母、父母之教养,长受吾师之训诲,而终身又得余妻之内助,使余得以尽力于国家社会,感念前情,当倾其所有家产,以为吾父、母、师、妻之纪念,或稍尽余酬报之心,使社会平民同受幸福也。”在群众中,熊希龄有“熊菩萨”和“熊善总理”之称。毛泽东曾评价他的同乡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动员家人和香山慈幼院的师生投身救国抗日活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熊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京沪沦陷后,熊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正在香港为抗战募捐不幸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享年67岁,遗体暂厝于香港华人墓地,1992年5月,按照熊希龄妻子毛彦文嘱托,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代表从香港迎回熊希龄的骨灰,安放在香山脚下北辛村熊氏墓园。原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熊希龄辞世撰有挽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熊希龄在中国近代史上,或者至今,于慈善一途,无人能出其右。据说,熊希龄曾画过一幅棉花,题款是:“此君一出天下暖”,我想,这句题款也可当作对熊希龄作为中国近代首善的盖棺论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熊希龄自幼聪慧,二十多岁考中进士,三十多岁留学欧美,四十多岁任民国财长,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双清居士”。
B.戊戌变法期间,熊希龄如果不是因病滞留衡阳,无法去北京觐见皇帝,就有可能与康梁等人成为“戊戌七君子”了。
C.为了慈幼教育,熊希龄倾其全部家产(包括房产)捐给慈善机构,并在捐赠说明书上清楚地说明了这些家产的来源。
D.熊希龄做慈善事业,是与他的祖父母、父母的教育,师长的教诲,妻子的理解与帮助以及个人的理想抱负分不开的。
10
E.作者以熊希龄画作题款“此君一出天下暖”为题,既表明了熊希龄做慈善的崇高境界,也表达了对熊希龄的崇敬之情。
(2)本文传主是熊希龄,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到沈从文?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将熊希龄称为“中国近代首善”,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熊希龄的慈善功绩的?请进行归纳概括。(6分)
(4)熊希龄说:“感念前情,当倾其所有家产,以为吾父、母、师、妻之纪念,或稍尽余酬报之心,使社会平民同受幸福也。”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成长为经济转型的动力,必须加快产业化进程,否则,再好的技术也是屠龙之技。
B.这里有一片长1公里左右、宽50到100米不等的风化坡,缓坡上分布着数百个天然风化形成的坑洞,这就是尚不为人知、天作之合的天然自助“医院”——大红山东沟。
C.《金陵十三钗》总投资6亿元,所有建筑、道具都是为影片量身定做,片中的废墟、民居、商店、大街小巷全为新近打造,从设计到动工到完工,历时一年多时间。
D.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1毫希等于千分之一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普京之所以备受女士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论何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总是显得容光焕发,精力充沛,阳刚之气十足。
B. 校车不管如何不超速不超载,设计如何比其他车辆安全,司机如何谨慎驾驶,也难避免不会遭遇车祸的可能,只要遇到其他车辆鲁莽驾驶的话。
11
C.汉语有了自己的评价系统,现实意义毋庸置疑。相信这种评价方式,能逐步提升汉语影响力,加深人们对于汉语的认同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
D.八胞胎事件自发生以后,广东省卫生厅暂停了对生育辅助机构的审批,并对市内的38家生育辅助机构,进行专项检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托尔图格罗的玛雅神庙铭文,预测2012年会发生世界末日事件,令不少人恐慌。 。
①有人预测,世界将被黑洞吞噬或被一颗经过的小行星击中
②玛雅文明中掌管战争和创造的玛雅神博龙约克特将在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从天而降”,之后世界将“消失于天际之间”
③电影《2012》也乘玛雅预言大造文章,描述地球会因为地心过热而塌陷 ④不过如今有专家说,整个有关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言可能只是一场误会 ⑤据之前在玛雅废墟中发掘的玛雅纪念石碑碎片记载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①④③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5分) 本报讯:前天,身为湖南人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回到家乡长沙一中演讲时,批评美国教育。“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此话一经抛出,引起了网上激烈的争议。
12月24日,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对长沙四大名校中学生进行演讲。对于现在很多人否定中国的教育,周其凤持不同态度,“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该言论一经媒体报道引起争议,网友旗帜鲜明地分为两个立场,有的认为周其凤说的是实话,美国搞霸权主义,确实不懂得尊重人,认为能说出这样言论的是一位好校长。而反对言论也不在少数,有网友反驳称“北大毕业生好像一流的到美国、二流的在外企、三流的才在国内,北大好像美国的培训班。”有人还提出,周其凤的研究生学位证书就是在美国研读,且北大和美国大学的交流活动最多。 17.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意蕴相近,结构相似。(6分) 例: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
12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段名为“火车内骂战香港人大战内地人”的视频于2012年1月某日被上传YouTube,首段仅56秒,下一段则长达3分钟。骂战的导火线是,内地小女孩在车厢内吃点心面,有乘客提醒“车厢内不能吃东西”。一位港男说:“有没搞错啊,道歉就可以了!”站在小女孩旁边的母亲用普通话回道:“我们从内地过来,小孩子嘛……”随后双方对骂越来越大声,以至于这位母亲的同行女子、还有几位香港人也加入双方骂战。而小女孩为了缓和气氛,劝阻妈妈说:“是我们错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你思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