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育事业成为学校目前的发展目标。在学校的教育中,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也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的发展目标。本文就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互补关系为出发点,着眼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运动训练;体育教学高校的体育活动通常都是以运动训练为目标,运动训练是提升学生实践的专项性运动项目。不过大多数高校教育更倾向于体育教学的理论性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都与学生密不可分。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相互关系更应受到教育从业人员的重视。
为了促进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鼓励学员参加体育运动。相关政策出台也为学员们提供了更好的练习环境。正因为这种期待,导致部分教练或是学员会做出一些违规的事情。有些教练为了让学员能够有更优异的成绩,往往会选择高强度的训练,让学员觉得自己是个机器人,教练对于教学的方式选择存在单一性。还有一部分学员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参与到体育竞技中,一味注重体育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培养,这就导致部分学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不完全,并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对错。更有部分学员为了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使用过量违禁药品,这种行为不仅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损害国家名誉。
(二)体育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新课改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并没有给予重视,学生对体育方面知识了解甚少,还有很多同学不愿意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想法不强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新课改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学生成为朋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互补教学措施
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每个学生在不同年龄身体机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的接受强度也不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教师还要根据体育运动的特性,加入兴趣改编内容。提升体育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总会觉得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往往到生活中没有任何用途,于是学习热情低。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竞赛,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比赛中。竞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例如,在篮球赛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篮球赛载体,向学生展示投篮技巧和犯规界定标准。
一、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概念分析
运动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进行适合自身的训练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运动训练的目的性强,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训练。只有将学生进行区别训练,才能做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运动训练的过程里不断总结和反思,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完美结合才能体现运动训练的合理性、科学性。教师不仅要对运动项目进行科学专业的训练,还要给学生强大的内心支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
体育教学主要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培养。体育教学包含比赛项目等基础内容,也包括在竞赛中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处理等常识性知识。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特点,不同教师的课堂氛围也有所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的引导。同时,体育教学注重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运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用积极健康的心理。不同学生对运动的掌握能力不同,会产生心理落差。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学生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体育教育也存在系统性,学生通过不断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里,能够对自身情况有真实的认识。可以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身体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运动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
充分掌握运动训练和体育基础知识是对当代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正确掌握二者联系,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身心往健康方向发展。如何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潜能、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标准。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相互补充才能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是不同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往往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让学生能够接受运动的强度。对于针对性较强的特殊运动,需要提高学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一定要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王颖韬.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28).
[2]马鹏涛.浅谈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评《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6 (14).
《体育院校[3]包晗.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评
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J].新闻与写作,2016 (07).
[4]高野.体育运动训练原则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4).
三、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
(一)运动训练中会出现的问题
丁洪盛(1992.12-),男,大连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作者简介:
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