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2021-09-1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一章 集合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3、常用数集 集合名称 表示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1、子集:一个集合中有n个元素,则这个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真子集个数为21。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之间的运算

1、交集:ABx|xA且xB 2、并集:ABx|xA或xB 3、补集:CUAx|xU且,xA 四、充要条件:

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pq,p是q的充要条件,q是p的充要条件。

n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N或N *n

第二章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加法法则: 2、乘法法则: 3、传递性: 4、移项: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b24ac 0 y 0 y y 0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x1 o x2 x o x1=x2 x o x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ax2bxc0(a0)的根x1,x2(x1x2) x1x2b2a 无实根 ax2bxc0(a0)的解集ax2bxc0(a0)的解集

x|xx1或xx2 x|x1xx2 bx|x2a  R   注:当a0时,可先把二次项系数a化为正数,再求解。

三、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x|a(a0)xa或xa |x|a(a0)axa

第三章 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两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 函数定义域的条件:

(1)分式中的分母0;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0; (3)对数的真数0,底数0且1; (4)零指数幂的底数0。 2、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一设二求三判定

设:x1,x2是给定区间( )上的任意两上不等的实数

xx2x1yf(x2)f(x1) y0函数为增函数

xy0函数为减函数x (2)奇偶性:

判断方法: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x)与f(x)的关系: f(x)f(x)偶函数 ;f(x)f(x)奇函数;f(x)f(x)非奇非偶 图象特征: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二、一次函数 1、

ykxb(k0)

当b0时ykx为正比例函数、奇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2、一次函数的单调性

象限。k0,增函数,图象定过一三 

k0,减函数,图象定过二四象限。三、二次函数:

一般式:yax2bxc2(a0) 1、解析式:顶点式:ya(xh)k两点式:ya(xx)(xx)12 2、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象和性质

2

yax2bxc (a0)a0 y a0 y 图象 x x 向下 开口方向 开口大小 向上 |a|越大,开口越小;|a|越小,开口越大 顶点坐标 b4acb2(,) 2a4a对称轴 在区间(,单调性 在区间[最大值与最小值 奇偶性

xb]上是减函数 2ab 2a在区间(,在区间[b]上是增函数 2ab,)上是增函数 2ab,)上是减函数 2a4acb2b当x时,ymin 4a2a24acb2b当x时, ymax 4a2a当b0时,yaxc是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第四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有理指数

1、零指数幂 规定:a1(a0) 2、负整指数幂 a1011n; an (a0,nN) aa 3、分数指数幂 a1nna; anam (m,nN,且mnm为既约分数) n

4、实数指数幂运算法则 aaa二、指数函数

函数 指数函数ya(a0,且a1) xmnmnannmmnmnmmm; ma; (a)a;(ab)ab (a0,b0,m,n为任意实数)

aa的范围 a1 y 0a1 y 图象 (0,1) o 定义域 值域 (1)过点(0,1) 性质 (2)在R上是增函数 (3)当x0时,y1 当x0时,0y1 三、对数

1、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alogN(0,1) x R o x (0,) (1)过点(0,1) (2)在R上是减函数 (3)当x0时,0y1 当x0时,y1 N;1的对数是零 loga10;底的对数是1 logaa1

2、对数的换底公式:logaN3、积、商、幂的对数:

logbN(a0,a1,b0,b1,N0) logbaloga(MN)logaMlogaN;logaMlogaMlogaN;logaMpplogaM N4、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og10NlgN;自然对数logeNlnN(e2.71828) 四、对数函数

函数 指数函数ylogax(a0,且a1) a的范围 a1 0a1 y 图象 o (1,0) x 定义域 值域 (1)过点(1,0) 性质 (2)在(0,)上是增函数 (3)当x1时,y0 当0x1时,y0 o y (1,0x (0,) R (1)过点(1,0) (2)在(0,)上是减函数 (3)当x1时, 当0x1时,y0 第五章 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

1、所有与a角终边相同的角表示为/k360,kZ 2、象限角:a为第一象限角,2k a为第二象限角,

22k,kZ

22k2k,kZ

32k,kZ 2y0 a为第三象限角,2k a为第四象限角,

32k22k,kZ 222 3、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已知角a终边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x,y),(r=xy)

则sinayxy,cosa,tana rrx00 0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角a 弧度 300 450 600 900 1800 2700 3600  61 23 23 3 42 22 21  33 2 21  0 3 2-1 2 0 sina 0 cosa 1 1 23 0 -1 0 1 tana

0 不存在 0 不存在 0 二、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平方关系式:sinacosa1 商数关系式:tana三、诱导公式:

22sina cosasin(ak)sina(k为偶数) sin(ak)-sina(k为奇数) cos(ak)cosa(k为偶数) cos(ak)-cosa(k为奇数) tan(ak)tana(k为整数)

四、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sinacoscosasin cos(a)cosacossinasin tan(a)tanatan

