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师表》为何是千古至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读之荡气回肠,思之感慨万千。每于掩卷暇思,诸葛亮那忧国忧民的形象浮现于眼前,以身许国的壮举,是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每一个读过出师表的人,都被诸葛亮那一片忠心所打动,更被激荡于其中的忠贞之气而感慨万千。
舍生取义,报效国家。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始终把统一中原,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诸葛亮殚精竭虑,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为了完成这一项事业,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却是大星陨落于五丈原中。每一个人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无不扼腕叹息,诸葛亮那份报效国家,忠义之情引起了多少人的情感共鸣,多少人为之感叹不已。
谆谆细语感人肺腑。诸葛亮要出师北伐,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镇守后方的是当今的皇上。刘禅被人们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一个稳定的后方,关系着前言将士的安危;关系着整个北伐的成败,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诸葛亮既要劝谏皇上,又不能失去人臣之礼,更不能秉笔直言。所以,诸葛亮句句都格外小心,借先主之口表达自己的劝谏,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既不失自己作为大臣的礼节,又没有教训后主的嫌疑。诸葛亮如同春风化雨,吐露忠爱以药后主之顽的劝谏,既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打动刘禅,更激动造成读者的心。
一身正气,忠肝义胆,诸葛亮叙述自己经历的文字追忆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二十一年不平凡的殊遇,表明自己二十年如一月,竭忠尽智。今后将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托付给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之任,而且可以免除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言而不被信任,最终误国误事。诸葛亮的自叙经历,写的慷慨深沉,动人心魄又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以身许国的壮美,怎能不令人敬佩。
政事安排颇具匠心。诸葛亮要去前方打仗,还要把朝廷上的事安排得合理有序。可是诸葛亮又不能直接去任命官吏,那样势必给人以越俎代疱的形象,于是在朝廷政事的安排和军队的人员安排上,都做了细致周密的布置,所推荐的这些人,处处都有先帝在世时任用的影子,现在都效忠于后主的朝廷之中,所推荐这些人,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楷模。对于这些可用之人,希望后主亲之、信之。用推荐的方式,既使后主容易接受,又把政事安排地完美。
困境之中,放心希望,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当今天下形势,虽然说蜀国现在是三国鼎立的一员,但和魏、吴比较起来,却没有太大的优势。在内忧外患中,诸葛亮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光明前景激励后主。既使身处逆境仍然不失去自己的理想,在困顿中依然不放弃对未来的憧憬,诸葛亮这种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景仰。诸葛亮的《出师表》激励着蜀国的君主和将士,更激励着心情理想仍然矢志不渝奋斗的每一个有志之士。
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跨越时空,超越古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怀,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这篇《出师表》而感慨成千,更为诸葛亮那光照千古,敢同日月争辉的人格而感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