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综合试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
A.迸溅bèng 绽开zhàn 挑逗tiǎo 伫立zhù ....B.伶仃líng 笼罩 lǒng 酒酿...liàng 条幅.fú C.沉淀浆qióng 枯槐kū .diàn 辉煌.huáng 琼..D.凝望níng 瀑布pù 盘虬...qiú 花穗.s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给予 严厉 水波粼粼 不茅之地 B.奥秘 冷洌 人声鼎沸 淅淅沥沥 C.干燥 荫蔽 不求甚解 杳无音信 D.殉职 诀别 喜出忘外 鞠躬尽瘁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B.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与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C.8月1日,当肖战来到无锡时,受到了广大粉丝的热烈欢迎。
D.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B.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
1 / 8
C.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羞怯。
D.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 以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些,对精神的追求多一些,就可
以 , ,就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 A.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种尘世的俗累 B.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C.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D.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7、古诗文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 (3) 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
(4)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2 / 8
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亦说乎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3)不逾矩______ (4)人不堪其忧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写出三个从《论语》演化而来的成语。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军 装 周海亮
①1937年。南京。
②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③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
④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A)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
3 / 8
手榴弹。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
⑤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
⑥他跟连长说过三次。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后来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可以散了——追上队伍,或者回家。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
⑦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他一个。
⑧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
⑨军装染上鲜血。军装熠熠生辉。军装五彩斑斓。军装坚硬如铁。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
⑩他跑过去,泪飞如雨。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那是一
4 / 8
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他说,我还是兵。
⑪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
⑫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 ⑬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⑧~⑪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 1. 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了他一个。 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 2. 插叙。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埋下伏笔。
3. 示例:A 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 4. (示例一)对比:将众多士兵与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示例二)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
2、《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5 / 8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
6 / 8
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四、写作题(40分)
题目:《生活需要 》
写作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3)不得引用、摘抄阅读语段。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 (5)字数在600字以上。
7 / 8
参考答案:
一 B C D A B C
(1)百草丰茂秋风萧瑟(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3)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4)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
1. (1)同“悦”,愉快 (2)生气,恼怒 (3)法度 (4)能够承受
2. (1)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 示例: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 【答案】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C 四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