1tanatan五、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2tana tan2a21tanaabc六、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应用范围:(1)已知两角与一边(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两解,一解或无解) 七、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b2a2c22bccosB,c2a2b22bccosC

应用范围:(1)已知三边(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八、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11absinC=bcsinA=acsinB 222

九、三角函数性质: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周期 奇偶性 y=sinx R 【-1,1】 y=cosx R 【-1,1】 y=tanx (2k,2k) 2 奇函数 2 偶函数 R  奇函数 [单调性 22k,22k],增函数[2k,2k],增函数[2k,2k],减函数( 2k,2k) 3[2k,2k],减函数22当x上是增函数 最值 当x2k时取最大值1 当x2k时取最小值-当x2k时取最小值-1 1 22k时取最大值1 无最值 2图像 第六章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名称 定义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an1and(从第二项起) an=a1+(n-1)d an1q(q0) anan=a1qn1(q≠0)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 Sn=n(a1an)n(n1)=a1n+d 22a1(1qn)当q≠1时,Sn= 1q 当q=1时,Sn=na1 如果a,G,b三个数成等比数列 等比中项公式:G=ab 2如果a,A,b三个数成等差数列 中项 等差中项公式A=ab 2定义法:an1-an=d(常数) 判定 中项法:an1+an1=2 an(n≥2) 若m+n=p+q,则am+an=ap+aq 性质 定义法:an1 =q(常数) an中项法:an1an1= a2n (n≥2) 若m+n=p+q,则aman=apaq dsn与sn1的关系 anam nmS1(n1)an SnSn1(n2)xd,a,ad a,a,aq(q0) q三个数的设法 第七章 平面向量

(一)有关概念

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 向量的方向:有向线段的方向。 大小和方向是确定向量的两个要素。

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记作0。 (二)向量的加法,减法 (三)向量的运算律

⑴加法运算律 ①a+b=b+a

②(a+b)+c=a+(b+c) ③a+0=0+a=a

④a+(-a)=(-a)+a=0

(四)向量的内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它们的夹角为,我们把ab cos叫做a和b的内积,记作a·b 即 ① a·b=ab cos

注意:内积是一个实数,不在是一个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a·0 =0 a=(a1,,a,2) b=(b1,b2) ② a·b=a1b1+a2b2 (五)向量内积的运算律

① a·b=b·a

②(a)·b=(a·b)=a·(b) ③(a+b)·c= a·c + b·c

(六)向量内积的应用a=(a1,,a,2) b=(b1,b2)

⑵数乘运算律

①(a=()a )②(ab)=a+b ()a=a+a ③(-1)a=-a

① 向量的模:|a|2 |a |a12a2aaa1b1a2b2ab cos②a 与b的夹角:

cos2222a1a2b1b2|a||b|(七)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设 a=(a1,,a,2) b=(b1,b2) 则 ① a+b=(a1+b1,a2+b2) ② a-b=(a1-b1,a2-b2) ③a=( a1, a2) ④a·b=a1b1+a2b2 (八)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设 a=(a1,, a2) b=(b1,b2) 则 ⑴向量平行的条件:a∥ba=b

a∥b a1,b2- a2b1=0 ⑵向量垂直的条件:aba·b=0 ab a1,b1+ a2b2=0

解析几何

直线

一、直线与直线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和截距

(1)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2)、倾斜角的范围:0180 2、直线斜率 ktany2y1A(其中,x2x1,B0)

x2x1B2 注: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当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 3、直线的截距

在x轴上的截距,令y0求x 在y轴上的截距,令x0求y

注:截距不是距离,是坐标,可正可负可为零。 4、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

(1)方向向量:平行于直线的向量,一个方向向量为a(1,k)或a(B,A) (2)法向量:垂直于直线的向量,一个法向量为n(A,B) 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称 斜截式 点斜式 一般式 已知条件 直线方程 说明 k和在y轴上的截距b P(x0,y0)和k ykxb yy0k(xx0) k存在,不包括y轴和平行于y轴的直线 k存在,不包括y轴和平行于y轴的直线 A,B不能同时为0 A,B,C的值 AxByC0 几种特殊的直线: (1)x轴:y0 (2)Y轴:x0

(3)平行于X轴的直线:yb(b0) (4)平行于Y轴的直线:xa(a0)

(5)过原点的直线;ykx(不包括Y轴和平行于Y轴的直线) 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截式 位置关系 一般式 l1:yk1xb1l2:yk2xb2 l1:A1xB1yC10l2:A2xB2yC20 平行 k1k2,b1b2 A1B1C1 A2B2C2A1B1C1 A2B2C2A1B1 A2B2重合 k1k2,b1b2 相交 k1k2 垂直 k1k21 A1A2B1B20 与直线AxByC0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AxBym0(Cm) 与直线AxByC0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BxAym0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Ax0By0C|AB

22

2、两平行线

l1:AxByC10l2:AxByC20间的距离d|C2C1|AB22五、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1、两点间距离公式:|AB|(x2x1)(y2y1)

