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品文档
加强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2016
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
样的,即实验--观察--归纳提升规律--应用规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表象来培养其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学生对规律的表述文字和书本的准确表述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个过程就是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学习和认知特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利用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结论都是在大量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现象。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在教学中,经常以实验来引入、实验来验证、实验来探究,务必使学生在课堂中全
神贯注。生动、有趣的课堂
促使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并且大量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呈现,使物理现象在学生脑中得到重新启发、打开,建立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生脑中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操作、内化表象、抽象概括,即学生的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建构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的束缚,通过抽象概括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就是让学生感知操作中形成表象,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人教版《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湿天路滑需穿钉子鞋。但知道摩擦力并不等同于对摩擦力的概念、形成条件、方向等科学知识能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小游戏--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提示,还可问学生有什么感受?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教师的点拨,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堂角色,也很容易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同样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做小游戏--拍手。
又如《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
果的物理量,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在课堂上演示直尺上放钩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理解物体受压力形变的强度就是压强。在讲解概
念前,先让学生回忆家里切肉的情景:要把刀磨锋利些,切肉更容易,并问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做双手捏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手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为了比较压力的强度,引入了压强的概念,那如何比较压力的强度呢?通过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压强概念。小实验、小游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都可大量进行。
二、利用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得出过程,提高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
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质疑思考结果: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砹恕U馐痹偎呈谱鲂泵嫘〕档氖笛椋?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
再引导学生推导: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物理?W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的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中的“同种均匀介质、以及直线”要加以突出,并举例解释“同种,均匀”的含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利用实例解剖析,建立范例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
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如《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时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学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与实例建立联系,不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因此教学中应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经过前面的例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此基础上,再讲杠杆和滑轮组的情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杆和滑轮组提物体时,不得不克服杠杆和滑轮组的
自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额外功。
总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思想和方法,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怎样在课堂的时间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并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