22x1x2x02

2、中点公式:yy1y202圆

一、圆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 方程 圆心坐标 半径 (xa)2(yb)2r2 x2y2DxEyF0 (D2E24F0) (a,b) r 圆的一般方程 DE(,) 22D2E24F R2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 相切 相交 相离 dr 3、圆中弦长的求法:

dr dr 2222 2、过圆xyr上点(x0,y0)的切线方程:x0xy0yr

(1)l2r2d2(d是圆心到弦所在直线的距离) (2)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联立l(1k)[(x1x2)4x1x2]

2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标准 方程 ( ) ( )

图像 范围 对称轴 顶点坐标 焦点坐标 半轴长 焦距 a.b,c的关系 离心率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标准 方程 xa,yb A1(-a,0)A2(a,0), B1 (0,-b) B2(0,b) F1(-c,0), F2(c,0) 焦距是2c a=b+c222 2xb,ya A1 (0,-a) A2 (0,a) B1(-b,0)B2 (b,0) F1(0,-c), F2(0,c) 关于x轴y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长半轴长是a,短半轴长是b b=a-c 22cb2e12(0e1) aa (a>0,b>0) (a>0,b>0) 图像 渐近线 对称轴 byx a关于x轴y轴成轴对称 ayx b顶点坐标 焦点坐标 离心率 a.b,c的关系

图形 A1(-a,0),A2 (a,0) F1(-c,0), F2(c,0) A1 (0,-a), A2 (0,a) F1(0,-c), F2(0,c) cb2e12(e>1) aac=a+b222 2b=c-a22 2a=c-b22 c>a>0,c>b>0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22pxp0 p,02 xp2 y22pxp0 p,02 x p2 x2pyp0 2p0,2 yp2 x22pyp0 p0,2  py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注意:一次变量定焦点,开口方向看负正, 焦点准线要互异,四倍关系好分析。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图形 符号 证明线线平行 方法 用线面平行来实现 用面面平行来实现 用垂直来实现 线在面外 线面平行 lA第九章 立体几何

线面相交 lα线在面内 α αl l// lA l 图形 l βγαmlm 符号 l//m m l//l//ll//mm若l,m 则l//m 证明线面平行 方法 用线线平行实现。 l用面面平行实现。 βαl 图形 αm符号 l//mml// l//l// l证明线线垂直 方法 图形 用线面垂直实现 lmαα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AlPO 符号 证明线面垂直 方法 图形 llm mPOlOAlPA l用面面垂直实现 β用线线垂直实现 lm α 符号 lalb la,babpml lm,l证明面面平行 方法 图形 βαl'm'用线线平行实现 ml用线面平行实现 βαml 符号 l//l'm//m'// l,m且相交l',m'且相交l//m//// l,m且相交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证明面面垂直 方法 图形 符号

空间角 名称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图形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一平面所成的角 mnPl用线面垂直实现 βl αl l PAθαO  范围 (0,90] 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0,90] 1:找(作)垂线,找出射影,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即是线面角,并证明。 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 [0,180] 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方法

1.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体对角线长为

2.棱柱a2b2c2 ,体积为abc

VS底h V椎体1S底h 32433.球的表面积公式:S球4R。体积公式:V球R

3第十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一)排列

1排列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m2排列数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m≤n)个元素进行排列,所有不同的排列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个不同元素的排列数。记作Amn

3排列数的计算公式:Amn=n(n-1)(n-2)…(n-m+1) 其中(n,mN且m≤n) Ann=n(n-1)(n-2) …3·2·1 4 n的阶乘

① n!=n(n-1)(n-2) …3·2·1 ②Amn= n(n-1)(n-2)…(n-m+1)=Ann= n!

① 规定:0!=1 (二)组合

1组合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不管顺序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组合与顺序有关)

2排列数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不同元素的组合数。记作Cmn

3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Cmn=

n!

(nm)!其中(n,mN且m≤n) 规定:C0n=1 4 组合数的性质

nm① Cm n=Cnmm1②Cm= C+Cn1nn

mAnn(n1)(n2)(nm1)= mm!Am(三)二项式定理

⑴公式

1(a+b)=C0na+Cna

nnn11b+…+Cnnab

n1+Cnnb

n(2)通项公式 Tr1=Crna

nr

b其中Crn称为二项展开式中第r+1项的系数

r(3) 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①展开式共有n+1项;

②a的指数由n逐渐递减1到0.b的指数由0逐渐递增1到n;

12n③二项式系数依次为C0,C,C,…, Cnnnn,且第r项与倒数第r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④n为偶数时,展开式的项数为奇数项,展开式的中间一项二项式系数最大;n为奇数时,展开式的项数为偶数项,中间两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4)两个等式

12nC0+C+C+…+ Cnnnn=2(在二项式定理中,令a=b=1可得)

n24nC0n+Cn+Cn…+ Cn=2

n1(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都为2

n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